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諷聖吳敬梓(1 / 2)

《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全本免費閱讀

清代吳敬梓的著名代表作《儒林外史》,在文學史上有著很高的地位和影響力。

每個人都聽過範進中舉的故事,而範進中舉便出自《儒林外史》這本書。

《儒林外史》是一部具有強烈諷刺意義的小說,裡麵講述的故事道儘人間冷暖和世態炎涼。

它入木三分的揭露了科舉製度對世人的毒害,眾多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一部《儒林外史》,就像有人用一個勺子,剖開社會華美的包裝,挖出裡麵最陰暗的血肉。

隻有看過了《儒林外史》,才能知道吳敬梓的深刻。

吳敬梓把皇帝的新衣一把扯開,露出所謂盛世真正的模樣。

聖人之言未必假,愛說聖人之言的人多半假。

科舉未必不好,科舉製下的眾生多半不好。

道德未必虛偽,愛講道德的人多半虛偽。

“他,寫下中國第一部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

“而他的一生,遠比小說更傳奇。”

“他,出身豪門世家,生來富貴。”

“卻被親戚背刺,又接連科考失敗,嘗儘人生百味。”

“康熙四十年,安徽第一豪門吳氏的家裡,一個男孩呱呱墜地。”

“家人取《詩經》中‘維桑與梓,必恭敬止’一句,叫他吳敬梓,期望他對父母恭敬孝順。”

“為了維護家族的體麵,吳敬梓一出生就被過繼給大伯吳霖起,自此也埋下了他困於家族的禍患。”

“吳敬梓的曾祖父那一代,出了四個進士。”

“他的祖父那一代,出了兩個進士。”

“他的父親吳霖起因為文章寫得特彆好,被皇帝看中。”

“在古代,中進士是非常難的。”

“當時,有一句詩用來形容吳家,他們家就是科舉考試上麵最耀眼的那顆星。”

“國初以來重科第,鼎盛最數全椒吳。”

“在這種情況下,作為長房長孫的吳敬梓,從小就被家族寄與了厚望。”

“他5歲進私塾,詩詞歌賦樣樣精通。”

“但是,13歲時,他的生母去世了。”

“喪母後,他的個人誌趣一度向雜書轉移,繼而也就此奠定了日後從事小說詞賦創作的基礎。”

“17歲時,他的生父去世了。”

“18歲時,他在當地參加考試,中了秀才。”

“當吳家所有人都看好吳敬梓要像他的祖父輩一樣,接連中舉,最後光宗耀祖的時候。”

“沒想到,命運似乎對他蒙上了雙眼,吳敬梓離仕途是越來越遠。”

胡適:人到中年最大的悲哀,就是讀懂了《儒林外史》。

年少時讀到《儒林外史》的故事,不無挖苦,不無諷刺,不無嘲笑。

直到後來,在社會摸爬滾打多年後。

讀過全本書,才發現書中人物的無奈、心酸和悲涼,又何嘗不是現實。

也許人在年輕時,很難有太深的感觸和領悟。

隻有到了一定年紀,有了一定閱曆,方能知曉其中的冷暖和心酸。

範進五十多歲時,還隻是一個童生,家裡貧困不堪,甚至連趕考的錢也借不到。

在出榜前,範進母親已餓得兩眼昏花。

不得已之下,讓範進把家裡一隻生蛋的母雞,拿到集市上賣了,去買幾升米煮粥。

後來範進中舉後,眾鄰居有拿雞蛋的,有拿白酒的,也有背了鬥米來的,也有捉兩隻雞來的。

一個人經曆的起伏越大,越能看清世態真相。

周進在中舉前,已經六十多歲了。

曾經周進勉強以教書糊口,後來被眾人奚落排擠。

萬般不得已之下,隻好隨做生意的舅子,到省城記賬掙錢。

當周進中舉後,縣上的人,不是親的,也來認親。

不相識的,也作認識。

曾經瞧不起他的人,也親自來上門賀喜。

唯有大喜大悲都經曆過了,才能感受到世事的冷暖和變化。

或許,每一個成年人,曾有這樣的體會。

當身處低穀時,周圍充滿冷漠和殘酷。

哪怕窮到吃不起飯,沒人願意舍三分情義。

被逼到走投無路時,沒人會給你一條路走。

可當人身在高處時,周圍全是善心和好意。

毫無交集的人,可能與你攀親結交。

曾經形同陌路的人,可能與你呼朋引伴。

年少時,世人不懂人情的反複和世態的炎涼。

如今明白,那不過是人性,不必去較真,更不必去在意。

看清是一種能力,看淡才是更大的智慧。

讀《儒林外史》時,讀的是官場,是科舉,是秀才們的故事。

後來才發現,讀的不過是眼皮子底下的人和事。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