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注定失敗的洋務運動(1 / 2)

第一次鴉片戰爭戰敗之後,清政府無動於衷,毫無改變之意。

一直到第二次鴉片戰爭戰敗之後,閉關鎖國的清政府才想著變革自強。

畢竟局勢已經如此糜爛,接二連三的簽訂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

要是再不想辦法拉開的自強運動的大幕,那大清江山的滅亡就在眼前。

不過老實說,各朝古人對於清政府的遲鈍很是無語。

第一次鴉片戰爭發生在1840年,清政府被外國列強的槍林彈雨打得一敗塗地,那個時候清政府就應該求變。

可結果呢,清政府無動於衷,一點應對之策都沒有,白白浪費了20年的時光。

一直到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政府被英法聯軍按在地上摩擦,這個時候才想著變法圖強。

不過有些可惜,按照主播所說的,洋務運動最後還是失敗了。

各朝古人不禁猜想,要是清政府沒有浪費這20年時間,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戰敗之後就開始變法圖強,說不定結局會大不一樣。

“到清朝中期雍正、乾隆時代,圓明園已彙集了各具特色的園林景觀群。”

“懸掛著匾額的樓堂殿閣約六百多組,占地三百五十公頃,被譽為萬園之園。”

“公元1860年十月六日,這片建築史上的傑作開始遭遇連續多日的大劫難。”

“圓明園管園大臣文豐,有著一份傲人的履曆。”

“鹹豐十年的八月,剛剛到圓明園走馬上任。”

“其個人的前途看似燦爛無比,殊不知此時此刻,整個大清的前途依然黯淡無光。”

“當英法聯軍蠻橫地闖入圓明園的時候,文豐身邊隻有二十幾位手拿傳統冷兵器的太監。”

“儘管這些太監毫無畏懼、奮勇抵抗,但是一個個血肉之軀所麵對的則是閃爍著火星的子彈。”

“在這場完全不對等的對抗中,文豐知道自己已無力回天,最後選擇從容赴難。”

“而他再也沒有機會看到,由此即將拉開的自強運動的大幕。”

“1861年3月6日,美國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關於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報道,題目是《香港賣奇珍,北京戰利品令人炫目》。”

“文中提到,香港天天轉運著英法兩國的部隊、軍糧和其他軍用物資。”

“從北京回來的部隊,尤其是法國遠征軍,無不滿載著搶劫到的贓物,返回歐洲。”

“一位法國軍官以兩千英鎊的高價賣給該文作者一串用珍珠和玉石做成的項鏈,一百四十顆珍珠顆顆大如櫻桃,這位軍官甚至還有幾件明顯屬於清國皇帝本人所有的珍貴寶石。”

“這些戰利品大部分流向了歐洲和美國,僅香港就為購買這些罕見的奢飾品花費了至少一百萬英鎊。”

“正如這篇文章中所提到的,北京戰利品正是來自於皇家園林——圓明園。”

“1860年十月七日隨後的幾天,圓明園內的皇家珍寶被洗劫一空。”

“十月十八日,三千五百名英軍再次衝入圓明園,縱火將之焚燒,大火整整燃燒了三天三夜。”

“對於在承德避暑山莊躲避戰火的鹹豐皇帝來說,這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以至於在第二年,也就是1861年,這位隻有三十一歲的年輕皇帝便撒手人寰。”

“圓明園建造於雍正、乾隆年間,可以說傾舉國之力、嘔兩代帝王之心血而建成,是雍正這樣有才華、有作為的帝王留給後世的偉大遺產。”

“如今毀在了鹹豐的手上,愧對先祖的壓力可想而知。”

雍正:朕花費大力氣建造的圓明園,就這樣被賊寇付之一炬了。

儘管焚毀的是另一個時空的圓明園,他這個時代的圓明園還在舉全國之力建造中,但依舊讓他心情鬱結,極度不爽。

要知道為了打造萬園之園,他不知道在其中投入了多少心血。

原以為圓明園能成為大清帝國強盛的象征,可不曾想最後的結局隻能成為一片廢墟。

聽到那些強盜洗劫圓明園,把裡麵的皇家珍寶洗劫一空,他就莫名的感到心痛。

圓明園裡麵珍藏的皇家珍寶,連他都舍不得多看兩眼。

可最終便宜了強盜,他想想都來氣。

但他更生氣的是,愛新覺羅家的不肖子孫沒有守護好祖宗的江山,讓外國強盜如此糟蹋。

要是第一次鴉片戰爭失敗之後就可以進行自強運動,說不定就可以抵擋住外國強盜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圓明園也就不會遭此劫難。

“1860年八月一日,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的英國陸上部隊指揮官登陸天津北塘之後,不到三個月,他就完成了攻占北京的目的。”

“曆史上對他是否參與了對圓明園的搶掠並沒有特彆記載,但在一張流傳的照片中,他的身旁分明是一件精致昂貴的中國瓷器,而其目光中則流露出一種得意與貪婪。”

“當千百年來在農耕文明滋養下謙遜隱忍的華夏百姓,遭遇西方列強的狼性擴張時,是繼續保守自閉,還是勇敢地邁步自強,是中華民族站在曆史關口前必須麵臨的抉擇。”

