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詩骨陳子昂(2 / 2)

“其中有一個人叫王適,時任京兆司功,頗有才學。”

“他在讀到陳子昂的文章後,驚讚此人必為海內文宗矣!”

“有了名人的誇獎與背書,陳子昂在京城也算一炮而紅了。”

李白:開啟唐詩盛世的陳子昂,一生悲歌。

在唐朝做官的一定都是人中龍鳳,除了超級變態的進士報錄比之外。

即便千辛萬苦考上進士後,也隻不過是進入唐朝公務員的人才儲備庫而已。

在科考之後,等待唐朝考生的還有一係列專業性更強,難度更大的遴選考試。

但讓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是,特立獨行的陳子昂繞開了所有的考試,以另一種旁人想也不敢想的方式,闖入了大唐的官場。

從收起心性,決定讀書入仕的那一刻起,陳子昂便已經做好了既孤且直的準備。

他無時無刻不想著報效國家,唯恐自己泯然眾人。

對陳子昂來說,做官不為求富貴,若隻為富貴何必出川。

他想做的是魏征,是一個能不畏死去規諫君王過錯的直臣。

而當為官者內心裝下蒼生的時候,在當時大唐官場蠅營狗苟,屍位素餐的人看來,他就是一個破壞遊戲規則的異類。

當陳子昂決定去做第二個魏征的時候,他就已經親手為自己慘淡的官途、悲劇的人生埋下伏筆了。

唐高宗弘道元年,大唐失去了一個溫和的帝王。

而隨著唐高宗李治落幕,屬於武則天的時代正式到來了。

李治崩於洛陽,是否要將遺體運回帝都長安,變成了滿朝文武爭論的焦點。

就在武則天看著堂下一片漿糊的文武百官時,一篇名為《諫靈駕入京書》的文章映入了她的眼簾。

武則天很少誇人,上一個被她誇有才的人是初唐四傑的駱賓王。

當武則天讀完《諫靈駕入京書》後,頓時被其中恣意汪洋的文風、引經據典的功底所吸引,陳子昂這三個字第一次出現在了她的口中。

那時的陳子昂不過是個徒有功名卻無官職的進士而已,當他聽到武則天要親自召見自己的時候,那些苦讀數年藏於內心的文韜武略都在一瞬間得到了釋放。

麵對大唐帝國最高掌權人的提問,身形羸弱的陳子昂從立國之本、裂土開疆,講到了君臣和諧,為君之道,言語之間的慷慨氣魄讓殺伐決斷的武則天都動容不已。

這場會見讓陳子昂得到了一個正九品下的小官,每日職責就是校正文字。

但這場會見對於陳子昂來說,意義還遠不止如此。

在貴族當道的大唐,自己這樣的非世家子弟居然得到了最高統治者的召見與認可,陳子昂的內心一定對武則天感恩戴德。

忠臣得遇明主,陳子昂一定想到了數十年前李世民和魏征的君臣組合。

從那一刻起,他便決定肝腦塗地,以報君恩了。

但陳子昂錯了,大錯特錯。

當武則天掃平一切障礙正式稱帝後,陳子昂懷著無比興奮的心情,手書《周授命頌》,字裡行間都充滿了對這位女皇的讚美之情。

遺憾的是,武則天卻從未真正地看懂過他。

在女皇的眼中,陳子昂的用處其實也僅限於此。

她自始至終需要的僅僅是一個為她的統治歌功頌德的人,所以武則天看不見陳子昂的內心擁有著怎樣的政治熱情。

對於陳子昂來說,這是一種被伯樂摔下馬的悲哀。

後來,武則天逐漸開始展露出自己的野心。

她開始重用酷吏,編造罪名打擊政敵,朝堂變得烏煙瘴氣草木皆兵。

這時,陳子昂也徹底看清了武則天,他的內心也隨著這個發現而絕望。

即便後來被提升為右拾遺,他也絲毫感受不到開心。

陳子昂最大的悲哀也在這裡,當他發現自己的慷慨陳詞得不到君王的任何回應時。

當他發現自己的滿腔抱負隻能隨歲月蹉跎時,陳子昂感受到了入仕後的第一次挫敗感。

一個人可以卑微如塵土,但不可扭曲如蛆蟲。

最終,時常提出反對觀點的陳子昂,沒能逃脫酷吏的魔爪,被抓入獄兩年。

在獄中,他將滿腔無法施展的抱負都化為了墨水。

延續了六朝文風奢靡的壁壘,在他的筆下驟然坍塌。

“陳子昂為中進士而進行的千金買琴的炒作,頗得千金買骨的真意。”

