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不僅是先秦著名的思想家,也是政治家。
他實現了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輔佐了齊桓公成為了春秋五霸之首。
可以說,管仲是中華政治和經濟製度的開山鼻祖,被譽為是華夏第一相。
他主導了我國曆史上第一次經濟改革,很多經濟製度直到如今還在沿用。
比如現在的國企和央企體製,就是兩千多年前的管仲發明的。
同時管仲也是法家思想的先驅,他認為法雖然不可永遠堅持。
但是法是存亡治亂的根源,是聖明君主用來作為天下最高標準的。
而且依法治國是有據可依的,管仲列舉了古代的黃帝和堯帝,都是依靠法度來治國國家的。
而周朝的禮樂製度,其實也是來源於法。
管仲的法家思想主要體現在他的治國上,與其說他是法家思想的先驅,也可以說他是法家思想的實踐者。
在治國上管仲輔助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開創了很多治國先例,讓齊桓公成為了第一個中原霸主。
“管仲的父親管莊是齊國的大夫,後來家道中衰,導致管仲生活很貧困。”
“為了謀生,管仲做過當時認為是微賤的商人,聯合好友鮑叔牙合夥做生意。”
“遊曆許多地方,接觸各式各樣的人,見過許多世麵,從而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經驗。”
“當兵的時候,臨陣脫逃。”
“幾次想當官,但都沒有成功。”
“公元前698年,齊僖公去世,留下三個兒子,太子諸兒、公子糾和公子小白。”
“齊僖公死後,太子諸兒即位,是為齊襄公。”
“當時,管仲和鮑叔牙分彆輔佐公子糾和公子小白。”
“不久,齊襄公因與魯桓公的夫人私通之事暴露,索性將魯桓公灌醉並殺死。”
“對此,管仲預感到齊國將會發生大亂。”
“公子糾的母親是魯君的女兒,因此管仲就保護公子糾逃到魯國去躲避。”
“三年後,齊國內亂。”
“兩個逃亡在外的公子,一見時機成熟,都想急忙設法回國,以便奪取國君的寶座。”
“魯莊公知道齊國無君後,萬分焦急,立即派兵護送公子糾回國,後來發現公子小白已經先出發回國。”
“管仲於是決定自請先行,親率三十乘兵車到莒國通往齊國的路上去截擊公子小白。”
“人馬過即墨三十餘裡,正遇見公子小白的大隊車馬。”
“管仲等公子小白車馬走近,就操起箭來對準射去。”
“一箭射中,公子小白應聲倒下。”
“管仲以為公子小白已經被自己射死,就率領人馬回去。”
“其實公子小白沒有死,管仲一箭射中他的銅製衣帶勾上,公子小白急中生智咬破舌尖裝死倒下。”
“經此一驚,公子小白與鮑叔牙更加警惕,飛速向齊國挺進。”
“當他們來到臨淄時,由鮑叔牙先進城裡勸說,齊國正卿高氏和國氏都同意護立公子小白為國君。”
“於是公子小白就進城,順利地登上君位,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齊桓公。”
孔子:不得不承認,儘管管仲的私德有虧,但他的才能確實沒話說。
管仲有三處府邸,不懂得節儉,與國君享受同等禮遇,不懂得君臣有彆。
管仲在儉與禮這兩方麵的表現,讓他最為詬病。
按照他們儒家的說法,管仲是一個才能超過品德的人。
鮑叔牙跟管仲一起做生意,鮑叔牙出的本錢多。
每次獲利後管仲卻要拿大頭,理由是家裡窮,有老母要供養。
在齊桓公當上齊國國君後,殺死了爭奪王位的公子糾。
公子糾的兩名心腹大臣,一個自殺成仁。
