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嚴格說起來,這是朕第一次領兵作戰,現在想起來還記憶猶新,令朕印象深刻。
想當初,高陽賊首來攻打太原,他絲毫沒有感到害怕,反而有種莫名的興奮。
那時他迫切的想要建功立業,立下一個又一個戰功。
因此得知賊首率軍來襲時,他有的隻是聞戰的喜悅,恨不得立刻率兵去打敗敵人。
最後也果然不出他所料,進展一切都很順利。
雖說第一次和敵人麵對麵交戰,但一點都不帶怕的,輕鬆大破敵軍。
“617年,大業十三年,隋王朝發動大動蕩,天下反賊四起。”
“各地起義軍風起雲湧,隋煬帝的統治搖搖欲墜。”
“李世民暗中圖謀起義,常常降低身份推崇士人,拿出財物來供養門客,群俠大盜,沒有一個人不願效死力。”
“此時李淵任河東討捕使,大理司直夏侯端、鷹揚府司馬許世緒、武則天之父武士彠等人均勸說李淵舉兵起事。”
“李淵則認為時機尚不成熟,不可輕舉妄動,僅讓部下偽造敕書大量征兵招攬人才。”
“李世民見反叛隋朝的劉武周已占據汾陽宮,便鼓動父親李淵早點定下大計起兵反隋,否則將被劉武周占了先機。”
“李淵趁此機會召集將領幕僚商議,並於同年五月,起兵於山西晉陽,史稱晉陽起兵。”
趙匡胤:現在看來,太宗想要造反的野心比高祖還要迫切。
隋朝剛剛有動亂的跡象,太宗就已經在暗中準備造反了,拉攏士人為將來造反做準備。
後來太宗更是見劉武周反叛隋朝,就立馬迫不及待的鼓動高祖造反。
這一切的種種,足可以看出太宗一開始就有野心。
此刻他也明白了,從這裡開始,太宗發動玄武門之變就已經是必然的。
畢竟從太宗的野心就能看得出,天下江山是他的追求。
太宗是不可能為了兄弟情義,就放棄心心念念的天下。
“在隋末的一眾反隋勢力之中,李淵的運氣是最好的,天時地利人和樣樣都占了。”
“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和,人才成了大家角逐天下的最稀缺資源。”
“李淵就從來沒有這個焦慮,他的兒子女兒們武德充沛,在人才方麵屬於自產自銷了。”
“李淵起兵後,首先劍指關中地區。”
“當時年僅十七歲的李世民一路上展示出了超凡的領導力,和兵士們同吃同住,打起仗來身先士卒。”
“而且治軍極嚴,路上想吃個瓜果蔬菜,都一定要給老鄉錢,非買不許吃。”
“如果士兵偷吃沒給錢,李世民他們就會出麵替他買單,士兵和百姓都誇讚李世民是仁義誌軍。”
“李世民率軍攻打西河郡,斬殺郡丞高德儒,並宣布政令。”
“攻下西河後,李淵封李世民為敦煌郡公,右領軍大都督,統帥右三軍。”
經曆過李世民這一時期的大唐百姓,深刻的明白主播所說的都是真的。
他們的皇上當初治軍有多麼嚴明,他們作為親身經曆者最清楚不過。
也正是看到皇上當年的仁義之師,他們就已經認定天下最後肯定是皇上的。
因為他們知道,一支紀律嚴明的軍隊有多麼難得。
他們遇到的幾乎所有其他勢力的軍隊,都會侵犯他們這樣的普通老百姓。
搶劫東西那都還算好的,嚴重的會胡亂殺人,他們深受其害。
也隻有皇上的仁義之師,不侵犯他們老百姓,才能得到他們真心的擁護。
“起義大軍往西攻打賈胡堡,隋將宋老生率領精兵兩萬人駐紮在霍邑以抗拒義軍。”
“當時遇上幾天幾夜的大雨,再加上糧草也快沒了。”
“李淵與裴寂議論,暫且回太原,以後再圖謀起義舉事。”
“李世民:本來興起大義是為了挽救蒼生百姓,應當先攻下鹹陽,號令天下。遇到小小敵軍就退軍,恐怕跟從起義的人將會一哄而散。回軍守衛太原一個城池,這是為賊打算,拿什麼來自我保全!”
