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崇禧借助蔣介石的黃埔係打敗孫傳芳,取得了龍潭戰爭大捷。
至此,縱橫北洋十六年的直係軍閥,徹底退出了曆史舞台。
這對於北洋時代的老百姓來說,無疑於是一個好消息。
畢竟直係軍閥被消滅了,現在隻剩下東北的奉係軍閥。
一旦國民革命軍再接再厲,繼續北伐消滅奉係軍閥,那就可以徹底結束動蕩的軍閥混戰時代。
大家心裡非常清楚,以北伐軍的實力,消滅奉係軍閥也隻是時間的問題。
現在沒有了直係軍閥的威脅,南京國民政府和武漢國民政府就可以通力合作一起對付張作霖。
但大家也並非沒有擔憂的地方,南京國民政府和武漢國民政府的矛盾遲早有爆發的一天。
一旦兩個國民政府爆發內戰,對他們來說不亞於一場災難。
現在他們唯一期盼的,就是兩個國民政府擊敗奉係軍閥後,儘可能把內戰的影響降到最低。
“龍潭之戰雖然取得勝利,但桂係和黃埔係的損失也不小。”
“戰鬥中,桂係傷亡近一萬,黃埔係僅軍官就陣亡了五百多人。”
“血戰龍潭後,李宗仁的腰杆也硬了不少,傲慢地對汪精衛表示。”
“實力擺在這,低調不了,你就說吧,咱們怎麼合並?”
“見李宗仁不尊重自己,汪精衛意見很大。”
“什麼態度啊!我什麼資曆?你什麼資曆?”
“我為先總理起草遺囑時,你桂係都還沒入夥呢,如今竟然這麼跟我說話。”
“由於談不攏,兩邊也隻能僵著了,可南京武漢兩個政府總這麼對峙也不是個事。”
“後來在孫科的建議下,南京武漢各派代表成立特彆委員會,商討政府改組事宜,這場紛爭才暫時告一段落。”
“但南京武漢合流後,汪精衛很快遭到排擠,僅獲得一個國府委員的空銜。”
“汪精衛也漸漸回過味來,意識到自己好像被耍了。”
“武漢政府是從廣州搬來的,是秉承孫中山遺誌的正統,南京那邊是分裂出去的逆賊。”
“我昏了頭跟他們成立什麼特彆委員會,等於是否認了自身的正統性。”
汪精衛:南京的這些逆賊就會耍心眼,故意挖坑讓我跳進去,真是可恨。
他也非常明白兩個國民政府一直對峙也不是個事,也想著儘快合並。
可合二為一不是那麼容易的,誰做主是一個難題,雙方相互僵持不下。
他身為國民政府的正統,自然想在合並後保持主導權。
他本就對南京國民政府強烈不滿,再加上南京方麵憑借龍潭大捷不尊重他,他就更不可能退讓了。
可他也知道對付奉係軍閥才是關鍵,需要儘快解決兩個國民政府對峙的問題,以免影響北伐大業。
於是乎,在他人的建議下,他也就同意了兩個國民政府成立特彆委員會。
他原本想著雙方平分權力也不是不能接受,但他嚴重低估了南京方麵的野心,公然把他排擠到權力邊緣。
是可忍孰不可忍,他是萬萬不能接受這個結果的。
“很快,汪精衛找來唐生智言明,我被忽悠了,咱們還得跟南京那幫人鬥。”
“唐生智手握重兵,本來也不想屈居桂係之下。”
“汪精衛、唐生智一拍即合,於是剛剛合流的國民政府再度與南京方麵劍拔弩張。”
“南邊兩撥勢力鬥來鬥去,北方的馮玉祥、閻錫山也煩死了。”
“尤其是馮玉祥,從5月開始,他的部隊就與奉軍交上了火。”
“隻是獨木難支,沒什麼作為。”
“見南邊一時半會不會有大動作,馮玉祥隻好催促閻錫山趕緊出兵。”
“恰在此時,晉綏軍又在陽高車站扣押了奉軍檢閱使於珍的專列。”
“閻錫山聞之,心想事情鬨大,張作霖肯定要揍自己。”
“本著先下手為強的宗旨,閻錫山索性向奉係開戰了。”
“10月1日,閻錫山下達總攻擊令,10萬晉綏軍兵分兩路。”
“商鎮率左路軍出大同,沿京綏鐵路東進,殺奔張家口,然後進攻北京。”
“閻錫山親率右路軍東出太行山,沿京漢鐵路進攻保定,與左路軍會攻北京。”
“除了兩路主力外,閻錫山還派出傅作義和李福英各率一個師。”
“從晉北山嶺地帶秘密出發,進入到奉軍腹地,在北京南北兩側發動襲擊,擾亂奉軍部署。”
李世民:南邊鬥來鬥去,北邊也鬥來鬥去,全都陷入內鬥,這什麼時候是個頭啊!
