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勞作,基本上隻能由男性來完成。
然後女性和男性組成家庭,以家庭的方式生活。
然後男性從事重體力工作,女性負責從事家庭勞動。
長久以來,世人一直都覺得男女分工很正常。
但是到了東漢時期,這個默認的現象,逐漸開始被打破了。
因為到了東漢時期,多次出現外戚乾政現象。
甚至在班昭這個時代,還出現了鄧太後以女君的身份,全麵控製國家的情況。
這種外戚乾政的現象,直接導致了一個關鍵問題出現。
那就是女性,能不能和男子享受完全平等的政治地位。
但是因為男女雙方生產不同,如果強行要求男女平等,社會就會混亂。
然後國家就會崩潰,而這個結果無疑是所有人都不能接受的。
簡單來說,如果外戚繼續乾政,女性長時間把持最高權力,會導致社會中下層普遍開始學習。
而當社會中下層的女性,開始學習鄧太後,想要掌握家庭的最高控製權。
而爭奪社會主導權,這幾乎是人的本能。
那麼接下來,社會上一定會出現大規模的男女對立情況。
再之後,家庭這種組織模式,會被大家質疑。
一旦大部分中下層的社會家庭都出問題,那麼國家就會出大問題,繼而逐漸崩潰。
正是看到了這個問題,班昭才會開始寫《女誡》這篇文章。
當然,班昭的本意,也是想借此規勸其他女子,尤其是鄧太後。
注意社會分工,尊重社會傳統,儘量保持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模式。
因為隻有這個基本模式存在,國家接下來才能長期穩定,不會再一次出現混亂的局麵。
班昭寫這篇文章其實也是好意,從來就沒想過要束縛後世的女性。
但問題是,當這篇文章寫出來之後,接下來事情的發展,就由不得班昭了。
“《漢書》這樣一部史學巨著一經問世,很多人並不通曉。”
“於是當時許多學者都拜在班昭的門下,向她學習,接受她的輔導。”
“漢和帝還數次宣班昭進宮,讓皇後妃嬪們拜她為師,向她學習儒學經典、天文算術、詩詞曲賦等。”
“為此,班昭聲名大振,被皇帝與後妃們尊為曹大家。”
“而每有外邦進獻,皇帝也會讓博學多才的班昭吟詩作賦。”
“然而,班昭雖是一位博學傑出的才女。”
“但因其處於封建禮教森嚴的曆史背景之下,被封建思想毒害頗深。”
“因而成長起來的班昭,也是一位不苟言笑的德育女教師。”
“班昭除教授後宮妃嬪學習儒學外,也為規範她們日常行為著《女誡》。”
“其間規定了卑弱、夫婦、敬慎、婦行、專心、曲從和叔妹等七章封建教條,可以說影響了中國婦女千餘年。”
“其實班昭著《女誡》原是教導班家女兒的私教書,不料被京城世家瘋傳,不久風靡全國。”
“或許是當時社會需要規範對女子言行,為此正好迎合市場之需,而班昭也為此飽受爭議。”
“班昭不僅是一位博學高才的傑出女史家,還是詩詞曲賦等的大家。”
“她不僅編撰了《漢書》,還著有賦、頌、銘、書、論等著作。”
“班昭在晚年時,也很受朝廷的器重。”
“漢和帝在班昭哥哥班超死後就去世了,由於新皇帝還小,鄧太後便臨朝稱製。”
“由於賞識班昭的才華,將班昭召進宮參政。”
“而每遇不決之事,鄧太後都要問計於班昭。”
“班昭隻得奉命參政,為鄧太後出了不少力。”
“為此,班昭的兒子曹成被封為關內侯,官至齊相。”
“在漢朝,能夠被拜相封侯的。”
“除非是此人立下了汗馬功勞,否則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由此可見,朝廷對女傑班昭有多器重。”
“公元120年,一代博學多才的年逾古稀的女史學家班昭溘然長逝,走過了傳奇而非凡的一生,終年75歲。”
“鄧太後得知後,對班昭給予了高規格禮葬。”
“並親自為自己多年的老師著一身素服哀悼,眉眼之間難掩哀痛之色。”
“又派使者監護喪事,還在其死後給予了應得的榮譽。”
“能夠得到當時實際掌權者的最高禮遇,一代傑出才女班昭,也算死而無憾,流芳百世了。”
“班昭的一生,精彩而傳奇,聰穎而睿智。”
“她雖身為女兒身,卻懂得取舍。”
“雖早年守寡,卻甘守清苦。”