“1840年與1860年的兩次鴉片戰爭,迫使中國打開國門。”

“《南京條約》等一係列條約的簽訂,對於大多數國人來說,無疑是一記棒喝。”

“然而,對於道光皇帝和辦理交涉事務的官僚來講,卻是一種解脫。”

“他們為終於擺脫了洋人要求直入北京談判的麻煩,並將之限製在五個開放口岸而暗自慶幸。”

“齊英以《南京條約》簽訂人的身份在戰後獲得空前的權力,就足以說明這一點。”

“除了廣州人堅決反對洋人進入城內,發起聲勢浩大的運動,幾個士大夫痛心疾首地編著了幾本了解外國的著作外,沒有跡象表明這一事件對這個體製產生多大的震動。”

“中英和中法《北京條約》規定,外國公使常駐北京,增加英法兩國的賠款到八百萬兩。”

“天津外國商務區對外開放,並允許外國人居住,英國割去了九龍半島。”

“甚至俄國公使以居間調停的角色,也能夠誘使清朝簽訂中俄《北京條約》,巧取豪奪中國黑龍江以北、烏蘇裡江以東領土。”

“使得俄國人不費一兵一彈,便奪取了中國四十萬平方公裡的土地。”

“即便主權一次又一次地受到侵犯,一直實行閉關鎖國的清政府卻仍然對西方的先進技術表現出被動與麻木。”

李鴻章:從第一次鴉片戰爭到第二次鴉片戰爭,沒有能夠主動向西方學習,白白錯過了二十年的發展機遇。

朝廷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戰敗之後,被逼無奈開放了五個通商口岸。

在這個過程之中,清政府應該再接再厲,奮發圖強。

就像林則徐和魏源所說的,師夷長技以製夷,睜眼看世界就好了。

但可惜的是,朝廷滿人不這麼想,他身為漢臣也很無奈。

和滿人打交道一輩子,他也清楚滿人是怎麼想的。

滿人想現在就很好了,原來一個通商口岸,現在五個通商口岸就夠了。

就他所了解的,這種想法在滿人中很常見。

他時常在想,要是洋務運動的時間能夠早二十年,說不定又是另一番風景。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前,有著上百年宗藩體製而以天朝上國自居的清政府,從沒有把西方人看在眼裡。”

“而戰後,被西方人牽著鼻子走的大清國,仍然不能正視西方比自己強大的事實。”

“清政府內外依然認為華夏文明是最優秀的,敵夷是沒有文化的,學習西方就是潰夷夏之防。”

“可見,比起國土國權的淪喪,文化的優越感似乎更能讓清政府聊以自慰。”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一係列條約,將華夏牢牢地禁錮在外國的特權之下,使華夏在很長時間內一直未能擺脫這套體係的掠奪。”

“英法聯軍攻破首都,迫使皇帝外逃,焚毀號稱萬園之園的皇家園林,這標誌著這個自稱世界中心的文明古國遭到無情的羞辱。”

“四年後,太平天國運動被鎮壓,而這也完全是由於其內部原因,才使得清政府平定內亂取得成功。”

“在簽訂條約後出現暫時平靜與內部危機暫時消失之際,使得一部分漢族士大夫開始從更深的層次來思考近二十多年來內憂外患的症結所在,中華第一次現代化的努力由此而生。”

“曆史在一百五十多年前,開啟了中華文明在近現代意義上第一次自強運動。”

“以求強、求富、培養實用人才為三大具體目標的洋務運動,其目的是為了增強清王朝抵禦外辱、鎮壓內亂的實力。”

“同時也有益於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並開啟中華近代化的進程。”

“但這場看上去轟轟烈烈運動的結局,卻如同落花流水般消逝,其最終也以失敗落幕。”

左宗棠:哎,悔之晚矣,朝廷當初就應該重視林則徐的建議,要不然今天也不會落得如此境地。

第一次鴉片戰爭,清軍徹底被西方列強的武器打敗了,那個時候就應該走上自強的運動。

但可惜的是,當時朝廷從上到下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就連林則徐提出來這個還受到了批判。

林則徐讓好友編了一本書,叫做《海國圖誌》,明確地提出了這些自強的觀念。

結果全國從上到下都批判這本書,排斥這本書,抵製這本書。

據他得知,這本書傳到了日本,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日本在很短時間內給它翻刻了二十多版,所以這本書對二十年後日本的明治維新起了很重要的思想啟蒙作用。

林則徐和魏源為了啟蒙國人編的書,國人拒絕接受。

直到二十年後的第二次鴉片戰爭,這時滿朝上下才認識到洋槍洋炮的厲害。

他們才不得不承認,洋槍洋炮就是比清軍的大刀長矛要先進,用它不是用夷變夏。

清楚的認識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不僅要買還要造。

“大力開展洋務運動的洋務派大臣大多是以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為首的漢族官員,他們都是科舉考試的佼佼者。”

“在太平天國起義期間,隨清政府以漢製漢的戰略原則下,他們三人得以施展拳腳。”

