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半部論語治天下趙普(1 / 2)

第286章 半部論語治天下趙普

中華十大謀士遍及各朝代,有春秋戰國、大秦、大漢、三國、大唐、大明。

還有來自大宋的最後一名謀士,他就是大宋開國第一功臣的宰相趙普。

趙普足智多謀,做事決斷極快,宛如流水一般,毫不停滯。

然而他貪財專權,為獲得宋太宗趙光義信任。

不惜編造史實,構陷皇親,人品讓人不恥。

但是,趙普身為大宋開國宰相,輔佐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光義兩代皇帝長達四十二年。

對於趙匡胤、趙光義治國時犯的錯誤,他都能犯顏直諫。

趙普輔佐趙匡胤、趙光義製定了一係列有利於國家的製度,避免了藩鎮割據的情況,維護了宋朝的長治久安。

對宋朝日後達到中華經濟文化發展的頂峰,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但唯有一件事,趙普幫助宋太祖建立北宋,造福百姓免於戰亂,如此功績不應該因為嫉妒而苛責。

“趙匡胤大軍兵行至開封東北之陳橋驛,將士借故停止進軍。”

趙普輔助趙匡胤製定統一的謀略在風雪淩危險中,在酒杯觥籌交錯之際分解將帥的兵權,真是社稷之臣了。

“趙普因為輔佐有功,也得以高升。”

“公元955年,趙普被永興軍節度使劉詞辟為從事。”

總的來說,趙普私德有虧,於國有功。

“父親趙迥不堪戰亂,舉族遷居常州,後又遷至洛陽。”

“趙普是趙迥的長子,為人淳厚,沉默寡言。”

“劉詞死後,上遺表向朝廷推薦趙普。”

“趙匡胤即位後,論功行賞,繼續使用後周老臣為相,以維係舊官員人心。”

宋初功臣,不止趙普一個,但趙普的功勞最大。

“鎮陽豪門大戶魏氏很欣賞趙普,將女兒許配給了他。”

“於960年四月,勾結北漢劉鈞起兵反宋。”

百年積累下來的弊端,一經廢除,很多讀書人讚美他。

“960年春,匈奴入侵,宰相遣趙匡胤率軍北征。”

“後周時義成軍節度使李筠,不甘居下,拒絕新皇帝授予的兼中書令的高官。”

陳橋兵變,趙普曾負責謀劃,為趙匡胤背負不忠不義的名聲。

“顯德六年六月,柴榮去世,周恭帝柴宗訓即位。”

“七月,趙匡胤改領歸德軍節度使,趙普升為節度掌書記。”

根據記載,趙普品性不好,經常猜忌苛刻。

“飲酒時趙普將趙匡胤灌醉,並將黃袍穿在趙匡胤身上。”

趙匡胤陳橋事變接受禪讓,決策輔佐的人很多,其中趙普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於傳位的案件,趙光義還怕彆人說閒話。

他詳細讀過《宋史》,對趙普總體還是認可的。

“當時捕獲盜賊一百多人,一律當斬首。”

趙普吸取過去失敗的教訓,儘力勸宋太祖抑製武夫。

“淮南平定後,調趙普補任渭州軍事判官。”

“趙普祖籍幽州,出身官宦世家。”

“後唐時期,幽州主將趙德鈞連年征戰,家國不寧。”

朝廷儲君的案件,趙普出主意,為趙光義背負不孝不朋友的名聲。

“在趙普的百般勸導下,趙匡胤從後周幼主恭帝手中接過所謂的禪位書當上了皇帝,建立了宋朝,史稱北宋。”

“趙匡胤任職同州節度使時,征召趙普為推官,後又上書朝廷任趙普掌書記。”

“趙匡胤曾經與趙普交談,認為他是個奇才。”

“一年後,後周世宗柴榮用兵淮南,趙匡胤攻下滁州,宰相奏請任命趙普為軍事判官。”

朱元璋:趙普真的是賢相,諸將不早日解除兵權,宋代的天下未必不像五代一樣混亂。

趙普便認為趙匡胤已經錯誤,趙光義不能再犯錯,而大獄便由此構成。

“趙匡胤之父趙弘殷在滁州養病,趙普朝夕侍奉湯藥,趙弘殷於是以宗族的情份來對待他。”

“趙普懷疑其中有無辜的人,請趙匡胤訊問他們,後來得以存活的很多。”

“曾祖父是唐末三河縣令,祖父在唐末任澶州司馬,父親在五代時任相州司馬。”

“趙普看到形勢可慮,力主趙匡胤親征並隨同前往。”

“趙匡胤代周以後麵臨的國內形勢,依然是五代十國以來的武臣弄權局麵。”

“趙匡胤采納意見,禦駕親征,命趙普留守京師。”

“後周太祖郭威的外甥李重進,已成為宋廷心腹之患。”

“李重進派人聯結北漢,中途被俘為趙匡胤所用以後。”

“趙匡胤采取賜李重進免死金牌以穩其心,並令其移到青州以便就近約束。”

