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玄武門之變的魔咒(2 / 2)

“可惜太子的謀反計劃還沒落地,就被人舉報了。”

“李承乾被李世民流放去了四川,沒過多久抑鬱而終。”

李世民:哎,太子有此下場,朕也有很大一部分責任。

他不知道後來的自己為什麼會說出那樣的話,以他現在的眼光看來,極為不合適。

萬一太子出了意外,李泰就是大唐新的主子。

這樣不經大腦的話說出來,簡直就是把太子往死路上逼。

他猜測後來的自己可能是有廢太子的想法,因此才說那樣令人浮想聯翩的話。

不過就算是再怎麼想要廢太子,也不能冒失的宣之於眾。

想到此處,他對太子有些愧疚,沒有照顧到太子的感受,以至於太子做了錯事。

不過好在知道了這些,他也可以及時彌補,避免悲劇再次發生。

“李承乾被廢後,這時的李泰彆提多高興了,心想自己的皇位屬於十拿九穩。”

“但半路殺出個李治來,李治是李世民和長孫皇後最小的兒子,李承乾和李泰的一奶同胞。”

“長孫皇後去世時,李治還小,李世民就親自撫養。”

“李治是李世民唯一親手帶大的孩子,可因為李治年紀小,這時候才十六歲,一直沒有在皇儲的考慮範圍內。”

“就在李泰以為皇位穩了時,李世民一起打天下的老臣長孫無忌站出來說話了。”

“他不建議立李泰為太子,覺得應該立李治為太子。”

“原因並不複雜,李泰是有一幫自己的班底的。”

“等李泰上了位,長孫無忌等這幫老臣,估計都得靠邊站。”

“李治就不一樣了,年紀輕輕無幫無派,隻能重用他們這幫老臣。”

“李世民正猶豫不決,不知道該冊立誰為太子,李泰卻跑去做了一件蠢事。”

長孫無忌:除了主播所說的原因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二皇子品性不好,不適合成為太子。

想要成為太子,成為大唐未來的帝王,品性方麵是要過關的,最基本也要做到德才兼備。

可他偏偏看不到二皇子的德行在哪裡,反倒是仗著皇上的寵愛對他們這些大臣趾高氣揚。

還不是太子,二皇子就對他們這些大臣不尊重。

這要是成了太子,恐怕根本就不會把他們大臣放在眼裡。

要是將來成了皇上,估計要對他們這些老臣動輒打罵。

就這樣品性的皇子,不管是為了大唐江山考慮,還是為了他自己個人利益考慮,都不是太子之位的合適人選。

“有一天,李泰拉住小弟李治放狠話,讓李治小心點自己的腦袋。”

“李治是個老實孩子,嚇壞了,如實把這件事告訴了李世民。”

“李世民聽了以後很難過,他最忌諱的就是自己的兒子自相殘殺。”

“看到李泰的戾氣這麼重,李世民總算下定了決心,把太子之位傳給了老實孩子李治。”

“這要是真讓李泰當了皇帝,這幫皇子兄弟們恐怕都得跟著遭殃。”

“李世民時代的儲君危機就這樣平息了,可玄武門之變的影響仍在繼續。”

“大唐前期的許多位皇帝,在皇位的繼承之路上都擺脫不了武裝鬥爭的影子。”

李治:朕也是運氣好,太子之位才能落到當初朕的頭上。

那個時候,到真不是他打小報告,向父皇告狀。

他純粹是被二哥嚇的,這才把二哥威脅他的事情如實告訴父皇。

他選擇告狀的時候,就連二哥那時候也被嚇到了,顯然二哥也沒有料到他會直接告狀。

不過不得不說,也正是二哥的愚蠢,太子之位才落到他的頭上。

“這次的家庭關係危機給李世民造成了不小的打擊,他瞬間老了很多歲。”

“可偏偏在這個時候,大唐的藩屬國,遠在朝鮮半島的高句麗鬨事叫囂,表示不想聽大唐的話了。”

“不知道李世民是不是壓抑久了,想趁機出去轉轉,竟然宣布自己要親征高句麗,這是李世民登基十八年來第一次禦駕親征。”

“太子李治依依不舍的把老父親李世民送到定州,然後哭著和李世民告彆。”

“李世民告訴了李治親征還有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李治剛當上太子,想讓李治鍛煉鍛煉,也讓李治跟群臣有個單獨相處的機會,展示一下李治自己的風采。”

“李世民臨出發前還指著自己身上的戰袍對太子說了,在他換下這身戰袍之前肯定回來。”

李治:朕那時候真的不想父皇出征,可無奈勸不住啊!

