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神聖吳承恩(2 / 2)

“朝廷的官職也是有限的,不可能麵麵俱到。”

“吳承恩的落選也是情有可原,失望的吳承恩隻能夠找了個酒家借酒消愁。”

“但接下來的日子該怎麼過,自己拒絕了父親給自己安排的崗位,自己又沒有被朝廷選上。”

“現實很無情的摧殘了這個未來大作家的自信心,無奈之下,吳承恩萌生了一個念頭。”

“既然無法為官,那麼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自己試著去行萬裡路。”

“恰恰就是這個行萬裡路,讓吳承恩奠定了撰寫《西遊記》這部傳奇小說的想法。”

“吳承恩用了近十年的時間,在各地周遊,也曾經在湖南某個城市短暫定居過。”

“因為吳承恩的文章和畫畫都十分出色,因此常常當晚寫出一些書法和畫出一些風景畫,第二天拿到集市上去賣。”

“最開始並沒有多少人問津,這也是因為吳承恩比較靦腆,不會叫賣。”

“而市場的攤位太多了,人們很多時候會被其他吆喝聲給吸引,因此忽視了吳承恩的小攤子。”

“很長一段時間,吳承恩每天都賺不到什麼錢,吃住都成了問題。”

王陽明:吳承恩編撰《西遊記》,更多的是用神話小說的形式來表達對現實的失望和不滿。

吳承恩自幼家境清貧,但他非常聰慧,勤奮好學。

閱讀過非常多的誌怪小說,熟悉各種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

早年博覽群書的基礎,造就了吳承恩深厚的文學底蘊。

吳承恩雖然在讀書時期憑借自身的努力,得到了當時書院創建人葛木的賞識。

但在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裡,生活的困頓和多年科考不中,讓吳承恩加深了對官場腐敗的認識。

最後吳承恩補得一個歲貢生,然而那時他已年近五十。

好景不長,吳承恩自身性格上的清廉耿直讓他不容於官場。

最終因被人誣告,憤而辭官,拂袖歸去。

生活和官場上的失意,讓吳承恩加深了對官場腐敗的認識。

使得吳承恩更多的寄情於創作誌怪小說,表達內心的憤懣。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西遊記》誕生了,它體現了吳承恩的抱負和在官場上的理想。

吳承恩本身的性格其實和唐僧有著不少的共同點,比如耿直。

但奈何前往西天取經靠著唐僧一個人是絕對完不成的,這正如吳承恩在現實生活中達不到的個人政治理想。

所以,吳承恩在小說中幻想著感化敵人,有了徒弟三人護送並求得正果。

“後來遇到了一個和尚,這個和尚很慷慨的買了吳承恩不少字畫,又多給了他一些錢。”

“吳承恩就很疑惑,詢問和尚為什麼要買他如此多字畫。”

“這個大師認為世間萬物皆平等,大多數人常會因為現實的困惑而丟棄心中所念。”

“大師也是看到吳承恩心並不在做生意之上,也並不像惰性之人,就伸出援手幫助一下。”

“和尚的意思也很明顯,就是你吳承恩心根本就不在做生意謀生之上。”

“既然心裡有夢想,那就該去追逐夢想,而不是在這裡當個生意人混個溫飽。”

“吳承恩後來攢夠了盤纏,就繼續進行周遊全國的夢想。”

“在周遊路途中,吳承恩每到一個地方,常常詢問或者到酒館聽當地人侃大山。”

“了解了不少全國各地的奇聞軼事,並耐心的一一記下來。”

“而在周遊中,吳承恩開始萌生了寫一部曆史神話小說的想法。”

“但這個想法隻是基本架構,還得是籌備到位才能夠正式開始寫。”

“漂泊了近十年的時間,朝廷後來任命吳承恩到浙江長興當個縣丞。”

“這個官不大不小,操心的事其實也不多,主要就是幫助縣令處理一些政務瑣事。”

“對於這份閒職,吳承恩也心滿意足了。”

“吳承恩沒有心懷天下、濟世安民的雄偉理想,他隻有對神話異聞故事的熱愛。”

“後來吳承恩經常就和朋友一起吟詩作賦,平時休息就出去喝酒作詩,自己更是和許多當時的名人也有朋友關係。”

“而很多人也喜歡吳承恩這種與世無爭、樂觀向上的性格,這也是吳承恩朋友越來越多的原因。”

“但是好日子總是會到頭,吳承恩和自己的上司關係並不好。”

“上司是一個比較刻薄貪婪的官員,而吳承恩這個人比較正直闊達,於是兩人相處極不融洽。”

“最開始上司還沒有想動吳承恩的意思,這也是因為吳承恩背後的朋友不少是達官貴人。”

“但吳承恩看不慣這個長官囂張跋扈,倆人經常吵架。”

“這也讓他的長官十分的氣憤,發誓要把吳承恩給整下去,這就有了誣告事件。”

“吳承恩聽到這種無稽之談的誣告,氣的肺都要炸開了。”

文人最在乎自己的節操,當時彆人把一件無中生有的事講的是那麼冠冕堂皇。”

曹雪芹:從諷刺的角度看《西遊記》,吳承恩可能會得罪所有人。

《西遊記》備受世人喜愛,在他看來,《西遊記》是一部諷刺小說。

一方麵,《西遊記》是諷刺佛家的小說。

因為佛家有很多妖怪,或是下界作亂,或是下界吃人,但最後卻不受懲罰。

像如來的舅舅大鵬鳥,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