“李淵不采納李世民的建議,催促命令大軍回太原。”
“於是李世民在外大聲嚎泣,哭聲傳到李淵帳中,引得李淵召見詢問哭泣的緣故。”
“李世民:現在軍隊憑借仁義起事,進戰則必勝,退還則軍隊必潰散。眾軍在前麵潰散,敵軍在後麵乘虛進攻,死亡馬上就到麵前,因此悲痛啊!”
“李淵聽完李世民所說的,覺得很有道理,這才醒悟而停止退軍。”
李淵:額!雖說確有其事,但也沒必要當眾說出來吧,朕的麵子還要不要了。
他在聽到主播極力推崇老二的時候,心中就有不好的預感。
現在果然應驗了,主播為了塑造老二聰明機智的人設,把他當做反麵例子用來襯托老二的才智。
他很想說一句,大可不必這樣。
他怎麼說也是大唐的開國皇帝,雖說不如老二英明神武,但也絕非庸碌之輩。
可現在經過主播這麼一說,顯得他很愚蠢,還沒有自己的兒子聰明。
要知道全天下的百姓可都聽著呢,這讓他還有何威嚴。
“八月一日,好些天的大雨終於停了,李淵率軍奔赴霍邑。”
“李世民怕宋老生不出戰,於是率領幾個騎兵先奔到城下,舉鞭指揮,好像要圍城的樣子,以激怒宋老生。”
“宋老生果然被激怒,開門出兵,背靠城池擺開陣法。”
“李淵與李建成在城東會合紮陣,李世民及柴紹在城南紮陣。”
“宋老生指揮軍隊猛衝,首先直逼李淵,致使李建成墜落馬下。”
“宋老生乘勢攻擊,李淵與李建成都退軍。”
“李世民從南麵率領兩千騎兵衝下高坡,衝斷了宋老生的軍隊,率領軍隊奮力攻擊,宋軍大敗,都拋棄武器而逃。”
“此時霍邑的城門已經懸掛起來,宋老生拉住繩子想要爬上城,李世民趁勢斬殺宋老生,平定了霍邑。”
李建成:得,現在我成了反麵例子。
他此刻不想說話,內心很受傷。
原本皇位要被老二奪走就已經夠悲傷的,現在主播為了表現老二的英明神武,把他描述得極為窩囊。
又是墜落馬下,又是退軍而逃,合著那場戰役全都是老二一個人的功勞,沒他什麼事。
要是事實確實是這樣,那他無話可說。
可偏偏真實情況並不是那樣,他並不是墜落馬下,隻是演給敵人看的。
而且也不是退軍而逃,而是引誘敵人。
現在可倒好,原本和老二一起配合,結果全給老二做了嫁衣,功勞全給了老二一個人。
“李世民大軍到了河東,關中豪傑爭著投奔義軍。”
“李世民請求進軍入關,攻取永豐倉來賑濟窮困百姓,收服群盜來謀取隋朝都城大興城,李淵認為很好。”
“李世民以前軍渡過黃河,先平定渭北。”
“官員、百姓以及豪傑紳士到軍門請求獻身報效者,每天用上千人來計算,扶老攜幼,布滿在大旗之下。”
“李世民收留英豪以作為備用的官員,遠近聽說此事的人,都來獻身投效。”
“李世民的軍隊在涇陽駐紮,精銳士兵九萬人,擊破胡賊劉鷂子,兼並了對方的部隊,留下劉弘基駐紮在大興城。”
“李世民率軍親自奔赴司竹,賊首李仲文、何潘仁、向善誌等人都率兵來會合,屯兵在阿城,獲得兵士十三萬。”
“大興城父老鄉親拿牛、酒到軍門的很多,李世民慰勞他們而後送走他們,什麼也不接受。”
“並且李世民的軍令嚴明整肅,秋毫無犯,獲得老百姓一致拍手稱快。”
劉徹:也難怪李世民最後能夠奪取天下,從這民心就能看出老百姓對李世民的擁戴。
自古以來,得民心者得天下。
那時的李世民不過才十七歲而已,就能得到豪傑和老百姓的簇擁。
足以看出大家對李世民的敬佩,要不然也不會投效一個十七歲的毛頭小子。
不過還彆說,李世民一路走來,勢如破竹,沒有遇到什麼阻礙。
年紀輕輕,就有如此戰績,也難怪能成為那個時代騎兵將領中的天花板,如果名不虛傳。
“李淵不隻兒子強,女兒也是狠角色。”