“但在重滿抑漢的政治格局中,他們的每一步都需要格外小心謹慎,洋務運動的每一項舉措都要不斷向清廷上奏。”

“此時,清政府內部的保守勢力依然強大,但支持洋務運動的行列裡也有一些舉足輕重的人物。”

“1864年的一天,一艘戰艦抵達天津附近。”

“準備進京上任的新任普魯士公使李福斯突然發現,大沽口有三艘丹麥商船。”

“由於普魯士與丹麥正在歐洲交戰,李福斯下令,俘獲丹麥商船,作為自己上任途中的戰利品。”

“當時美國傳教士在總理衙門下屬機構同文館翻譯的萬國公法完成後不久,清朝官員根據萬國公法中國際法的相關條例,拒絕接納李福斯作為公使進駐北京,理由是這種將歐洲戰爭擴大到中國境內的行為是非法的。”

“最終,李福斯不得不釋放丹麥商船,並支付了一千五百美元的賠償金。”

“這位頗具膽識遠見的清朝官員,正是時任總理大臣的恭親王奕?。”

“總理衙門也當即印發了三百部萬國公法給各省當局,讓朝廷的官員們開始學習用國際規則維護國家權益。”

“道光皇帝龍生九子,第四子是鹹豐皇帝,而第六子便是愛新覺羅奕?。”

“恭親王奕?,身份高貴,為人機敏,勇武有力,作風果斷。”

“1861年,恭親王留在北京簽署了一係列的不平等條約。”

“也在痛定思痛之後,會同大學士桂良、文祥上了一個奏章《通籌夷務全局酌擬章程六條折》。”

“這個奏折是心理上遭到嚴重挫折的清政府統治階層,對兩次鴉片戰爭失敗的一個全麵反思和總結的文件。”

“它的一個重大突破是終於承認俄、英、法、美等國實力上強於清朝,無論剿還是撫,都將麵臨國家利益的喪失。”

“而在灰心喪氣中,鹹豐皇帝也不得不準奏。”

“這六條建議有設立一個專門的衙門來處理外交事務;在天津設立一個辦理通商大臣,以管理三個北方口岸;令廣東、上海各派兩名通曉外語的翻譯來京當差;在八旗子弟中挑選天資聰穎、年齡在十三四歲以下者,學習外國語言;各海口內外商情與各國新聞紙按月呈報總理衙門。”

“儘管這個奏折並沒有顯示清朝統治者願意主動地了解外界事物的改變,但至少表明他們願意麵對現實了。”

恭親王:曾國潘、左宗棠、李鴻章都是地方官,沒有中央朝廷的支持,很難推行洋務運動。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他是朝廷裡麵最有見識的一個人,深刻明白洋務運動的重要性,因此才選擇支持他們三人。

他之所以支持學習西方,大搞洋務運動,主要是因為他從談判中發現了一個秘密。

第二次鴉片戰爭戰敗之後,他是留下來跟英法聯軍談判的。

在談判過程中他突然發現重要一點,英法並不是說要把大清王朝推翻自己當皇帝,英法隻是要求大清通商、關稅、租界、賠償軍費。

他覺得既然是這樣的話,那大清甚至可以跟西方列強合作。

隻要西方列強不推翻大清王朝,那他就可以支持用洋槍洋炮。

“為了富國強兵,各省的大員積極主動更新舊式軍製和裝備,紛紛興辦製造槍炮的軍事工業。”

“從1861年曾國藩在安徽創辦安慶內軍械所,其後李鴻章在上海設立洋炮局,左宗棠也在福建開始仿造開花炮、無殼抬槍等裝備。”

“1865年,中國第一個規模較大、設備較精的軍工企業江南機器製造總局在上海創辦。”

“製造總局內先後增建翻譯館、汽錘廠、槍廠、黑色火藥廠和槍子廠。”

“雖然所造槍炮在技術上與國外還有近十年的差距,但在中華軍事工業近代化的過程中,江南機器製造總局的作用不容小覷。”

“另外一個大型軍工企業是左宗棠在福建期間於1866年奏請設立的福州船政局,以建造軍艦和火炮為主要任務,先後建造萬年青號、鎮海號、揚武號軍艦。”

“更重要的是,它培養了一批能夠自主仿造輪船及輪機、能夠按照圖紙完成各項工藝的技術工匠,因此在1874年遣散了所有聘用的洋人技師和工匠。”

“到1894年,福州船政局共造成三十四艘格式輪船,其中有巡洋艦、魚雷艇等鐵甲艦。”

“到甲午戰爭前,全國各省設立的軍工企業已經遍布十八個省,達到三十四家。”

“1889年,剛剛調任湖廣總督的張之洞,在武漢率先創建了中華第一個近代大型鋼鐵工廠——漢陽鐵廠。”

“並以其為依托,興辦了漢陽兵工廠等一係列軍工企業,漢陽造由此聞名全國。”

“除了在各地建立近代工廠、自己生產武器,清朝統治者意識到,在對外和對內的戰爭過程中,原有的八旗和綠營為主的軍事體製已經到了要改革的時候。”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