第958章 工人村(1 / 2)

重生:我的80年代 刀9 4836 字 3個月前

在鐵西區幾天逛下來。

李建昆的心情越來越好。

這和103廠沒關係,那邊還是上回去過的一次,這幾天什麼也沒有改變。

原因在於,他此行的目的是過來找一棵樹,竟意料之外地發現了一整片森林。

鐵西區這個地方,從事設備儀器製造的工廠特彆多。

並且都是有過軍工製造經驗的、底蘊深厚的老牌廠子。

早前在特區,李建昆和林蘭瑛聊天時,後者估算過,倘若想將半導體設備儀器這個領域發展起來,先假設聯合一些科研機構,都能將技術攻關,讓仿造成為現實。

那麼林蘭瑛女士認為,或許還要通過聯營的方式,興建上百家製造廠。

借助全國的資源。

李建昆現在覺得,鐵西區這個革命老工業區的代表,至少能解決一半的問題。

省得東奔西跑,全國尋覓。

產業鏈內的工廠集中在一起,也有好處。

不過,即使鐵西區的相關企業這麼多,103廠仍是其中的佼佼者。通過這幾天打探到的信息,這一點必須承認。

好的技術,意味著過硬的產品質量。

所以這家廠子,李建昆也不想放棄。

晌午時分。

李建昆、冉姿和富貴兄弟四人,一起來到鐵西區內僅剩的一個、他們還沒有涉足的區域——

工人村。

至於陳亞軍和金彪,被李建昆轟走了,讓他們去乾自己的活計。

伏爾加轎車暫時征用。

車窗外麵是一個大型綜合社區。

共有五個建築群,一百四十三幢住宅樓。

規劃整齊,井然有序。

所有樓房都一個樣式,是那種蘇聯流行的“三層起脊悶頂式”住宅。

屋頂有四個坡度,建築材料為紅磚、紅瓦。

這些住宅樓呈街坊圍合的結構,中間是綠化地帶和公共活動空間。

冉姿打量著窗外說:“像個鎮子一樣。”

李建昆這幾天沒少做功課,給她科普道:

“這裡是建國後最早建設、規模最大的工人住宅區。

“當時這個工人村,可不是誰想住就能住的。”

“哦?”冉姿被勾起興趣,側耳聆聽。

作為在港城出身、在漂亮國長大的孩子,內地的很多事都讓她感到匪夷所思。

這種不可思議的現實,可比故事有吸引力多了。

李建昆緩緩說道:

“這裡的第一批住戶,入選標準極其嚴格,要不然根正苗紅,要不然是勞動模範。

“在那個年代,這裡的生活絕對是普通人望塵莫及的。

“不僅提前實現了‘樓上樓下,電燈電話’,自來水、煤氣、暖氣也全部有配置。

“樓內有‘大合社’,相當於現在的供銷社、超市。

“配套的幼兒園施行‘長托’,孩子們由國家供應細糧和牛奶豆漿。

“樓下有摩電車直達市中心,小區附近有勞動公園和動物園,裡麵甚至還養著老虎。

“可謂一步登天。

“可以這麼說:那個時候,人們向往的社會主義是啥樣,鐵西工人村就是啥樣。”

冉姿再次望向車窗外。

她看見一些樓房上懸掛著招牌,有工人村小學、小賣鋪、糧站、郵局、儲蓄所……

“即使是現在,這地方也比許多地方都要好啊。”

她指的是內地,這兩年跟隨老板東奔西跑,去過不少地方。

三十年前,人們能住進這裡,確實好比生活在天堂……

冉姿忽地咂舌問:“住在這裡都是工人嗎?那時候不是剛建國、百廢待興嗎,工人待遇這麼好?”

李建昆笑笑說:“當年有一句話,叫‘工人階級領導一切’。”

冉姿撓撓頭,好像也曾聽說過。

李建昆忽然指指天上:“如果坐飛機從上麵俯瞰,這些建築剛好組成‘工人村’三個大字。”

開車的張貴睜大眼睛:“這麼講究?”

李建昆:“蘇式工業化風格的宏大美學。”

伏爾加接近一片中心區域,吸引來不少目光,張富突然指向窗外:

“這裡的工人,現在生活應該不算好吧。”

循著他手指的方向望去,一幢樓房底下,有家食品公司的鋪麵,門口用木板子支起幾個堆頭,上麵擺放著各類蔬菜。

已經賣得七七八八。

但仍有一群大媽圍聚在旁邊。

不乏人從地上拾起一些泛黃的菜葉,好生放進挎在手臂上的編織籃中。

“這幾天咱們也看到,多半工廠都沒什麼業務,廠子無法創造利潤,上麵能保障工人的基本工資就算不錯了,福利獎金……難。”

而且會越來越難。

往後工資都未必能按時發放。

鐵西區這裡的現狀,隻是全國許多工業區、工廠集體的一個縮影。

從這個年代走過來的人,沒人能忘記兩次大規模的下崗潮。

李建昆對開車的張貴說:

“找個地方停下吧,咱們走過去。”

四人剛下車,從四麵八方哧溜圍過來一群熊孩子。

他們既對伏爾加好奇,也對這四個金貴人好奇。

“你們是大領導對吧?”

“一點不像,哪有這麼小的大領導。”

“這車好高級啊,我們八廠的廠長都坐不上。”

“這阿姨真漂亮。”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