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泥巴時的夢想堅持一輩子,一個一無所有的小孩從小立下救濟天下的夢想。
十四歲後,當地豪傑紛紛資助錢財。
之後桃園結拜,將領不過關張,兵不過百。
靠著同鄉知己當了縣令,督郵來勒索,一怒之下把督郵綁起來,抽了200鞭辭官揚長而去。
到了徐州,巨富豪強散儘人財,用儘人脈助其起兵。
經曆六次以上的重大失敗還繼續前行,以合作身份先後投呂布、投曹操、投袁紹、投劉表,其中顧不上妻子先走一步。
更是願意禮賢下士,三顧茅廬一個二十來歲籍籍無名的的村夫。
到了荊州,年近半百,喝多了不是吹自己多厲害,而是流淚感慨大業未成。
縱觀劉備一生,有情有義、剛烈、有人格魅力。
逃了很多次,不是有人相告就是自己脫身。
袁紹出城迎接三百多裡,劉表熱情迎接,劉璋也出城迎兩百多裡,賓至如歸。
勢單力薄的人,和當世猛人交鋒,即使一敗再敗也還是受天下人尊敬,最猛的曹賊都稱他為英雄。
隻可惜得到超級謀士太晚,曹操都統一北方了,不得其時。
一個織涼席賣草鞋出身的劉備,在亂世中堅守住了道德底線,從未變過初心,也沒辜負情義。
屢戰屢敗顛沛流離多少次,完成了兒時夢想的一小部分。
雖然未能光複漢室,但劉備的一生仍是傳奇。
這樣的劉備,正應對了那句男兒到死心如鐵,跟亂世奸雄形成鮮明的對比。
蓋世英雄,潛龍從不怕困於淵,英雄何須歎華年,折而不撓,終不為人下。
董卓:我再不遷都到長安,留在洛陽遲早被圍攻。
並非他懦弱逃跑,而是為了大局著想不得不遷都長安。
十八路諸侯討伐他,手下的大將華雄被斬。
虎牢關情況危機,虎牢關一破,十八路諸侯直逼洛陽。
而且那個時候呂布也敗了,他自然要逃跑。
況且他在最初起兵的時候來自於西涼地區,退到長安,就離自己的勢力比較近一些。
在這時如果能把皇帝遷到長安去,操控皇帝,掌握皇權更有力。
除此之外,黃巾餘黨白波軍到河東,隊伍達到十來萬人,嚴重威脅到了洛陽。
一旦白波軍南下渡河切斷他去往關西道路,袁紹聯軍聲勢浩大,到時候二打一就真陷入絕境了。
還有就是他雖然掌握住朝廷大權,但很多人不忠於他。
沒有辦法,他這才決定遷都長安,為的就是避開敵對勢力。
在靠近他的勢力範圍內,建立一個新的王朝,自己更能夠隨心所欲。
而在洛陽受人製約,放不開手腳。
【第六集:連環計
十八路討董諸侯人心不齊,按兵不動。
董卓乘機脅迫天子,遷都長安,在朝中更是專權跋扈,驕縱無比。
一日在席間,又無故將司空張溫斬首,滿朝文武驚恐失色。
司徒王允想除掉董卓,但苦無良策。
他為國事擔憂,難以入睡,獨自來到花園,發現歌姬貂蟬在花園中對月長歎。
當他得知貂蟬是為民憂愁時,便和她定下連環計。
先將貂蟬許嫁呂布,再獻與董卓,離間他們父子,促使呂布殺死董卓。
呂布狩獵歸來,在溪邊和貂蟬相遇,他見貂蟬貌美,如醉如癡。
王允便將呂布請到府中,答應將貂蟬送與呂布為妾。
“早晚選一良辰,送到將軍府上。”
乘呂布去郿塢押送車仗的機會,王允又將貂蟬獻與董卓。】
《袁紹當時選擇追擊,平定天下,加上家世,簡直無敵天下啊,可惜了》
《一旦成功,袁紹不就是下一個丞相嗎,眼光太短,優柔寡斷》
《王司徒巧施連環計,董太師大鬨鳳儀亭》
《第六集:王司徒一女二嫁,呂布女友變小媽》
《曹老板深刻認識到大漢已經徹底爛了》
《如果袁紹聽從了曹操的話,袁紹就成為了權臣,曹操就成了荀彧》
《從此再無熱血青年曹孟德,有的隻是心狠手辣曹老板》
《此時的曹老板是真的想匡扶漢室,奈何各路諸侯各心懷鬼胎》
李隆基:這一集應該是曹操轉變的第二個事件。
如果說為保性命殺呂伯奢是曹操第一次突破道德底線,那麼十八路諸侯各懷異心,唯有自己忠貞為國,最後慘遭敗績則是對曹操真正的打擊。
從此那個出於至公之心勸誡何進、行刺董卓的熱血青年真正的被沉重的現實打壓,徹底成為了一個不擇手段的野心家。
不過曹操再如何不擇手段,也終生也沒有忘記自己是漢臣,心裡依然會堅持自己“漢征西將軍曹侯”的心願。
臨終也隻是願為周文王而已,曹操還是想儘量去找回那個熱血青年的影子。
趙匡胤:現在看來,李儒是東漢末年亂世開端時最巔峰的謀士。
在計謀方麵,李儒很厲害,讓他刮目相看。
舍棄洛陽而遷都長安,看透十八路各懷鬼胎的聯盟不會持兵奮進。
之後又火燒洛陽,往取水的水井藏匿好玉璽。
再由小兵引導,討董聯盟不攻自破。
接下來為玉璽爭個你死我活,為董卓轉移集結兵力爭取時間。
十八路諸侯各有異心,再相互內耗,還給自己爭取發育時間。
隻是董卓不堪大用,自己沒有把持住,被美人和繁華迷了心。
此時其餘諸侯都還沒發育起來,若挾天子之名,據潼關之險,占長安之富,有呂布之勇。
麾下西涼軍士皆猛,文臣有李儒賈詡,天下歸一也並非難事。
可惜性格有缺,不然就沒有三國了,史書上隻會多出來一個權傾天下的董太師。
朱元璋:正史上可沒有貂蟬,羅貫中這裡應該是做了改編。
三國誌裡麵有記載,呂布是因為挑釁了董卓的一個婢女,氣的董卓朝他扔戟,使得呂布心有怨氣。
再加上王允這類人的挑撥,才讓呂布有殺董卓的念頭。
貂蟬這個虛構的人物,應該就是根據這段正史杜撰的。,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