另一個則是管仲,不僅沒有自殺,反而去幫助逼死自己主公的敵人。
這種行為,在崇尚春秋大義的時代,是被人所不齒的。
後來位居相位,權傾齊國,生活奢侈、納妾甚多。
在被人指責時,還一本正經地說是在為君主承擔惡名。
如此種種,連他也不得不批評管仲的品德。
不過儘管管仲私德有虧,但也有值得令他讚美和肯定的地方。
如果沒有管仲,我們恐怕是披頭散發,衣襟開在左邊的人了。
因為有了管仲,齊桓公才能夠不使用武力就召集各諸侯國參加會盟,稱霸諸侯。
“公元前685年,齊桓公即位後,急需找到有才乾的人來輔佐,因此就準備請鮑叔牙出來任齊相。”
“但鮑叔牙稱自己才能不如管仲,若要使齊國稱霸,必要用管仲為相。”
“管仲與公子糾一夥認為公子小白已死,再沒有人與他爭奪君位,也就不急於趕路。”
“六天後到齊國才得知,齊國已有國君,新君正是公子小白。”
“魯莊公得知齊國已有新君後氣急敗壞,當即派兵進攻齊國,企圖武裝乾涉來奪取君位。”
“雙方在乾時會戰,管仲建議當趁小白人心未定速攻。”
“但魯莊公不聽管仲的話,結果遭遇伏擊。”
“魯軍大敗,公子糾和管仲隨魯莊公逃回魯國。”
“齊軍乘勝追擊,進入魯國境內。”
“齊桓公為絕後患,遣書給魯莊公。”
“叫魯國殺公子糾,交出管仲,否則齊軍將全麵進攻魯國。”
“魯莊公得知後與大夫施伯商量,施伯認為齊國要管仲不是為了報仇雪恨,而是為了任用他為政。”
“因為管仲的才乾世間少有,他為政的國家必然會富強稱霸。”
“假如管仲被齊國任用,將為魯國的大患。”
“因此施伯主張殺死管仲,將屍首還給齊國。”
“但鮑叔牙用計稱齊桓公恨管仲入骨,一定要生殺管仲。”
“且魯莊公新敗,聽說齊國大兵壓境,早嚇得心顫膽寒,沒有聽施伯的主張。”
“在齊國壓力下,殺死公子糾,並將管仲擒住準備送還齊桓公發落,以期退兵。”
“管仲清楚這是鮑叔牙的計謀,於是讓押運工人快馬加鞭趕去齊國,最後平安到了齊國。”
“經鮑叔牙的建議,齊桓公同意選擇吉祥日子,以非常隆重的禮節,親自去迎接管仲。”
“以此來表示對管仲的重視和信任,同時也讓天下人都知道齊桓公的賢達大度。”
“齊桓公迎接管仲後,一連聊了三天三夜,句句投機。”
“齋戒三日之後,齊桓公拜了管仲為相,並稱管仲為仲父。”
嬴政:管鮑之交,令朕羨慕。
可以說管仲能成為齊桓公的座上之賓,多虧了鮑叔牙這個生死之交。
管仲和鮑叔牙好朋友,兩人友情很深。
他們倆一起經商賺了錢,管仲總是多分給自己,少分給鮑叔牙,而鮑叔牙對此從不和管仲計較。
對此人們背地議論說,管仲貪財,不講友誼。
鮑叔牙知道後就替管仲解釋,說管仲不是不講友誼,隻貪圖金錢。
管仲這樣做,是由於他家貧困,多分給他錢,是我情願的。
管仲三次參加戰鬥,但三次都從陣上逃跑回來。
因此人們譏笑他,說管仲貪生怕死,沒有勇敢犧牲的精神。
鮑叔牙聽到這譏笑後,深知這不符合管仲的實際情況,就向人們解釋。
管仲不怕死,因為他家有年邁的母親,全靠他一人供養,所以他不得不那樣做。
管仲同鮑叔牙的友誼非常誠摯,他也多次想為鮑叔牙辦些好事,不過都沒有辦成。
不但沒有辦成,反給鮑叔牙造成很多新困難,還不如不辦好。
因此人們都認為管仲沒有辦事本領,鮑叔牙卻不這樣看。
鮑叔牙心裡明白,自己的朋友管仲是個很有本領的人。
事情之所以沒有辦成,隻是由於機會沒有成熟罷了。
在長期交往中,他們兩人結下了深情厚誼。
管仲多次對人講過,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鮑叔牙。
兩人之間深厚的友誼,任誰都要羨慕,令他也是如此。
