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直奉大戰,奉係走向巔峰(1 / 2)

直皖戰爭的結束,最終以直係的勝利告一段落。

但這並不意味著戰爭的結束,反而預示著另一場戰爭的來臨。

畢竟除掉了皖係,接下來直係和奉係不可避免的會打起來。

雖說按照曆史來說,最終直奉戰爭的勝利者是張作霖。

但現在曆史軌跡已經改變,一切都有可能發生,張作霖是否還能摘取勝利的果實還不一定呢!

對此,直係的領軍人物曹錕打起十二分精神,準備認真傾聽主播講述直奉戰爭的經過。

他實在是想不通,就現在而言,明明就是他的直係占據上風,怎麼最後還能被張作霖翻盤了。

在直皖戰爭時期,他就已經看到了張作霖的狼子野心。

他和段祺瑞大軍打得熱火朝天之際,張作霖作壁上觀,直到勝局已定才下場搶奪戰功。

雖然他對張作霖的這種行為很憤怒,但也知道還不是翻臉的時候。

張作霖的奉係實力雖說不如他,但也沒有比他直係差多少。

即便他再想對付張作霖,也需要製定周全的方案,爭取能把張作霖一棍子打死。

尤其是張作霖在原先的曆史打敗了他,現在他需要萬分警惕,不能再重蹈覆轍。

也正因如此,主播接下來的故事對他至關重要。

他隻有了解了直奉戰爭的來龍去脈,才能明白他為什麼輸給了張作霖,才可以避免悲劇的再次發生。

“皖係戰敗後,北洋就由直、皖、奉三足鼎立,進入到了直係與奉係兩強爭霸的階段。”

“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

“北洋政府無論是誰主政,其最終目的都是要消滅各地軍閥,統一全國。”

“所以,當皖係徹底衰落後,作為北洋最強的直係與奉係就自然看對方不順眼,直係與奉係的對抗也就隻是時間問題了。”

“直皖戰爭後,張作霖跑到北京與曹錕商量如何分蛋糕。”

“結果在分蛋糕的問題上,張作霖與吳佩孚爆發衝突。”

“張作霖提出奉係入關,還希望讓段祺瑞組閣。”

“畢竟段祺瑞是北洋係的大佬,不能一棍子把人打死了。”

“吳佩孚認為,段祺瑞禍國殃民,不斃了他就不錯了,更不可能讓他組閣。”

“見小老弟說話太衝,曹錕趕緊出來打圓場。”

“最後曹、張達成協議,戰利品直奉兩家平分。”

“奉係就不要入關了,以後奉軍的軍餉由北洋政府承擔。”

“兩家的人事任免,各自做主,國家大事,兩家商量著來。”

“至於段祺瑞,以後就專心做個寓公,彆回來了。”

“直奉分蛋糕時,徐世昌還是總統,但沒人搭理他。”

“後來,曹錕與張作霖爆發衝突,奉係偏居東北,北邊是蘇聯,東邊是日本控製的朝鮮,擴張難度大。”

“而直係身處關內,勢強淩弱,吞並弱小簡直不要太容易。”

“張作霖覺得自己虧了,就支持親日派官僚梁士詒組閣。”

張作霖:平分戰利品,我奉係明顯吃虧了,要是再不扶持自己人上台,遲早得被曹錕乾掉。

雖然說是戰利品公平分配,但其實不然,直係占據了上風。

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他隻能龜縮在東北地區。

再加上四周強敵環繞,想要尋求勢力擴張根本不可能。

而直係則完全不同,占據了最好的地理位置。

直係周邊的軍閥實力弱小,曹錕想要憑借武力擴張勢力不要太容易。

如此一來,他的勢力得不到增長,而直係的勢力卻能飛速增長。

加以時日,實力大增的曹錕帶領直係大軍進攻東北,而他就隻能束手就擒了。

所以為了平衡利益,他需要安排自己的人組閣,這樣才能保障自己的利益。

原本他是想推薦段祺瑞組建內閣的,隻是可惜被直係派的吳佩孚攪合了。

他之所以選擇段祺瑞,也是本著段祺瑞要是上台組建內閣的話,那段祺瑞必然就會靠向他。

畢竟段祺瑞被趕下台,是因為直皖戰爭失敗的緣故。

而曹錕作為直係的領袖,段祺瑞一旦上台肯定不會選擇投靠。

或許是曹錕看出了他的小伎倆,才特意讓小弟吳佩孚橫加阻擾段祺瑞的組閣。

“梁士詒上台後,一麵赦免被通緝的皖係軍閥、政客,一麵抑製吳佩孚。”

“吳佩孚是能動手就絕不叨叨的性格,很快聯合直係各省督軍,逼迫梁士詒下台。”

“張作霖見狀,同樣也不廢話,派人偷偷聯絡段祺瑞和國民黨,打算南北夾擊直係。”

“見直奉也要內戰,徐世昌再次出麵調解,但依舊無果。”

“1922年4月,奉軍分兵三路入關討直。”

“這一戰同樣很短暫,僅僅6天,張作霖的數萬大軍就被吳佩孚橫掃。”

“戰後,曹錕對軍事無所欲求,開始專心研究怎麼做大總統。”

“見曹錕要上位,徐世昌隻好通電辭職,退隱天津租界,以書畫自娛。”

“之後的一年,賦閒許久的黎元洪複任大總統,當然他隻是臨時拉來撐場子的。”

“曹錕為了專心競選,把兵權交給了吳佩孚。”

“從此時開始,吳佩孚取代曹錕成為直係事實上的老大。”

“當時美國的時代周刊發專刊報道,稱吳佩孚是最有可能統一中國的人。”

“不過,美國人對中國的國情顯然隻是一知半解的水平,直係當時的情況並沒有美國人認為的那麼強大。”

“因為就在吳佩孚崛起的同時,另一個人也悄然崛起了,這個人就是馮玉祥。”

曹錕:難道是因為我把兵權交給了吳佩孚,這才導致我直係敗於張作霖之手的嗎?