“孜孜不倦續寫輝煌巨著,為當世及後世人敬仰而千古流芳。”
“她身為班家女兒,念及手足情,行事謹慎。”
“言辭間藏睿智委婉卻不乏鋒芒,最終令兄長葉落歸根回歸故鄉。”
“她為皇帝後妃師,卻懂分寸,通明事理,而不恃寵生驕。”
“因而在波雲詭譎的皇宮深受器重,最終安全無虞。”
“一個人活得清醒,活得通透,才足以不枉此生。”
“一代史學才女班昭即是如此,她的事跡將永遠在數千年的曆史長河裡熠熠閃光。”
楊玉環:一代才女班昭,因為一篇《女戒》毀譽參半。
班昭以太後老師的身份,直接參與國家朝政的決策。
當時的班昭,已經幾乎成了一位女子宰相,影響力極大。
但就是這樣一個人,隨著這篇《女誡》的流傳,卻引起了巨大的爭議。
尤其是文章本身,更是讓當時整個世家大族都開始激烈討論了起來。
這篇《女誡》的核心內容,總結起來其實就是三從四德四個字。
支持這篇文章的人認為,這是一篇千古奇聞,堪稱女性讀物的四書五經。
寫這篇文章的班昭,以後就應該被尊為女聖人。
以後所有女子,都應該按照這篇文章的要求來做事。
而反對這篇文章的人則認為,這就是一篇垃圾,從頭到尾沒有任何可取之處。
而且,裡麵提到的各種道德觀念,也完全站不住腳。
如果讓這篇文章徹底流傳開來,很容易會荼毒天下女性,貽害無窮。
因為這兩種觀點過於對立,而且雙方都堅持己見,誰也不肯妥協。
所以很快,一場圍繞著這篇文章的大討論,就開始迅速席卷整個東漢。
而作為這篇文章的作者,班昭更是成了爭論的焦點。
其實從班昭所處的曆史背景來分析,這篇《女戒》並沒有很大的問題。
因為《女戒》這篇文章,是班昭在晚年時期為世家女子和宮中貴人所作。
當時班昭已經身患重病了,而族中的女子們也都快到了適婚的年紀。
班昭害怕她們不懂禮節,在婚後失了夫家的麵子,辱沒了娘家的顏麵,於是便寫了《女戒》這篇文章。
其實這篇文章還有著更深層次的意思,班昭想通過《女戒》這篇文章矯正當時的風氣。
因為當時班昭發現漢朝皇室中已有女子乾預朝政,外戚也有了擅權的苗頭。
班昭便決定曲線救國,想通過寫文章的方式來避免這種局麵,可謂用心良苦。
然而隨著這篇文章逐漸流傳,相關爭論越來越大,事情很快就脫離了班昭的控製。
諷刺的是,第一個站出來反對的不是彆人,正是鄧太後。
鄧太後和班昭亦師亦友,兩人的關係沒得說。
但從文章本身來看,如果鄧太後認可班昭這篇文章。
那就意味著她現在掌權是不合法的,必須馬上放棄權力,把一切都交給小皇帝來打理。
這個結果,顯然是鄧太後無法接受的。
除了對權力的執著之外,更重要的是,鄧太後很清楚一點。
一旦現在放棄權力,由小皇帝接班,接下來國家一定會出大問題。
因為當時在位的小皇帝年齡太小,根本就無法應對天災頻發的狀況。
所以最後,在班昭寫完《女誡》不到一年之後,鄧太後下令將班昭的兒子調離京城。
同時,按照班昭自己的理論,夫死從子,班昭就必須跟著自己的兒子一起上任。
就這樣,班昭離開了京城,徹底脫離了政治漩渦的中心。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既算是一種貶黜,也算是一種變相的保護。
至少,班昭擺脫了輿論漩渦的中心後又活了七八年,最後高齡善終了。
在得知班昭去世之後,鄧太後更是親自身穿素服為其哀悼。
顯然,在鄧太後眼裡,早已將班昭當成了自己至親的長輩。
但同時立場不同,又注定鄧太後無法接受班昭寫出來的這些道理。
然而鄧太後沒想到的是,這篇文章所引發的風波,並沒有隨著班昭的離開而結束。
此後,大家的爭論雖然暫時擱置,但雙方對這篇文章的看法依然沒有妥協。
而在後來的很多年裡,很多支持這篇文章的人,逐漸把這篇《女誡》捧上了天。
再之後,這篇文章,就真的成了無數女子的道德規範。
而裡麵主張的三從四德思想,嚴重禁錮了後世的女性。
至於說後世大家拿著三從四德,去嚴格束縛女性,這其實真的是班昭始料未及的。
不過是曆朝曆代的統治者為了強化統治,借助班昭的這篇文章,來嚴格束縛女性,這其實也不能怪到班昭的頭上。(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