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癸好三年春末,這一日金陵城中熱鬨非凡。
由江南貢院通往秦淮河的路上,早早便以黃土墊道、淨水灑街。
一切準備停當之後,從黎明時分開始,便實施了戒嚴。
不久之前,太平天國曆史上第一次春闈放榜,今日正是舉行狀元巡街之時。
天京城內此刻萬人空巷,老百姓夾道而立,競相爭睹新科狀元的風采。
長街之上人頭攢動,軍民皆翹首以待,突然隱隱有鑼鼓聲從遠處傳來。
眾人舉目望去,隻見一列披紅掛彩的隊伍,從道路儘頭緩緩而來。
隊列最前由數名差役開路,均手擎一麵鮮紅大旗,在陽光之下熠熠生輝。
在此之後,新科狀元滿頭點綴金花,身穿繡金黃袍,頭戴紅緞翅子帽,足蹬二寸厚的官靴,高居馬上頻頻向眾人頷首示意,真的是羨煞旁人。
而更令圍觀老百姓嘖嘖稱奇的是,此際這位金榜題名的幸運兒。
眉如遠山,眸含秋水,朱唇恰似桃花一點。
淺笑嫣然之間,欺霜賽雪的臉龐上,還掛著一絲少女嬌羞的紅暈,赫然是一位妙齡女子。
道路兩旁人頭攢動,眾人議論紛紛,為其容顏傾倒的同時。
內心更是一陣陣豔羨,果然是巾幗不讓須眉。
卻不知是誰家父母有此大幸,生得這般如花似玉、才貌雙全的女兒。
而這位佳人,便是科舉史上第一位,也是惟一一位女狀元,命運坎坷而傳奇的太平之花——傅善祥。
“傅善祥出生於南京一個書香世家,她的父親傅槐為清朝秀才。”
“因屢試不第遂捐錢得了一個監生的功名,在上元縣擔任書吏。”
“出生在這樣的書香世家,傅善祥幼時就由其父啟蒙學習。”
“令傅槐感到驚喜的是,傅善祥極為聰慧,對自己所教導的知識領會得十分快,甚至同她的兄長相比也絲毫不遜色。”
“若是按照這樣的發展,傅善祥會一路順遂地長大。”
“成為一個世家閨秀,嫁人生子過上幸福的生活。”
“可惜在傅善祥8歲的時候,她的父母相繼離世。”
“失去了父母的庇護,傅善祥隻能跟隨自己的哥哥一起生活。”
“家道中落的傅善祥嘗儘了旁人的白眼,她漸漸意識到在這世上唯有依靠自己才是最穩定的。”
“在傅善祥13歲的時候,傅善祥的哥哥遵從父親臨終前的遺命將傅善祥嫁給了與她指腹為婚的李家。”
“可李家兒郎並不是一個可以托付終身的人,李家兒郎比傅善祥小6歲,兩人成親的時候李氏子隻有7歲。”
“5年後,也就是傅善祥18歲的時候。”
“12歲的李氏子因麻疹逝世,傅善祥還沒有同丈夫圓房就成為了一名寡婦。”
“兒子已經去世,作為兒媳的傅善祥在這個家裡就沒有了存在的價值。”
“李母決定將傅善祥賣掉換取銀兩補貼家用,得知此消息的傅善祥知道李家已沒有自己的容身之處了,於是偷偷逃跑了。”
“傅善祥一個勢單力薄的女子,在逃出李家之後根本沒有容身之地。”
“當時正是清末戰亂四起的年代,傅善祥的生存就更加艱難。”
“正巧這時太平天國正好攻占了南京,並將南京改為天京,定都於此,無奈之下的傅善祥去投奔了太平軍。”
洪宣嬌:科舉史上唯一女狀元傅善祥,凋落在天京事變中的太平之花。
傅善祥出生於江蘇南京一戶書香人家,其父傅槐,為清朝生員。
雖科舉屢試不中,思想卻格外開明。
並沒有所謂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成見,因此也非常重視對女兒的教育和培養。
傅善祥乖巧聰穎,而且從小就表現出了很高的讀書天賦。
在父親的熏陶和精心指導之下,傅善祥三歲即涉獵蒙學兒歌、五歲學習楹聯、六歲熟讀三字經、八歲便可吟誦千家詩,簡直女神童一般。
傅槐本在一家私塾以教書為業,雖不至大富大貴但好歹也是衣食無憂。
