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一場烏龍引發的政變(1 / 2)

雖然戊戌變法最終失敗了,但各朝不少讀書人卻從中發現到了一個疑點。

可以說戊戌變法之所以匆匆落幕,關鍵一點在於康有為發動的政變失敗了。

所以各朝的讀書人對於戊戌政變萬分疑惑,不明白光緒為什麼會指使康有為行此大逆不道之舉。

要知道在名義上,慈禧太後是光緒皇帝的母親。

在以孝治天下的封建王朝,一個兒子想要發動政變除掉自己的母親,這簡直是喪心病狂。

哪怕光緒發動政變成功除掉了慈禧,滿朝文武大臣也不可能讓一個弑母的皇帝繼續坐穩皇位。

深受儒家熏陶的文武大臣不會接受一個大不孝的皇帝,光緒最後的結局也隻能被趕下台。

各朝的讀書人向主播詢問關於戊戌政變的疑惑,蘇晨看到之後這才發現大家誤會了。

“其實戊戌政變和光緒沒什麼關係,純粹是一場烏龍事件,主播可以給大家講講這場烏龍的來龍去脈。”

“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使大清看到了自己與西方的差距。”

“尤其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直接把首都都給丟了。”

“在簽了喪權辱國的條約後,大家都明白,要再不改革,大清就得玩完。”

“於是在慈禧和恭親王的主持下,大清搞起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的宗旨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意思是說隻學西方的技術,製度還得用老祖宗的。”

“但是經曆了甲午的慘敗後,人們才發現老祖宗的製度也不管用了。”

“英法打不過情有可原,畢竟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強國。”

“但小小的日本都打不過,這就實在說不過去了。”

“大清搞洋務運動的時候,日本還處在德川幕府時代。”

“那會的日本跟大清差不多,也是閉關鎖國,完全沒跟上世界發展的潮流。”

“但明治天皇上台結束了德川幕府的統治後,日本很快就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明治維新運動。”

“毫無疑問,明治維新是成功的。”

“日本由此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國力日漸強盛。”

“對比中日,可以很明顯地發現,一個隻會仿造而沒有創新與造血功能的國家。”

“除了向列強買軍艦,送訂單外,彆無其他選擇。”

光緒:朕對戊戌政變完全不知情,都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感謝主播為朕正名。

慈禧莫名其妙的把他軟禁在瀛台,他是有冤無處伸。

他都已經明確告訴了慈禧,自己對政變完全不知情。

可無奈慈禧不相信他,非得認為政變是他指使康有為乾的。

他簡直是欲哭無淚,都快恨死康有為了,害得他被軟禁起來,失去了自由。

那場政變完全就是康有為擅自做主策劃的,他是一點都不知情,完全被蒙在鼓裡。

他要是知道康有為會圍園殺後,肯定會阻止康有為行此大逆不道的謀逆之舉。

他雖然對慈禧又敬又怕,但從未想過發動政變除掉慈禧。

畢竟不管是從法理上來說,還是從養育之恩上來說,慈禧對他有大恩大德。

他是無論如何都不可能乾出這等離經叛道的罪行,彆說是自己,全天下人都不可能饒恕自己。

“縱觀三十年的洋務運動,清政府對待西方的態度是既懼之製度,又厭之文化。”

“實行的是有距離的接觸政策,隻涉及器物不學習製度,隻知皮毛不知根本。”

“這與日本當時實行明治維新,主動追隨融入西方的脫亞入歐戰略迥然不同。”

“改革層次不同,導致中日兩國的發展速度和最終效果差異巨大。”

“既然洋務運動不行,日本的明治維新可行。”

“那很自然的,當甲午戰爭結束後,上到慈禧光緒,下到販夫走卒,大家都明白了一個道理。”

“大清還得改革,就照著日本改,學習西方先進的政治經濟製度,不然就隻能亡國。”

“於是到了1898年,在光緒皇帝的主持下,清政府便開始了戊戌變法。”

