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1 / 2)

各朝的老百姓對於清朝晚期的老百姓更能感同身受,已經可以預料到清末老百姓過的是怎樣的苦日子。

畢竟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失敗,清朝作為戰敗國要賠償英國兩千一百萬兩白銀。

原本清朝晚期就已經國庫見底,現在又要賠償巨額錢財,可想而知清朝廷對老百姓的剝削將達到一個怎樣的程度。

彆看清朝戰敗好像和老百姓沒關係似的,可最後戰敗的惡果全要由老百姓來承擔。

甚至各朝一些聰明的讀書人已經可以預料到清朝晚期的大致形勢,老百姓的起義肯定是必不可少的。

他們看得很清楚,原本老百姓的日子就不好過。

現在大清朝廷為了賠付巨額金銀,肯定會對老百姓收取重稅,必然會引得老百姓的反抗。

自古以來就是如此,老百姓一旦被逼得活不下去了,造反是唯一的選擇。

果不其然,主播接下來的話很快就證實了大家的猜測。

“提到清朝晚期的曆史,就不得不說號稱中華曆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

“19世紀中葉,封建統治的腐敗無能,清王朝已經衰相儘顯。”

“此時的世界形勢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西方一些國家的工業革命蓬勃興起,憑借著堅船利炮不斷向外擴張。”

“英國正在竭力擴張世界市場,掠奪殖民地。”

“在1840年6月,英國發動了蓄謀已久的侵華戰爭,史稱鴉片戰爭。”

“英軍遠涉重洋,以區區數千兵力,沿中國海岸線一路北上,打敗了以天朝上國自居的大清王朝。”

“清朝被迫簽訂屈辱的《南京條約》,條約規定賠償2100萬銀元,割讓香港島等內容。”

“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為支付戰爭賠款,加緊搜刮人民。”

“統治更加腐敗,貪官汙吏、土豪劣紳也趁機勒索百姓。”

“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給中國人民帶來新的災難,同時自然災害嚴重。”

“1846年至1850年,河南、湖北、廣西等地水災、旱災、蟲災等天災不斷,廣大勞動人民陷入饑餓和死亡的困境。”

“同時鴉片的輸入導致滿清白銀大量外流,勞動力日益衰竭,人民生活更加困苦艱難,不堪忍受煎熬的勞苦大眾紛紛起義。”

雍正:英軍數千兵力就能打得大清丟盔卸甲,大清的實力何至於此。

儘管他已經從第一次鴉片戰爭的陰影中走出來了,可再次聽到英軍僅僅憑借數千兵力就打贏了大清朝,他的臉色依舊有些難看。

在他看來,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戰敗對大清朝來說,簡直是無法接受的恥辱。

要知道英國距離大清萬裡之遙,可就是這麼遙遠的距離。

英國派遣過來數千兵力還能輕而易舉的打敗大清帝國,這不得不說是對大清帝國的諷刺。

他們大清一直以來以天朝上國自居,看不起海外的這些蠻夷番邦。

可這些海外番邦卻用血淋淋的事實告訴他,世道變了。

他深深的歎了口氣,知道大清朝要是再不改變的話,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恥辱遲早會重新上演。

想到這裡,他的腦海中漸漸有了富強大清朝的構思。

“洪秀全是廣東花縣人,曾多次到廣州參加科舉,可惜都沒有考中。”

“在洪秀全第三次沒考上秀才之後,大病了一場。”

“生病期間,洪秀全一直處於一種癲狂的狀態。”

“折騰了20多天後,洪秀全清醒了過來。”

“他說他做了一場夢,夢見自己到天上去了,一個老先生給他一把劍,說天下妖怪太多,你把它們殺掉,然後你去做天王。”

“根據後來太平天國的史書記載,當時洪秀全夢到的老先生就是上帝耶和華。”

“公元1843年,29歲的洪秀全完成了他人生中第4次科舉考試,這一次他仍然沒能考中。”

“相比之前,洪秀全顯得略為平靜,他隻是把家裡的經書都丟在了地上。”

“同時發誓從此以後再也不參加清朝的科舉,等自己來開科取天下士。”

“同年的夏天,洪秀全的遠房表哥李敬芳來到家中。”

“在洪秀全的書堆中,他找到了一本叫做《勸世良言》的小冊子。”

“這本書讓李敬芳非常著迷,他勸洪秀全一定要看一看。”

“這本《勸世良言》,以神道、人道、國俗、天文、地理為主要內容,旨在宣講基督教教義。”

