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曠古爍今的賦稅改革(1 / 2)

相比較而言,各朝的皇帝對軍機處更為感興趣。

畢竟軍機處號稱君主集權的頂峰,這是每一個皇帝無法抗拒的誘惑。

但就各朝的普通老百姓來說,他們最為關心的是攤丁入畝。

清朝雍正皇帝的攤丁入畝之前有提及過,但並沒有涉及很深。

儘管這樣,各朝的老百姓對攤丁入畝可謂是記憶猶新,一直惦記到現在。

畢竟攤丁入畝取消了人頭稅,僅此一點就讓各朝老百姓心動不已。

他們希望主播可以詳細說一下攤丁入畝的相關內容,這樣當今皇上聽完之後,說不定可以體恤他們,從而緊跟雍正的攤丁入畝政策。

同樣的,各朝一些有遠大抱負的皇帝也同樣期待主播講述攤丁入畝。

因為他們深深的明白,攤丁入畝對於國家而言意義重大,可以徹底解決土地兼並的頑疾。

蘇晨介紹完軍機處的情況後,接下來又講述其雍正另一個名垂千古的政策——攤丁入畝。

“說到封建時代的改革家,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王安石和張居正。”

“無論是青苗法,還是一條鞭法,都是利國利民的治世良策。”

“可惜這些政策的推行遭遇了士紳階級的極大反對,不可避免地走向了人亡政息的結局,令無數人惋惜。”

“由此可見,自上而下的改革若想取得成績,必須有來自強權的保障,故而封建時代的成功改革多由帝王親自執行。”

“比如雍正力推的多項改革政策都取得了不世之功,以一己之力夯實了大清根基。”

“其中大名鼎鼎的攤丁入畝政策,更是徹底改變了古代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賦稅體係,堪稱曠古爍今。”

王安石:變法政策目前推進良好,我也有信心讓變法大獲成功。

從主播那裡得知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後,他痛定思痛,製定了更適合當前環境的一係列變法政策。

各方麵的政策中,其中就有最重要的青苗法優化版。

這是他補上了之前青苗法的政策漏洞,再加上借鑒了張居正的一條鞭法而重新改進的。

就目前全國推行的青苗法優化版,一切都在像好的地方進行。

眾多的變法政策中,解決大宋當前困境最關鍵的就是青苗法。

隻要青苗法可以大獲成功,那他的一係列變法就成功了一大半,大宋也可以起死回生。

現在又來了雍正的攤丁入畝政策,號稱徹底改變延續兩千多年的賦稅體係。

他說不定也能從中借鑒一二,讓青苗法更完善,這樣變法成功的把握就更大了。

想到這裡,他集中注意力,更加認真的傾聽主播接下來的話。

“在了解攤丁入畝政策之前,需要了解一下老百姓當時麵對的賦稅情況。”

“明朝時期的地方官員,其實還是非常幸福的。”

“因為他們可支配的稅收是比較多的,比如丁銀,明朝的地方官就不需要上交給朝廷。”

“丁銀做為一項重要的財政收入,地方官員是非常看中的。”

“可是明朝朝廷卻把這一重要的收入,當成了一筆糊塗賬,任意地劃撥給了地方官。”

“所謂丁銀,也就是按照人口來收取的賦稅。”

“簡單來說,誰家的人口多,那所要繳納的人頭稅也就相對要多。”

“丁銀製度的實行,本身就存在很大的問題。”

“因為是按照人口來交稅,那些窮苦人家要是多生了幾個孩子,那身上的負擔可就大了去了。”

“而富足的人家,其實那點丁稅對他們來說是九牛一毛的事情。”

“這麼一來,就造成了一個非常極端的現象。”

“也就是說有錢人手裡的田多地多,卻在丁差方麵比較少。”

“而窮苦的老百姓,甚至連住的地方都是借來的,可是徭役卻相對要多。”

“一時之間,是很難看出這件事的弊端的。”