原本他還思考直係的優勢明明如此之大,最後怎麼還會在直奉大戰中失敗呢!

現在從主播口中得知自己後來把兵權交給了吳佩孚,他好像有些明白直奉大戰為什麼會輸了。

至於為什麼會把兵權交給吳佩孚,他此刻心中大致猜得到什麼原因。

雖說外界傳言吳佩孚功高震主,但他根本就不會相信吳佩孚兵變奪權,肯定是他自己自願交權的。

在皖直大戰中,仗是吳佩孚打贏的,因此他對吳佩孚非常信任。

他雖然和吳佩孚時常不和,但是每逢緊要關頭,他們兩人都能同心協力,共渡難關。

其實他和吳佩孚之間,就是一出將相和。

雖然彼此間矛盾不斷,當時他們兩人的利益早已經完全捆綁在了一起。

所以無論兩人出現任何情況,但是當威脅真正到來的時候,槍口都是一致對外的。

這一點,不僅是他,就連吳佩孚也深知這一點。

正因為他對自己和吳佩孚都很自信,才非常確信吳佩孚不存在兵變奪權的情況,肯定是他後來自己選擇的結果。

至於為什麼會選擇交權,他此刻大致也能猜得到原因。

自己的才能有限,這一點他非常清楚。

而吳佩孚的軍事才能毋庸置疑,從皖直大戰中輕鬆打敗段祺瑞就可以看得出來。

再加上主播提到的直奉大戰中,吳佩孚隻用了六天時間就橫掃了張作霖的數萬大軍。

也正是因為對吳佩孚的能力的認可,他自知平庸,才會選擇把兵權交給吳佩孚,而自己全力以赴的競選大總統。

“1902年,馮玉祥離開暮氣沉沉的淮軍,改投袁世凱的新建陸軍。”

“之後10多年,馮玉祥由班長升任旅長。”

“1920年,陝西督軍陳樹藩與當地士紳矛盾激化。”

“在陝西士紳的要求下,曹錕派馮玉祥趕跑了陳樹藩。”

“之後,馮玉祥占據陝西,有了根據地,勢力得到發展。”

“1923年,曹錕競選大總統,馮玉祥為其鞍前馬後,幫助曹錕會選成功。”

“由此,馮玉祥成為曹錕眼中的紅人。”

“麵對馮玉祥的異軍突起,吳佩孚隱隱感覺這個人不可靠,曾力勸曹錕疏遠馮玉祥,但曹錕不聽。”

“另一頭,張作霖上次被吳佩孚收拾後退回關外,厲兵秣馬。”

“經過兩年休整,奉軍恢複元氣。”

“為了一舉擊倒直係,張作霖還與孫中山、段祺瑞組成三角反直同盟。”

“萬事俱備,可以報仇了。”

“1924年9月,奉係六個軍17萬人卷土重來,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

“麵對奉軍大兵壓境,曹錕令吳佩孚率20萬直軍迎戰。”

“按照吳佩孚的設想,奉軍不堪一擊,這次大戰一定要趁勢滅了張作霖。”

“但讓吳佩孚沒想到的是,正當直奉兩軍沿長城激戰時,後院起火了。”

吳佩孚:要不是馮玉祥賣主求榮,第二次直奉大戰怎麼可能輸給張作霖。

回想起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馮玉祥臨陣倒戈,使他功虧一簣,他就對馮玉祥背叛的行徑咬牙切齒。

在第一次直奉戰爭中,他輕而易舉的打敗了張作霖。

要說誰最有希望統一中國,全中國人都會認為是他吳佩孚。

可就是因為馮玉祥的倒戈,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參戰的直係大軍幾乎全軍覆沒。

自此之後,他雖然在兩湖地區能夠奇跡般東山再起。

但是,失去了麾下那一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戰鬥力強大的精銳部隊。

他吳佩孚再也不複巔峰之時,更沒有了統一全國的可能。

每當回想起馮玉祥的臨陣倒戈,害得他所有的心血付之一炬,他就恨不得將馮玉祥這個無恥小人五馬分屍。

哪怕此事已經過去多時,他還是無時無刻不想起這一陰影。

“10月22日,時任直軍第三路軍司令馮玉祥在古北口與奉係達成停戰協議。”

“馮軍協助奉軍雪恥,事成之後,奉軍不得入關。”

“簽署協議後,馮玉祥聯合陝軍暫編第一師師長胡景翼、北京衛署副總司令孫嶽發動北京政變,將總統曹錕軟禁。”

“隨後,為了體現政變的正義性,馮、胡、孫三部改稱國民軍。”

“馮玉祥任總司今兼第一軍軍長,胡景翼、孫嶽為副總司令兼第二、第三軍軍長。”

“北京政變時,吳佩孚身處山海關,等他得知老巢被抄後,為時晚矣。”

“隻能草草部署,留下10萬大軍繼續堅守防線,自己則率餘眾星夜馳返。”

“吳佩孚離開山海關的當天,奉軍飛機便向直軍戰壕中撒下傳單,說什麼大局已定,不要再做無謂的抵抗。”

“受此影響,直軍軍心動搖。”

“10月30日,奉軍第三軍副軍長郭鬆齡率三個旅猛攻直軍防線。”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