誰知造化弄人,傅善祥八歲那年,其父母相繼因病去世,家道至此也迅速衰落。
孤苦無依的小女孩,隻能被迫寄居於哥嫂家中。
但父母既已不在,兄嫂生活也不寬裕,寄人籬下,又豈能有舒心可言。
就這樣混沌度日,十三歲那年。
兄長尊亡父遺命,將傅善祥嫁入了從小便指腹為婚的李家。
但不知是否天妒紅顏,還未等到成親的那一天。
小他六歲的丈夫便一命嗚呼,離開了人世。
十八歲的傅善祥,還未品嘗夫唱婦隨的幸福滋味,便成為了年輕的寡婦。
李家婆婆難掩喪子之痛,便覺得是這個兒媳婦克夫所致。
同時也擔心寡婦門前是非多,深恐樣貌出眾的傅善祥耐不住寂寞,會做出有辱門風的事情。
在這樣的心理驅使之下,婆婆屢次三番地盤算著要將傅善祥賣往彆家,隻是一直未能如願。
父母早早離世,哥嫂自顧不暇,婆家又容不下她這樣一個無依無靠的苦命女子,還要將其變賣換錢。
傅善祥是又怒又怕,思慮再三,索性一走了之。
這個看似柔弱其實性格倔強的女子,寧願餓死街頭,也要擺脫命運施之於身的枷鎖與牢籠。
而正在傅善祥流落街頭、走投無路之際,這個命運多舛的弱女子,終於迎來了人生中的第一次轉機。
太平軍攜百萬之師,由武昌順流而下攻破江寧,改名天京並定都於此。
彼時的天王洪秀全,還是個數次趕考卻都名落孫山的悲慘童生。
因為屢試不第,憤而舉起了反清自立的大旗。
也許是因為科舉遺憾留下的心結,太平軍攻克南京之後。
洪秀全第一時間便頒布詔令,於當年在天京開甲取士。
起至隋朝大業元年的科舉趕考,一直都是男人們的特權。
而為了彰顯太平天國一直提倡的男女平等,天京的這次科舉,打破常規,增加了女科。
即允許女性進入考場應試,這在一千多年的科舉曆史上,絕對是一次開天辟地的創舉。
正當傅善祥為生計和歸宿發愁時,得到了這個驚人的好消息,立即決定報名應試。
此次科舉,由天王親自出題。
“1853年,洪秀全為了倡導男女平等贏得民心。”
“在舉行科舉考試的時候特意增設了女科,允許女子同男子一樣參加科舉考試。”
“在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傅善祥知道自己的機會到了。”
“從小就善讀經史的傅善祥經常被父親念叨若善祥生為男子,必定能夠為我傅家爭取功名。”
“傅善祥決心參加此次女科考試,當時參加科舉考試的男女士子加起來總共有600餘人。”
“男科的主考官是東王楊秀清,女科的主考官則是洪秀全的妹妹洪宣嬌。”
“為了表示公平,男科女科的考試題目都是一樣的,都為太平天國天父天兄天王為真皇帝製策。”
“看到試題之後,傅善祥隻思考了片刻就開始下手答卷,洋洋灑灑一萬字一揮而就。”
“在初試的時候,傅善祥的這篇文章就得到了考官們的一致好評。”
“經過層層篩選,這篇文章被送到了楊秀清的案頭。”
“楊秀清在閱讀完此文之後,被文中的觀點和才華所傾倒,當即決定將此文作者定為本次科舉考試的狀元。”
“就這樣,傅善祥成為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女狀元,也是唯一一個女狀元。”
“科舉考試結束之後,傅善祥就進入東王府中為楊秀清效力,因其出眾的才能得到楊秀清的重用。”
“久而久之,傅善祥的名聲傳到了天王府中,引起了洪秀全的注意。”
“在幾次宣召傅善祥到天王府中代辦事項的時候,傅善祥都將事情完成的極為出色,這讓她得到了洪秀全的欣賞。”
“1854年,傅善祥被洪秀全破格任命為恩賞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