“可是長年累月下來,窮苦人壓根就活不下去。”

“可對富人來說,卻絲毫沒有半點影響。”

“如此大的貧富差距,隻會造成一種現象,那就是窮人活不下去了,去造富人的反。”

“還有一個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可操作性太大了。”

“所有的丁銀都是歸地方官來收繳和使用,這就會滋生出一係列的貪汙行為。”

“首先丁銀肯定是要貪汙的,畢竟是不用交給朝廷的。”

“其次就是富人們可以通過關係,使得自家的丁差減少甚至免除,而窮人的徭役則相對就要增加了。”

“畢竟活就那麼多,你不乾了,其他人均攤的自然要多。”

“地方官員和富人之間達成勾結協議,最終受苦受難的,還是普通的窮苦人民,這便是造成社會矛盾激化的一件大事。”

大明朝各個時期的官員臉色有些不太好看,暗暗在心中責怪主播多管閒事。

要不是怕主播把他們拉黑了,他們真想發送狂轟亂炸的彈幕問候一下主播。

征收人頭稅是他們這些官員心照不宣的秘密,現在主播當眾抖了出來,這完全就是給他們找麻煩。

要是萬一當今皇上注意到了人頭稅,強行把人頭稅收歸朝廷國庫,那他們的好日子也到頭了。

大明朝官員的俸祿低得令人發指,朝廷下方的俸祿也隻夠一家老小溫飽而已。

好不容易征收的人頭稅可以補貼家用,要是當今皇上聽了主播的話要求他們上繳人頭稅,那他們真的要去喝西北風了。

“這件事在整個大明王朝時期都沒有得到有效解決,一直到大明朝滅亡了,在地方上的官員們依舊還是在征收人頭稅。”

“清朝建國初期,立刻意識到了這件事的嚴重性。”

“不過順治皇帝當時還沒有一統天下,隻是在部分地區做出了一定的改革政策。”

“尤其是多爾袞看到了丁銀的數量可觀,認為這是朝廷的一項重要收入。”

“所以多爾袞以順治皇帝的名義,頒布了一項命令,將人頭稅收歸朝廷所有。”

“康熙皇帝也早就意識到了這件事的嚴重性,他知道人頭稅這種東西,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可是人頭稅這筆錢,所涉及到的利益群體實在是太強大了。”

“尤其是康熙當時正在跟吳三桂打仗,八年的戰爭,勝負難料。”

“即使康熙有心要做出改革,也必須要在打贏了這一戰以後再說。”

“有兩方麵原因需要考慮,第一如果徹底取消人頭稅,那麼各層地方官員將會沒有油水可撈,那麼他們投靠誰可就是未知數了。”

“第二人頭稅當時在名義上已經完全收歸國有,所以這是康熙軍費中非常重要的一項。”

“等到八年以後,康熙徹底將吳三桂擊敗了,他終於再次想起了這件事。”

康熙:人頭稅的改革不是那麼容易的,不過好在老四幫助朕完成了夙願。

他清楚的知道官員征收人頭稅的危害,這也是大明滅亡的原因之一。

這種不合理的人頭稅,大明官員把老百姓逼上絕路,最終才引得全國老百姓紛紛起義。

不過他儘管想要解決人頭稅的危害,但實在是困難重重,讓他無從下手。

畢竟太多人盯著人頭稅這塊肥肉,大清剛剛立國還不穩定,他要是大動乾戈冒險,很可能讓大清的大好局勢付諸東流。

也正因如此,儘管知道人頭稅對大清不利,他也不得不小心謹慎。

人頭稅的頑疾由來已久,絕不是一時半會就可以解決了,這需要幾代人的努力才可以。

不過讓他欣慰的是,他一直看好的老四最終成功解決了人頭稅的危機,讓大清朝得以安穩如山。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頭稅的弊端再次暴露。”

“康熙統治的後期,土地兼並,隱瞞戶口和逃荒流民的問題再次出現。”