算算時間,軍閥混戰已經持續了十多年,全國就沒有一刻太平過。
不過按照原先曆史的時間進度來看,距離北洋時代的終結也沒有多長時間了。
現在南北鬥得如此厲害,估計也是最後的瘋狂了。
他怎麼看都感覺南邊、北邊的勢力都是一群烏合之眾,不顧外部的威脅,隻顧著陷入內鬥。
北邊勢力還沒有徹底剿滅,南方的兩個國民政府就開始內鬥,多多少少都有些愚蠢。
而南京國民政府和武漢國民政府開始劍拔弩張,北方的勢力不想著聯合對付北伐軍,反而陷入相互征伐,也同樣顯得很愚蠢。
“開戰之後,由於事發突然,奉軍猝不及防,閻錫山取得開門紅。”
“可是由於晉綏軍平時的訓練以防守為主,不重視進攻。”
“當奉軍收縮戰線,憑險固守後。”
“晉綏軍屢攻不下,戰士頓時陷入僵持。”
“見閻錫山的三板斧使完了,張作霖隨即調集20萬大軍沿京綏、京漢鐵路反撲。”
“晉綏軍在這兩個方向的兵力隻有七萬左右,兵力如此懸殊,結果可想而知。”
“至10月14日,除了傅作義還堅守在涿州外,其餘晉綏軍全部被趕回了山西。”
“閻錫山並非輕舉妄動之人,如果事先沒有周全部署,他絕不會冒險。”
“在閻錫山看來,隻要自己這邊動手,一旁的馮玉祥、南方的李宗仁、唐生智便會派出千軍萬馬來支援。”
“但不想,馮玉祥派出的三路大軍被張宗昌纏住了,在隴海鐵路沿線陷入苦戰。”
“而李宗仁、唐生智則更不靠譜,居然打起了內戰。”
“9月中旬,對桂係憤憤不平的汪精衛宣布下野,前往廣州找張發奎另組中央。”
“汪精衛離開武漢後,桂係給唐生智安排了一個高官職位。”
“這明顯是在侮辱人,唐生智表示不接受任命。”
閻錫山:一個可靠的盟友都沒有,害得我不得不龜縮回山西。
之前得罪了張作霖,他想著先下手為強,趁著敵人沒有反應過來,一舉消滅張作霖。
為了對付張作霖,他部署了周密的安排,卻不想出了差錯,從而導致功虧一簣,還讓他折損了不少兵力。
每每想起這一點,他就氣得牙癢癢,如此千載難逢的機會就這樣錯過了。
按照他的預想,他自己一方對付張作霖是不可能的,唯有聯手才能消滅張作霖。
他的晉綏軍,馮玉祥的大軍,南京國民政府的李宗仁,武漢國民政府的唐生智。
四方勢力共同夾擊之下,張作霖唯有一敗塗地的下場。
他想得倒是非常美好,可南方的兩個國民政府居然這時候打起了內戰。
徹底打亂了他的部署,讓他所有的安排付之一炬。
千算萬算,沒有算到這一點,他對此也無可奈何,隻有深深的惋惜。
“10月20日,南京國民政府下令法辦唐生智。”
“唐生智不服,揮師東征。”
“李宗仁早就等著唐生智動手了,遂聯合黃埔係外加早先拉擾的四川貴州兩省軍閥,四麵包夾,打得唐生智連戰連敗。”
“戰至11月,唐生智下令收縮戰線,準備來個魚死網破。”
“然而唐生智的嫡係隻有第八軍,其餘部隊都是在北伐過程中收編的雜牌武裝。”
“而原本戰力強悍的第四軍,因為南昌起義,這時候也是元氣大傷。”
“唐生智想魚死網破,他手下的雜牌軍可不想陪他一起死。”
“結果,當桂係大軍兵臨武漢時,唐生智部下紛紛倒戈。”
“11月12日,唐生智見大勢已去,隻好通電下野。”
“至此,桂唐戰爭結束,桂係勢力擴張到兩湖。”
“南邊自己人打來打去,原以為不會孤軍作戰的閻錫山還真的孤軍作戰了。”
“11月3日,奉軍發動攻擊,占領大同,並由大同南攻進占雁門、五台。”
“11月9日,另一路奉軍沿京綏線推進,進至包頭。”
“11月14日,山西北部險要據點全部丟失。”
唐生智:哎!早知道退一步就是了,也不至於如今成了敗家之犬。
他原以為憑借手上的重兵可以和南京國民政府一較高下,卻不想嚴重低估了南京革命軍的實力。
南京國民政府和武漢國民政府合流後,主導權在南京國民政府手裡。
不說汪精衛要受製於人,就連他也不得不屈居南京國民政府之下。
明明他們武漢國民政府才是正統,如今卻要被南京國民政府壓一頭,他自然是不願意的。
汪精衛下野後,他就成了武漢國民政府的話事人。
可南京國民政府卻羞辱他,給他安排了一個高官的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