“書中關於反對偶像崇拜、強調信徒通過個人修行和日常的修行,而獲得皈依上帝等論述,給洪秀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讀完這本小冊子之後,洪秀全終於為自己多年不能得誌的人生理想找到了奮鬥的方向。”

“並結合之前的夢境,洪秀全從此不再承認是他父親的兒子。”

“而是上帝的兒子,是太平天子。”

“於是洪秀全開始把自己要當天王的這套理論向村裡的人講述,村裡的人們都以為他又瘋了。”

“但他卻說服了他的堂弟,名叫洪仁玕和遠方親戚馮雲山。”

“馮雲山是一名天才的組織家和宣傳家,於是洪秀全和馮雲山創立了拜上帝會。”

“洪秀全自稱上帝的次子,正式開始秘密的傳教活動。”

李隆基:朕要是沒記錯的話,就是這個洪秀全上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

他對這個洪秀全的印象很深刻,之前天幕有播放過關於落榜生的視頻。

這個洪秀全參加科舉考試落榜,最終選擇造反,在中華大地展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

他之所以對洪秀全的事跡這麼印象深刻,主要是洪秀全和黃巢的經曆一樣。

大唐末年的黃巢參加科舉考試,最後也是落榜,回家之後就造反了。

他算是發現了,這些讀書人一旦沒有考中就會怨恨世道不公,選擇用極端的方式報複。

他對洪秀全造反倒是不感興趣,現在考慮的是怎麼避免黃巢的出現。

可他思索片刻,無奈的發現這個問題是無解的,他不管怎麼做也影響不了子孫後代。

除非大唐一直處於盛世,老百姓安居樂業,才不會出現農民造反。

可好像這一點極難做到,月有陰晴圓缺是世間真理,想要大唐盛世萬古長存也不可能。

“為了徹底向曾經的科舉考試決裂,洪秀全宣稱天下獨一真神是皇上帝,其他都是邪神,必須全部搗毀。”

“兩人首先決定,拿私塾裡的孔子牌位開刀。”

“一次上課時,洪秀全在眾目睽睽之下,砸掉了私塾中供奉的孔子牌位。”

“令他沒有想到的是,這一行為激起了強烈的反應,學生們紛紛從私塾退學。”

“洪秀全也因此丟掉了私塾老師這一工作,而且在家裡也沒有招到什麼信徒。”

“1844年春天,洪秀全和馮雲山被迫前往廣西謀生和傳教。”

“在中華曆史上,北方中原地區的人民,因為戰爭和政治原因,曾經有過幾次大規模的南遷運動,大量中原地區的人南遷到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區。”

“這些客居異鄉的人群,保持著原來的方言、生活習慣和習俗,還保留著中原地區的生活傳統,因此被稱為客家人。”

“作為當地的外來人口的客家人,不可避免的在選擇居住地和占有耕地的問題上和原住民發生矛盾和衝突。”

“隨著鴉片戰爭帶來的經濟蕭條,本地人和客家人的矛盾愈加尖銳。”

“洪秀全和馮雲山都為客家人來到廣西後,洪秀全很快在這個遠離官府的山區發展了一百多名客家人信徒。”

“為了加快傳教速度,洪秀全開始自己編寫傳教的小冊子。”

“洪秀全自幼熟讀經書,其中禮記中所描繪的大同世界曾給他留下過深刻的印象。”

“大同世界描繪了一個人們沒有私產,沒有私心,社會沒有犯罪,老弱病殘都得到妥善撫養的理想社會。”

“洪秀全將聖經和四書五經結合起來,寫出了《原道醒世訓》等作品,加快了傳教的速度。”

孔子:這後生可真有意思,前腳砸掉了我的牌位,後腳就用我的思想。

對於洪秀全大不敬的行為,他很是無語。

再怎麼說他是一代聖人,是萬世師表,深受讀書人的敬仰。

洪秀全身為讀書人,自己科舉失利,卻把罪責怪在他身上,砸毀他的牌位,這哪裡有一點讀書人的樣子,也難怪沒有考中。

還有洪秀全把聖經和四書五經結合起來的做法,不倫不類的,他已經無力吐槽。

聖經講究信仰真神上帝,而四書五經講究子不語怪力亂神。

他就很詫異了,洪秀全腦子裡到底是怎麼想的,怎麼就把南轅北轍的兩個東西結合到了一起。

至於大同世界也隻是一種理想的情況,連他都不敢保證說可以實現這一終極理想,就更不用說洪秀全在清朝內外矛盾重重的情況下實現這一理想。

“1844年的年底,洪秀全搗毀了當地供奉的因唱戀歌而去世的男女的六烏廟,而惹怒了本地人。”