“現在一說戊戌變法,我們後世人往往有著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

“慈禧太後代表著貪戀權力的老頑固,是扼殺變法、殺戮維新派人士的老妖婆。”

“光緒皇帝是一位發憤圖強的有為君主,但卻有名無權,什麼都說了不算,倒黴蛋一個。”

“以康有為為代表的維新派則是救國救民的大英雄,拯救中華民族於水火之中。”

“可戊戌變法的曆史真相並非是這樣的,總的來說戊戌政變就是一起烏龍所引發的慘劇。”

慈禧:我是支持皇上變法的,可奈何皇上不爭氣,我隻能出來穩定局勢。

說她貪戀權力,她無可辯駁。

可要說她反對變法,還大罵她是老妖婆,她是完全不認的。

自從鴉片戰爭之後,大清國就一直被歐洲列強欺負,以至於到了現在還要被昔日看不起的日本欺負。

為了大清國不亡國,她深深的明白必須變法了。

所以皇上任用維新派人士變法,她是大力支持的。

隻要皇上不違反祖製,想要怎麼變法,她都不會阻攔。

可事實證明,皇上隻會把局勢越搞越糟,引得眾多大臣強烈不滿。

要是再這樣下去,大清國還沒有被列強瓜分完,滿清王朝自己就要崩潰了。

出現這樣動蕩的局麵,她隻能出來收拾皇上留下的爛攤子,所以根本就不存在她扼殺變法一說。

“在說戊戌政變之前,主播先給大家說說事件的主人公慈禧。”

“慈禧這個人,可以說她既是幸運的,同時又是不幸的。”

“說她幸運,她是中國曆史上最有權勢的女人,執掌大清將近半個世紀,享儘了榮華富貴,最終還能得以善終。”

“說她不幸,人生三大不幸,她全碰上了。”

“早年喪父,18歲的時候就死了爹。”

“俗話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作為家中的大姐,年紀輕輕就挑起了家庭的重擔。”

“中年喪夫,26歲的時候老公鹹豐死了,而26歲在當時來說也算是中年了。”

“最後是晚年喪子,等到她40歲,好不容易把兒子同治培養出來,等到兒子親政了,自己就可以退休享清福了。”

“卻不曾想同治又死了,白發人送黑發人。”

“當人生三大不幸同時發生在一個人的身上時,大部分人的心態都會是崩潰的。”

“若是心理素質差,40歲的慈禧估計就抑鬱而終了。”

“不過慈禧靠著強大的心理素質還是挺了過來,她把4歲的光緒抱到宮中,從頭開始培養。”

慈禧:我的內心要是不強大,我也走不到如今的地步。

回想自己一路走來的不容易,她不禁唏噓不已,感慨良多。

從小時候父親去世,她就知道自己沒有依靠,隻能靠自己。

好不容易有鹹豐皇帝當作依靠,結果還沒享幾年福,鹹豐皇帝就去了,留下了他們孤兒寡母。

為了保住兒子的皇位,她獨自一人應對朝堂的政局,其中的辛酸可想而知。

好不容易把兒子拉扯大,她也可以享享清福了。

可萬萬沒想到,厄運再次降臨到自己的頭上,讓她白發人送黑發人。

接連遭受打擊,要是一般人,可能就抑鬱而終了。

但她知道自己不能倒下,不僅僅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大清王朝。

現如今的大清帝國危機四伏,隨時都有可能滅亡。

她要是不能振作起來,那大清帝國將群龍無首,滅亡得更加迅速。

“慈禧之所以選擇光緒作為大清帝國的繼承者,主要是因為光緒是慈禧的親妹妹婉貞所生。”

“而慈禧平生與婉貞的關係最為要好,能好到什麼程度呢?”