“李重進扣押宋使,遂於七月起兵反宋。”

“趙匡胤十一月從征揚州,—舉攻克,李重進全家自焚而死。”

“在趙普的輔佐下,一年之內粉碎了李筠、李重進的反叛。”

“從計謀到躬親,趙普功不可沒,晉升兵部侍郎之職。”

“960年末,趙匡胤平定李筠及李重進叛亂後的一天,召見趙普詢問國家長治久安的計策。”

“趙普精通治道,對這些問題也早有所考慮。”

“趙普覺得問題就在於藩鎮權力太重、君弱臣強而已,治理的辦法也沒有奇巧可施。”

“隻要削奪其權,控製糧草,收攏精兵,天下自然就安定了。”

“趙普的話還沒說完,趙匡胤就明白了。”

“於是一個重建中央集權專製製度的計劃就這樣醞釀出來,並逐步付諸實施了。”

“在北宋中央集權方麵,最重要的是兵權,也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趙匡胤鑒於當時已控製局勢,就著手陸續采取了一些措施。”

“把節度使慕容延釗罷為山南東道節度使,侍衛親軍都指揮使罷為成德節度使,分化兵權。”

“次年七月初九,手下大將等發誓永遠效忠趙匡胤,海枯石爛永不變心。”

朱棣:杯酒釋兵權之後,北宋的文盛武衰之勢也由此開啟。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宋朝之所以有後來的屈辱,其根源在於趙匡胤開國之初的杯酒釋兵權。

趙匡胤宴請一眾高級將領,裝作喝醉酒的樣子試探這些將領。

假如你們的部下為了富貴而造反,那該怎麼辦?

將領們在猜想是否被趙匡胤懷疑時,趙匡胤做出了許諾。

人生在世富貴二字,無非金錢、美女、田產、子孫,叫你們應有儘有,頤養天年,豈不美哉!

趙匡胤為了打消將領們的顧慮,還願意與他們聯姻結成親家。

趙匡胤的一番話讓將領們徹底明白了用意,完全明白自己該怎麼做。

於是,第二天紛紛辭去軍職,交出兵權,到地方做節度使去了。

在這一事件過程中,趙普獻策之功自然是不能抹殺的。

杯酒釋兵權對於宋朝來說,有積極的一麵,也有消極的一麵。

杯酒釋兵權之後,禁軍統兵權被分化,且統兵權與調兵權在之後也分離。

而隨之確立的軍政體製,隔斷了唐末五代那種朋黨勾結的官兵關係。

從根本上解決了唐末五代動輒改朝換代的痼疾,強化了皇權,鞏固了北宋新政權,為北宋社會經濟發展創造條件。

但北宋後代對武官以及軍隊也多實施消極防範的策略,不積極考慮提高軍隊戰鬥力。

北宋軍隊整體戰鬥力下降,在後來與契丹、西夏的戰鬥中處於被動局麵。

而北宋對武將的打壓與防範,削弱了北宋軍隊的整體戰鬥力,也為北宋軍事積弱、對外作戰屢遭敗績的局麵的形成埋下伏筆。

“乾德二年,趙匡胤部署中樞與地方政權,時機成熟,就罷免後周老臣,任命趙普為大學士。”

“中書省沒有宰相簽署敕令,趙普以此為由上奏趙匡胤。”

“趙匡胤讓趙普隻管呈遞敕令,他來簽署。”

“趙普拒絕了趙匡胤,這是有關部門官吏的職責而已,而不是帝王做的事。”

“趙匡胤命令翰林學士講求舊製,竇儀說現在皇弟任開封府尹是宰相的職任。”

“趙普任宰相後,趙匡胤把他看作左右手,事情無論大小,都向他谘詢以後決斷。”

“當時,趙普兼任監修國史,趙匡胤命令數位大臣輔助趙普。”

“不能宣布皇帝的詔諭,位次列在宰相之後,不掌印,不參預上奏議事,朝會時不領班,隻是奉令製作敕令而已。”

“原先,宰相副署敕令,都用內製。”

“趙普任宰相後隻有敕,不是原來的典章製度。”

“趙匡胤常常便裝出行經過功臣之家,一天傍晚時下大雪,趙普以為趙匡胤不會出來。”

“過了一段時間,聽見叩門聲,趙普急忙出門。”

“趙匡胤站在風雪中,趙普惶恐迎拜。”

“趙匡胤約好晉王,一會兒後趙光義來到。”

“趙普鋪設厚墊子在地上請他們坐在堂中,在通紅的爐火上燒肉吃。”

“商議攻伐太原,趙普提出先攻下太原的話必須單獨抵擋西北兩麵,不如先削平諸國。”

“這樣太原也逃不掉了,趙匡胤正有此意。”

“公元962年,趙匡胤揮師南下,開始了統一戰爭。”

“宋軍先攻克了湖南、湖北,又攻占了蜀地,滅南漢、南唐,平定了江南。”

“自此,南方皆定,宋朝開始圖謀北漢。”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