直到現在回想起來,他還覺得非常遺憾,沒有勸住父皇。

那個時候,父皇都已經年近五十歲了,身體大不如從前。

甚至還經常生病,身體越發虛弱,根本就經受不住遠征的勞碌。

最後事情的發展也確實如他所料,一趟遠征回來,父皇的身體就垮了,沒兩年就去世了。

要是父皇沒有去遠征高句麗,說不定還能多活兩年,不至於那麼早就離世。

“在東征高句麗的過程中,李世民的所作所為實在不像是一位天子在禦駕親征,更像是一位遲暮的舞者在進行自己的終幕演出,像宣泄,像狂舞。”

“作為天子,李世民有時會親自領兵衝鋒。”

“為了填充壕溝,他會親自牽著馬,一趟趟的幫將士們運送石土。”

“將軍中箭,他親口幫忙吸出淤血。”

“將領病重,他就親自為其敷藥。”

“不過不得不說,這次遠征也確實打出了唐軍的風采。”

“在遼東城,唐軍四千人對戰敵軍四萬人。”

“白岩城下,唐軍八百人對戰敵軍萬餘人。”

“駐壁山之戰,唐軍三萬人對戰敵軍十五萬人。”

“唐軍連拔敵城十座,殺敵六萬人,俘虜敵軍二十餘萬,而唐軍方麵隻陣亡了士兵兩千人。”

“如此戰績,如果統帥不是威名已經沒有辦法更高的戰神李世民,換成任何一個其他將領都足以名垂青史了。”

“此時已經年近五旬的李世民,仿佛又變成了曾經那個傲視天下的追風少年,那個百戰無敵的天策上將。”

趙匡胤:不愧是唐太宗李世民,即便是年老體衰,也能取得傲人的戰績。

接連以少勝多,甚至用兩千將士的陣亡換取殺敵六萬,俘虜敵軍二十萬。

這樣的戰績讓他羨慕,也讓他深表佩服。

他也是一路拚殺上來的,自然清楚李世民戰績的厲害之處。

不過也確實如主播所說的,出征的這場戰役是李世民最後的輝煌。

遠征高句麗回來之後,李世民的情況就每況愈下,身體一天比一天糟糕。

“後世很多人評價唐滅高句麗之戰,說這場戰爭對於大唐來說是一場敗仗,這樣的驕人戰績何敗之有!”

“不過對於李世民來說,這場戰爭遠沒有實現他給自己定下的小目標,李世民原本是衝著給高句麗滅國去的。”

“但最終李世民並沒有滅國,讓李世民停下前進腳步的是一座孤城安市城。”

“貞觀十九年八月,李世民召集各路大軍開始圍攻安市城。”

“安市城守軍頑強,唐軍奮勇,雙方打的都異常賣力。”

“尤其是唐軍中的一個小夥,身不披甲,一襲白衣,在戰場上橫衝直撞,異常勇猛。”

“李世民派人趕緊把小夥子叫來身邊表揚,一番詢問得知小夥子是薛仁貴。”

“薛仁貴是大唐非常有名的將軍,主播以後有機會重點講一下薛仁貴的故事。”

“唐軍和安市軍,打的是有來有回,安市城久攻不下。”

“這場戰爭從夏天一直打到秋天,而遼東地區早寒,唐軍來的時候隻穿著夏裝,朝廷沒給他們準備換季衣物。”

“寒風刺骨外加糧草見底,李世民知道,這座城恐怕自己是攻不下來了,隻好無奈的下達了撤軍命令。”

“李世民人生中親自指揮的最後的戰役,以華麗的曲調開篇,卻已黯然撤兵畫上了休止符。”

“回軍的路上,李世民命人將所有死在遼東的將士屍骨一並帶回,並親手為他們寫了祭文。”

“幾個月不換衣服,李世民的衣服已經臭了,身邊的人勸他換換。”

“但李世民不願意,說是和太子約好了不見麵不換。”