“據記載婉貞死的時候,慈禧親自去看望,覺得婉貞陪葬的規格太低,當場暴怒。”

“然後親自帶著太監把他們家裡裡外外搜了一遍,把所有的好東西全給妹妹陪葬。”

“在這個過程中,慈禧幾度情緒失控。”

“慈禧如此在意自己的妹妹,對光緒自然差不到哪裡去,而這隻是光緒與慈禧在娘家這一層上的關係。”

“而以夫家的關係來說,光緒的父親是慈禧老公鹹豐的弟弟,光緒就是慈禧的侄子。”

“所以無論從娘家的角度還是從夫家的角度來說,光緒都是慈禧最親的人。”

“她不跟光緒親,還能跟誰親呢?”

“她不扶持光緒當皇帝,還能扶持誰來當皇帝呢?”

“所以在培養光緒這件事上,慈禧是格外用心的。”

“據史載,光緒進宮後身體不好,肚臍眼經常是濕的,慈禧便天天用紗布給光緒不停的擦。”

“光緒怕打雷,慈禧就天天抱著他睡覺。”

“一旦光緒被雷聲驚醒,慈禧便會緊緊抱著光緒,不使他受到驚嚇。”

“慈禧當時對光緒的照顧細微到了每頓吃什麼,每天穿什麼,慈禧都要親自過問。”

“後來等到光緒長大些,開始讀書習字了,慈禧也是手把手的教光緒寫字。”

李世民:還以為慈禧和光緒一直勢同水火,沒想到還有這麼一段溫情的故事。

之前為了變法,慈禧和光緒一直鬨得很韁。

可如今看來,慈禧和光緒兩人的關係並沒有他想象中的那麼惡劣,至少慈禧是真心實意的對待過光緒的。

不管是用紗布擦拭肚臍眼,還是抱著怕打雷的光緒睡覺,都足以說明慈禧對光緒的愛絲毫不弱於親生母親。

看到兩人的感情一開始那麼深厚,可後來卻鬨得形同陌路,他惋惜的搖了搖頭。

兩人之所以有今天,說到底也是為了權力之爭。

隻能說在權力麵前,親情都要靠邊站。

不過從政治能力方麵來說,權力在慈禧手中要比光緒好得多。

他已經見識到了光緒的無能,要是光緒掌權變法維新,對天下老百姓來說,不見得是一件好事。

“經過十多年含辛茹苦的養育,到了1887年,光緒16歲的時候。”

“慈禧也做出了重要決定,為光緒舉行親政典禮,並宣布歸政光緒。”

“按照正常程序,慈禧應該在光緒18歲大婚後再宣布歸政。”

“所以當慈禧提出這個想法後,大臣們都十分緊張。”

“當時的大清風雨飄搖,沒有一個老練成熟的政治家掌舵,國家怎麼往前走?”

“把國家交給一個十幾歲的孩子,這顯然不合適。”

“麵對大臣們的極力挽留,慈禧隻好又訓政了兩年。”

“但到了1889年,當光緒年滿18歲的時候。”

“慈禧堅決交出了大權,跑到頤和園養老去了。”

“隻是在養老的同時,每每遇到大事,慈禧都會親自為光緒把關。”

“等到光緒完全成熟了,就可以把所有的事情都托付給光緒了。”

“由此看來,至少在那個時候,慈禧並不貪戀權力。”

“當然大家可能會認為慈禧當時是迫不得已才交權,可是如果站在慈禧的立場,就能發現慈禧做這個決定是很正常的事情。”

“當時的慈禧已經54歲了,為大清操勞了近30年,也到了退休的年紀。”

“慈禧感到累了,她把權柄交給光緒,自己去養老,這是再正常不過的決定。”

“站在常人的角度來說,慈禧對光緒的撫育之情並不比親生母親差。”

“而慈禧也認為光緒就是自己的親生兒子,把權柄交給兒子很放心。”

“如果劇情就這樣發展下去,慈禧就會成為第二個孝莊,前後培養了大清的兩代君王,最後功成身退。”

“隻可惜孝莊培養的是順治和康熙,而慈禧培養的卻是短命的同治和胡鬨的光緒。”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