“齊桓公二年,齊桓公想加強軍備,被管仲言辭拒絕了。”
“但是桓公不聽,依舊修治軍備。”
“一次,宋夫人惹怒了齊桓公,齊桓公憤怒想要討伐宋國。”
“管仲覺得不可以,認為內政不修,對外用兵不會成功。”
“齊桓公不聽,果然起兵伐宋。”
“各諸侯興兵救宋,把齊軍打得大敗。”
“齊桓公三年,管仲建議出兵問罪不遵禮法的譚國。”
“譚國本來很小,力量十分微弱,結果很快就被齊國消滅。”
“齊國沒費力氣消滅了譚國,擴大了國土。”
“齊桓公五年,在管仲的建議下,齊國與宋、陳、蔡、鄭等國在齊的聊城會盟,商討安定宋國之計。”
“遂國也被邀請,但沒有參加。”
“管仲為了提高齊國的威望,就出兵把遂國消滅。”
“魯國本來比較強大,但因接連被齊國打敗,又看到諸侯國都服從齊國。”
“不服從齊國的遂、譚兩國又被消滅,所以魯國也屈服了齊國。”
“不久,齊國與魯國和好,在山東東阿會盟。”
“就在這次會盟中,發生了著名的曹沫劫盟事件。”
“曹沫迫使齊國歸還之前魯國所有失地,齊桓公事後想反悔,但是管仲用大國不該失信讓齊桓公歸還了失地。”
“齊桓公六年,魯、宋、陳、蔡、衛都先後屈服齊國。”
“譚、遂兩國早已消滅,隻有鄭國還在內亂。”
“管仲因此建議齊桓公出麵調解鄭國內亂,以此來提高齊國的地位,加速實現做霸主的目的。”
“鄭國厲公回國殺了大夫,登位稱君,為鞏固君位,就要聯合齊國。”
“管仲抓住這一時機,建議齊桓公聯合宋、衛、鄭三國,又邀請周王室參加,於山東鄄城會盟。”
“齊桓公七年,管仲又讓齊桓公以自己名義召集宋、陳、衛、鄭又在鄄城會盟。”
“至此,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公認的霸主。”
劉徹:要是沒有管仲推行的一係列改革,齊桓公也不可能成為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
在政治方麵,管仲主要的成就就是行政區域和人才選拔。
管仲任相後,重組原有行政區域製度,將齊國劃分成二十多個鄉行政區域。
軍士、農民、工匠、商賈四民分開定居,不得隨意遷徙。
地方各級官吏由國君直接任免,統一執行國君政令,強化了中央集權。
管仲重視人才選拔,上任後逐步打破舊官製,把有真才實學的人一級一級選拔上來。
同時規定地方鄉長可以舉薦有才華的人,不限製於本身是否是農民、商人和工匠。
如此一來,就擴充了人才來源,穩固齊國統治階級的基礎。
在經濟方麵,管仲也推行了一係列改革,使得齊國民富國強。
管仲因地製宜,根據土地的好壞不同,來征收多少不等的賦稅。
使賦稅負擔趨於合理,提高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進一步提升了齊國經濟實力。
這種征稅改革主要針對地主橫征暴斂,使農民生活和生產發展得到保證,對他們大漢也產生了重大影響。
管仲還實行平衡糧價的政策,一定程度保障了農民自由買賣糧食的權利,並保障了私田的生產利潤。
管仲為了增加國家的經濟收入,提出了著名的鹽鐵專營,也就是國家壟斷對鹽和鐵的經營。
大力發展鹽業和冶鐵業,促進經濟發展,一定程度上增加齊國財政收入。
同時,禁止人們為了眼前利益而濫伐濫捕,以保護樹木和魚類的正常生長。
管仲還頒布貨幣統一政策,由齊國朝廷統一鑄造貨幣。
通過聚散貨物,調節商品價格,調控市場經濟。
同時,由朝廷統一鑄幣,強化齊桓公對國家經濟的乾預,對齊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