“洪秀全獨自回到了廣東,馮雲山卻留在了廣西紫荊山繼續傳教。”

“到公元1847年,馮雲山在紫荊山區共發展了三千多名拜上帝教的信徒。”

“這些信徒中也逐漸加入了一些受過良好教育的富裕子弟,燒炭工楊秀清,貧苦農民蕭朝貴,讀過私塾的韋昌輝,以及家境富裕的石達開都是其中的骨乾成員。”

“這年7月,洪秀全再次來到紫荊山,受到馮雲山和拜上帝會會眾的歡迎。”

“在這樣眾望所歸的氛圍中,拜上帝會的領導核心成立了。”

“為了在宗教係統中給自己找一個神的身份,洪秀全自稱耶穌的弟弟,上帝的第二子。”

“馮雲山和楊秀清等人也被安排為耶穌的弟弟,也是上帝的第三到第七子,形成了一個圍繞著洪秀全為核心的神聖家庭。”

“洪秀全模仿基督教《聖經舊約》裡上帝為猶太人鎖定的《摩西十誡》的內容,編寫了拜上帝會的十款天條。”

“這些天條規章與他之前編寫的小冊子傳遍了紫荊山區,越來越多的人皈依了拜上帝會。”

“眼見紫荊山的大好形勢遠遠超出了自己的期望,洪秀全大喜過望,決定利用拜上帝教的強大力量清除異教徒。”

“洪秀全和馮雲山遠赴廣西的象州,搗毀了當地香火最盛的甘王廟,隨後洪秀全下令永不準複立此廟。”

“接著洪秀全又派人把紫金山地區所有的社稷和神壇全部搗毀,宣布在當地隻能信奉唯一真神,那就是皇上帝。”

嬴政:與其說是老百姓相信什麼拜上帝會選擇加入其中,倒不如說是走投無路的老百姓相信那渺茫的希望。

他看得很清楚,洪秀全之所以能聚攏三千名老百姓。

並不是說那些老百姓真誠的相信外來的上帝,而是那些窮苦的老百姓已經走投無路,看不到絲毫的希望。

在麵臨絕望的時候,要是有人可以提供一絲微弱的光明,那瀕臨崩潰的老百姓仿佛看到一根救命稻草似的牢牢抓緊,而拜上帝會正是扮演了那一根救命稻草的角色。

在清朝因為第一次鴉片戰爭戰敗麵臨巨額賠款時,他就已經預料到了這樣的情況。

兩千一百萬兩白銀可是一筆天文數字,平攤在老百姓身上也是一筆沉重的負擔。

原本就生活艱苦的老百姓麵對清朝廷的重稅,隻會徹底陷入絕望的境地。

而這個時候,橫空出世的拜上帝會對這些被逼入絕地的老百姓來說,就是唯一活下去的希望。

“1848年,武宣縣團練突襲了拜上帝教總壇,抓走了馮雲山。”

“並且把他下了監獄,告他聚眾謀反,拜上帝教遭遇了創立以來最大的一場危機。”

“洪秀全返回廣東,準備向兩廣總督請願,希望遵守允許宗教的信仰自由的許諾,請求釋放馮雲山,這個想法在當時因過於天真而無法實現。”

“此時的楊秀清則機靈的多,他主張以行賄為主,組織營救馮雲山。”

“楊秀清下令燒炭的教徒每賣100斤木炭,就抽一部分炭稅上繳,作為行賄營救馮雲山的專款。”

“當時清朝政府已經比較腐敗,桂平知縣在收受楊秀清賄賂後,釋放了馮雲山。”

“馮雲山的成功營救,後來被視為太平天國發展史上非常重要的轉折點。”

“有人認為,如果不是楊秀清,此時的太平天國或許已經夭折。”

“公元1849年到1850年,越來越多走投無路的百姓加入拜上帝會。”

“人們真誠的皈依這個外來的上帝,可以為自己窮苦而絕望的人生提供光明和希望。”

“當時教會的所有會眾被要求變賣財產投入聖庫,人民將從聖庫領取生活用品。”

“這種原始共產主義的理想模式,對窮人無疑有著巨大的吸引力。”

“從理論上和製度上,拜上帝會已經做好了發動革命的準備。”

“公元1850年4月3日,洪秀全在平在山穿起黃袍登基,正式就任太平天王。”

“根據天父天兄的旨意,開始發動群眾集結。”

“到11月,2萬多名信徒在楊秀清的統一指揮調動下,集結到廣西貴平縣金田地區,準備發動起義。”

“1851年1月11日,在洪秀全38歲生日這天,拜上帝教舉行了恭祝洪秀全萬壽的大典。”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