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我們該怎麼應對?”
郭宋沉吟一下道:“太子給我的命令是,儘量拖住他們,我考慮還是得從淮河入手,我們先去淮河看看情況再說。”
休息了兩個時辰,郭宋再度率領士兵啟程了。
五天後,郭宋率領一千騎兵進入泗州,在距離徐城縣約三裡的一片樹林內休息。
徐城縣距離淮河隻有二十裡,距離漕河入淮口臨淮縣約八十裡,之所以要這裡停留,是因為士兵們攜帶的乾糧已經消耗殆儘,必須要進行補充。
郭宋便讓許荊南帶著十幾名士兵扮作糧商前往徐城縣購糧,其餘士兵則在樹林休息。
中午時分,許荊南帶著二十幾艘平底船到來,船上裝滿了糧食、黑豆和不少肉食,郭宋帶著手下迎了上來,笑道:“許參軍買了很多糧食啊!”
許荊南嗬嗬一笑,“現在糧食比較便宜,一石小麥隻要一貫錢,我買了五百石小麥和五百石黑豆,又買了一百擔豬肉,給弟兄們打打牙祭,還買了十幾口大鍋。”
郭宋看了一眼幾名船夫,問道:“這些船夫怎麼樣?”
“這些船夫都是老實本份人,很可靠,我把他們和船一起雇傭了,雇傭了一個月,這裡河流密布,船隻是最主要的運輸工具,徐城縣是產糧大縣,糧價一直不高,缺糧我們就補充,這樣我們的後勤問題就能解決了。”
郭宋點點頭,許荊南說得有道理,他們不像在瓦崗山有一處根基,如果沒有一個流動的補給點,糧食問題一直會掣肘他們的行動。
“那後勤問題我就拜托許參軍,我再給你十名士兵,正好組成後勤軍。”
許荊南微微一笑,這也是他願意做的事情,他拱拱手道:“願為使君分憂!”
士兵們取糧做飯,給戰馬蒸黑豆,許荊南在一塊大石旁對郭宋道:“我也打聽了李忠臣軍隊渡河的消息,他們是在臨淮縣渡河,但船隻都在對岸,需要這邊通知,船隊才會駛過來。”
“那怎麼通知對岸呢?”
“這就是關鍵了,臨淮縣有一支千餘人的駐軍,他們負責接應北上的李忠臣主力大軍,卑職考慮,千餘人軍隊怎麼接應數萬人的大軍?其實隻有一個可能,他們負責安排船隻,卑職認為,通知對岸船隊過來的指令,就藏在這支軍隊內。”
郭宋點點頭,許荊南的分析合情合理,事實上,他們的時間也不多,最遲三天後,李忠臣的大軍就會抵達淮河。
郭宋當機立斷,“吃過午飯後,我們去臨淮縣!”
.........
臨淮縣是一座中縣,位於淮河北岸,城池東麵便是運河,大量槽船便是從這裡進入淮河,然後向東行駛百裡,從盱眙縣出淮河繼續南下。
臨淮縣重要性更體現在航運中轉上,它的軍事價值並不高,這使得臨淮縣並不是一座堅城,城牆不高,城門破舊,基本上沒有守軍。
不過李忠臣北上後,便在這裡留了一千士兵,他們的任務是接應主力南下,也就是說,當北上主力大軍需要船隊時,他們就要立刻調船北上接應。
天剛亮,臨淮縣城門開啟,郭宋帶著幾名士兵扮作文士和隨從前往縣城,和其他縣城一樣,臨淮縣也隻有東城門和西城門,淮河一帶的馬匹很少,騎馬太醒目,郭宋帶著幾名士兵步行向西城門走去。
他站在城下仔細打量了城門和城牆,搖了搖頭,這樣的城牆根本不具備防禦,隻能約束一下百姓,在任何軍隊眼中,它都是不堪一擊,還不到兩丈高,而且十分破舊,至少有三四十年沒有修繕過了。
在南北兩側,好幾處城牆都坍塌了,牆磚被百姓拿回家修屋,露出裡麵填充的沙土和腐朽的木樁,長滿了野草和苔蘚,看得出已經坍塌了好幾年。
郭宋對城牆沒有了興趣,他隨即轉身進城去查看一千接應軍隊的駐紮軍營。網,網,大家記得收藏或牢記, .報錯章.求書找書.和書友聊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