“聽說太子大老遠的趕來迎接自己,李世民很開心,也可能是著急換衣服吧。”

“李世民策馬疾馳,終於見了太子,也換了衣服。”

薛仁貴:太宗陛下,我已經完成了您交給我的任務。

雖然太宗皇帝早已經離世多年,但他永遠都會記得太宗皇帝對自己所說的話。

因為他在遠征高句麗的戰役中優秀的表現,他被太宗皇帝看重。

在大軍回來的路上,太宗皇帝還把他叫到跟前,進行了一番囑咐。

他到現在都還清楚的記得,太宗皇帝對他殷切的希望。

他的印象非常深刻,太宗皇帝對他說道:此次征討高句麗,朕不怎麼開心,但最開心的是得到了你這樣的猛將,朕和手下的將領都老了,將來還要看你的。

他明白太宗皇帝的言外之意,就是希望有一天他可以替太宗皇帝滅了高句麗。

現在他可以非常自豪的告訴太宗皇帝的在天之靈,他薛仁貴已經做到了,高句麗被他消滅了。

“李世民回到長安後,依舊對沒能滅掉高句麗耿耿於懷,派人叫來了年近八十的老將李靖。”

“李世民很詫異為什麼舉全國之力,卻打不下一個小小的高句麗。”

“此事李靖也不知道,就讓李世民詢問李道宗。”

“李道宗直接言明,當時攻打安市城,他曾經建議陛下繞過安市城直取平壤。”

“李世民聽到這,悵然若失的說當時的事已經有點記不住了。”

“從高句麗撤軍的路上,李世民就生了病,回到長安城依舊不見好。”

“之後兩年,也是接二連三的生病。”

“隨著李世民的身體每況愈下,他或許也意識到自己時日不多了,便在貞觀二十二年寫了一本《帝範》交給太子。”

“書裡從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到如何對待子民,從賞罰用人到務農打仗,都給出了很實在的建議。”

“看得出來,李世民是真的放心不下太子。”

大唐的老百姓聽到這裡有些難受,眼眶在泛紅,淚水在打轉。

這就是他們一直敬愛的太宗皇帝,哪怕是走到生命的終結,也不忘做好一個皇帝的本分工作。

太宗皇帝臨終前交給太子的《帝範》,在大唐可謂是人儘皆知。

這本《帝範》是在向太子傳授怎麼做好皇帝的經驗,異常的珍貴。

太宗皇帝不僅是放心不下太子,更放心不下全天下的老百姓。

要不然也不會留下《帝範》,讓太子參照裡麵的建議治理國家。

好在太子最後沒有辜負太宗皇帝的期待,繼任皇位後,同樣把大唐治理得國泰民安。

“在這本書裡,李世民還對自己的一生進行了簡單的回顧與反思。”

“他說到自己年輕時,一心想平定戰亂、濟世安民。繼位之初,勤勤懇懇,如履薄冰。可人難的不是一時做得好,而是一輩子做得好。”

“後來自己也開始追求漂亮的衣服、大房子,開始鬥雞走狗、縱情聲色,每次想到這些都為自己臉紅。”

“可是,自己畢竟平定了天下,算是功大過微。”

“功大過微,算是李世民對自己非常客觀的評價了。”

“李世民和他的貞觀之治,結束了自魏晉以來四百餘年的動蕩。”

“繼位之初的李世民廣開言論,勤於政務,讓老百姓的日子一天天好過了起來。”

“可執政後期的李世民,也確實開始懈怠了,對群臣的意見是聽得多、做得少,也做了許多勞民傷財的事。”

“不過人無完人,功大過微的李世民絕對稱得上是一代聖君。”

李世民:功大過微,朕對自己的評價非常客觀。

弑兄殺弟逼父退位,這是他怎麼也抹不掉的汙點。

唯有做出更多的政績,才能得到天下人的認同。

現在的他治理國家一直如履薄冰,還沒有開始縱情聲色,這一點是他要時刻銘記於心的。

他也大致猜得出原因,老臣陸陸續續離世,沒有了人監督,才讓他有些鬆懈了。

這一刻他暗暗警醒自己,即便後來沒有人諫言,他也要時刻保持初心,切不可做出縱情聲色的荒唐事。

不過不管怎麼說,憑借自己的功績,他完全稱得上千古一帝。,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