“李淵晉陽起兵時,女兒平陽公主遠在隋都城大興。”
“李淵在晉陽起兵反隋,那留在隋都城的女兒肯定就危險了,會被隋軍抓了當人質。”
“所以起兵前,李淵派人趕去大興,打算接女兒到晉陽來一起創業。”
“女兒不走,說我一走,肯定會引起朝廷的猜忌,不用擔心我,我作為女人,化妝是看家本領,能保護好我自己。”
“那平陽公主是怎麼保護自己的呢?她散儘家財,招攬天下反隋豪傑,部眾人數迅速達到了七萬人。”
“因為江湖人稱她為李娘子,所以她的部隊被稱為娘子軍。”
“等李淵和李世民風塵仆仆打到關中時,驚呆了,彪悍的平陽公主自己在關內已經幫他們打下來四座城池了。”
平陽公主:誰說女子不如男,男人能夠上陣殺敵,我也一樣可以上陣殺敵。
楊堅:李淵好福氣啊!不僅兒子這麼厲害,就連女兒都這麼厲害,也難怪主播都說李淵人和占儘了優勢。
天時地利人和,李淵全都占了優勢,天下最後被李家奪走也不意外。
他不得不羨慕李淵太會生了,不管是兒子,還是女兒,全都武德充沛,打起仗來一個個都是猛人。
再看看他自己的親生兒女,就沒有一個頂用的。
不過唯一讓他欣慰的,就是收了楊世民為兒子,一個頂所有。
“不久李世民與大軍攻克隋朝都城大興城,李淵推代王楊侑為皇帝,尊隋煬帝楊廣為太上皇。”
“李淵自封為大丞相,自立為唐王,輔佐國政。”
“李淵任命李世民為京兆尹、封光祿大夫、唐國內史,改封為秦國公,食邑萬戶。”
“恰逢敵人率領精兵十萬逼近渭水之濱,李世民親自率軍攻打,打敗敵人,斬殺一萬多人,攻占敵軍土地。”
“617年,義寧元年十二月,李世民再次被任命為右元帥,統兵十萬攻取東都洛陽,未能成功而返回。”
“等到將要回軍時,李世民設下三次埋伏等待跟蹤追擊的敵人。”
“果然不出李世民所料,隋將段達率領一萬多人從後追到。”
“過三王陵時,李世民發動伏兵攻擊,段達大敗。”
“於是在宜陽和新安分彆設置熊州和穀州,派人留守而回。”
“隨後,李世民被遷徙改封為趙國公。”
隋煬帝:悔不當初啊,當初就覺得唐國公心有不軌,那個時候就應該斬草除根的。
底下有人報告過唐國公有反心,但他那時卻不敢輕舉妄動。
畢竟當時全國局勢很不好,要是再對付實力強大的唐國公,恐怕會加速天下大亂。
於是他派人盯著唐國公,得知唐國公沒有造反的跡象,反而整日尋歡作樂,最後也就不了了之了,沒有再理會對方。
現在看來,唐國公那時候應該是在自汙,想要打消他的戒備。
要是早知道唐國公會篡奪大隋江山,他那個時候說什麼也要把威脅扼殺在源頭。
“618年3月,隋煬帝楊廣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所殺。”
“618年5月,隋恭帝楊侑禪位於李淵,李淵改國號為唐,年號武德,定都大興,改名長安,至此唐朝建立。”
“李淵封李世民為尚書令、右武侯大將軍,進封秦王,加授雍州牧。”
李世民:建國大唐,一個秦王還遠遠不夠。
再次回顧大唐建立,他心中感慨良多。
他為了大唐的建立,立下了潑天的汗馬功勞。
可以說建立大唐,他居功首位,是最大的功臣。
原本父皇答應要把太子之位給他的,可最終還是食言了,隻是讓他做了秦王。
或許從那一刻開始,玄武門之變就已經是注定的。
大唐建立之初,他獲封秦王,儘管心有不甘。
但他知道還不是時機,還需要忍下去,還需要積蓄威望和實力。
大唐建立之後,屬於他一個人的獨角戲也正式粉墨登場。,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