“吸取了大明滅亡的命運後,康熙對於土地兼並問題非常敏感。”

“但是他一時間也沒找到去除人頭稅的辦法,隻能采取緩衝之策。”

“在康熙五十一年的時候,康熙喊出了一個驚天地的口號,永不加賦。”

“不是說永不加稅的意思,而是說在人頭稅這一塊,征收的人口數量,永遠都按照康熙五十年的標準來征收。”

“在康熙五十年以後出生的孩子,不管生多少,都不會再增加任何人頭稅。”

“這下子可把老百姓給樂壞了,雖然還是要交人頭稅,不過相對來說寬鬆了許多,不少老百姓都願意生二胎了。”

“不過需要麵對一個很嚴峻的問題,那就是永不加賦並沒有徹底解決人頭稅的事情,而且在執行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難。”

“因為有利益在裡麵,就連康熙都不敢輕易去動。”

“康熙五十二年,禦史翻閱了明朝典籍後,找到了張居正提出的攤丁入畝之策,將其獻給了康熙。”

“後者看了龍顏大悅,認為是拯救時局的良策。”

“不過老年的康熙治國喜歡穩妥起見,隻是下令在廣東和四川試行攤丁入畝政策,以觀後效。”

各朝的老百姓聽到永不加賦四個字,心猛的一跳,紛紛露出羨慕的神情。

儘管不是永不加稅的意思,但永不增加人頭稅,依舊讓各朝老百姓心生羨慕。

他們老百姓身上的賦稅有兩個重擔,一個是糧食稅,一個就是人頭稅了。

糧食稅還要好說一些,畢竟和土地收成掛鉤,收成少糧食稅也少。

但人頭稅是強製征收的,可沒有減少一說,家裡有多少男丁就要征稅多少人頭稅。

遇上糧食收成不好的時候,強製征收的人頭稅就成了壓垮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

要是他們當今皇上也能頒布永不加賦的政策,他們恐怕做夢都要笑醒。

可他們也不知道當今皇上會不會有所改變,此刻也隻能羨慕清朝老百姓的賦稅負擔少一些。

對於當今皇上是一代明君的各朝老百姓來說,他們相信當今皇上肯定不會無動於衷的。

“人頭稅依舊存在,這就是壓在老百姓身上永遠的負擔。”

“雍正在做皇子的時候,其實就已經看出了事情的端倪。”

“但是他當時沒有權力,為了爭奪皇位,他甚至都不敢隨便提這件事。”

“因為改革這件事,那是要得罪很多人的,連康熙都不敢得罪的人,當時身為皇子的雍正選擇明哲保身自然是最合適的。”

“康熙雖然是一代雄主,可是他也有自己的弱點,那就是對手下人太好了,這麼一來這幫手下人在地方上便成了作威作福的貪官。”

“他們的關係網絡千絲萬縷,這就造成了他們跟各地的地方官員之間,有著扯不清楚的關係。”

“而地方官員們手裡,直接掌握著人頭稅的征收標準。”

“雍正皇帝上台以後,可不管那些人情世故。”

“丁銀製度必須要廢除,攤丁入畝的改革必須要實行到全國,這是誰都無法阻擋的。”

“所謂的攤丁入畝用最簡單的話來說,就是把人頭稅平攤到田地中。”

“從此朝廷征稅隻看田地數量的多少,本質就是變相地廢除了人頭稅。”

“在封建時代,農民是繳稅的主力軍。”

“從漢朝開始,朝廷對農民的征稅就主要分為兩個大類,分彆是地稅和人頭稅。”

“所謂的地稅很容易理解,它根據一戶家庭的土地收成來征收。”

“考慮到土地收成是農民財富的唯一來源,因此地稅類似於後世的所得稅。”

“而所謂的人頭稅是按照一戶家庭中成年男子的數量來征收,與家庭的收入完全無關。”

“比如漢代的人頭稅是每人每年繳納一百二十錢,窮人和富人一視同仁,總數多少隻看家中男丁數量。”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