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城向南山巒縱橫,林木幽深,遠處是巍巍青色的秦嶺,一路上鳥語花香,春天氣息盎然,
一行人沿著官道大約走了大半個時辰,終於來到了灞水源頭,這裡有一片占地數百頃的湖水,叫做灞源湖,秦嶺無數條溪水流下,在這裡彙集成湖,然後向北流往長安,形成灞水,水質清澈湛藍,儼如一塊巨大的藍寶石鑲嵌在山巒之間。
湖水的西南方向有一條水渠,缺口被堵住了,這條水渠被雨水澆灌,形成一條長長的淺池塘,裡麵長滿了水草和雜草,把這個水渠都完全覆蓋了,不仔細看還發現不了,再過幾年,這條水渠就會消失了。
“就是灞渠!”
楊天華指著廢棄的水渠道:“丹灞道分為北段和南段,北段叫做灞渠,南段叫丹渠,灞渠長二十餘裡,丹渠長二十三裡左右,加上大昌穀,整條丹灞水道長五十餘裡。”
“等一等!”
郭宋打斷他的話,故作不解地問道:“兩地不是隻相隔七裡嗎?”
“殿下,相隔七裡是直線距離,實際上地形略有點北高南低,所以必須迂回走彎,把地勢拉平,才能方便通船,當年動用了八萬民夫,耗時兩年才挖通了這兩條水渠,可惜沒多久就廢棄了。”
眾人這才明白,原來遠遠不止七裡,難怪要投入數十萬貫疏通。
“現在重新疏通,需要多少人力?”郭宋問道。
“殿下,疏通水渠容易,都是現成的,隻要清除雜草,再加固河堤就行了,關鍵是大昌穀,疏通著實不易。”
郭宋當即道:“那就去大昌穀看看!”
眾人來到了十餘裡外的大昌穀,這是一條長約十裡的峽穀,中間有一段被亂石堵住了,儘管數十年時間,亂石上長滿了雜草和藤蔓,裡麵生活著大量鼠蛇等小動物。
郭宋用馬鞭一指亂石堆問道:“這一段被堵塞的峽穀有多長?”
楊天華道:“啟稟殿下,大約有三四裡長,如果是從前疏通,至少需要五萬人疏通三年,但現在有鐵火雷,卑職認為隻要三萬人,一年就可以疏通。”
“一年就行了嗎?”
郭宋有些驚訝問道:“按照卑職的經驗一年就足夠了,同時還要在峽穀的山崖上修建一條木棧道,方便拉纖。”
“如果修建棧道,是不是可以形成一條丹灞陸路?”旁邊潘遼問道。
“回稟潘相國,正是如此!”
郭宋還在考慮通船時間,他又問道:“剛才你說一年就完工,是不是一年後,巴蜀的船隻就能直接駛到長安來?”
楊天華躊躇一下道:“隻能說地圖上是可行的。”
郭宋一怔,頓時有些不悅道:“我說是實際通航!”
楊天華無奈解釋道:“殿下,通航還有很多條件,比如山穀水道狹窄,走不了千石大船,不過可以走槽船,這倒不是問題,主要是秋冬兩季水量不夠,最多隻能運到商洛縣,這是一個最大的難點。”
郭宋擺擺手道:“這個問題好解決,在商洛修建中轉倉庫,秋冬兩季運到商洛縣,然後等春夏兩季可以由槽船運到長安,除此之外,還有什麼難題,你今天一並說清楚。”
楊天華想了想道:“漢水轉丹水那段水運有些不便,但已經在施工走彎道了,上半年也可以完工,卑職還擔心三峽道內亂石很多,船隊比較危險,除非用大型鐵火雷炸掉江中的亂石,但聽說鐵火雷怕水,微臣也不知道行不行?”
“這個可以和火器局商議,讓他們研製出不懼水的鐵火雷。”
郭宋臉色稍稍和緩道:“我會和火器局打個招呼,你自己和他們商議。”
“卑職遵令!然後就是征集民夫和調撥錢糧之事。”
郭宋明白了他的意思,楊天華隻是都水監令,很多大事必須由政事堂來決定,他便對潘遼和杜佑道:“這件事你們政事堂好好協商一下,把細則拿出來,儘快開工!”,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