“在文人中,也算是自我炒作包裝的高手了,比起寫乾謁詩要高明了不少。”

“在緊接著的科考中,聞名京城的陳子昂終於如願以償,進士及第,開啟了人生的新篇章。”

“此後一段時間,陳子昂在政途上走得頗順。”

“先獲女皇武則天召見,君前應對,慷慨陳詞,見解獨到。”

“不久,陳子昂又被提拔為從八品的右拾遺,副科級變成了科級。”

“武則天因賞識陳子昂的才華,且他所奏之事,均不是為一己私利。”

“先還對他多有容忍,後來對陳子昂的奏疏乾脆就不聽不看了。”

“694年,朝廷政治鬥爭,陳子昂因逆黨株連而下獄。”

“人生如坐過山車,一下子從高峰跌入了低穀。”

“後來,陳子昂雖被武則天放了出來,但已失去了皇帝的信任。”

“且又因得罪了不少權貴,朋友也不敢接近他。”

“此時的陳子昂感受到了人情冷暖,仕途艱難。”

“鬱鬱不得誌的陳子昂打算從軍塞上,換一片天地,換一個活法。”

“垂拱二年,抱病隨建安王武攸宜出征東北討伐契丹,以右拾遺任武攸宜帳下參謀。”

“武攸宜乃武則天侄子,不懂半點軍事,戰場上一通瞎指揮,先頭部隊很快就被契丹打敗。”

“陳子昂屢屢請纓出戰,結果把武攸宜惹煩了,將他降職為代理軍曹。”

“在朝廷裡倍受冷落,在軍隊中也是報國無門,有誌難伸。”

“陳子昂帶著失落鬱悶的心情,登上了幽州台。”

“陳子昂站在曆經千年滄桑的幽州台上,看著蒼茫大地,憑今吊古。”

“想到燕國名將樂毅曾在這片土地上縱橫馳奔、殺敵報主的英姿。”

“聯想到自己懷才不遇,悲涼的人生遭遇。”

“滿腔悲情隻能化入詩中,含淚吟出了著名的《登幽州台歌》,孤獨的陳子昂對政治徹底死心了。”

“698年,隨大軍班師回朝後,陳子昂以父親年老多病為由,上表辭官歸田。”

“就這樣,陳子昂回到了射洪老家。”

“第二年父親去世,陳子昂守孝家中。”

“守喪期間,他哀哭不止,氣息欲絕,身體狀態非常差。”

“陳子昂雖已身處江湖之遠,卻沒能因此安度下半生。”

“射洪縣令段簡貪暴殘忍,在得到上麵大人物的指示,又知道陳家很有錢,就羅織陳子昂的種種罪名,將其打入大牢。”

“家人為救陳子昂,送交二十萬緡錢。”

“但段簡並沒有因此放過陳子昂,反而嫌錢太少,屢次折磨早已病弱不堪的陳子昂。”

“陳子昂也終於明白了,對方是既要他的錢,也要他的命。”

“神氣已無的陳子昂在獄中,給自己算了一卦,最後仰天發出吾殆死矣的長號。”

“702年,陳子昂含冤死於獄中,年僅四十二歲。”

“陳子昂的一生是短暫的,卻又是慷慨悲歌的一生。”

杜甫:陳子昂寫出最孤獨的詩,靠摔琴一戰成名,卻被權貴構陷死於獄中。

通天元年,契丹族騎兵作亂侵犯邊境,武則天決意派兵去鎮壓。

這件事讓陳子昂被澆滅的赤子之心再一次激活,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報國之路,毅然決然地投筆從戎,跟隨建安郡王武攸宜出征。

陳子昂當時並不知道,這次戰爭也依舊充滿了權勢的味道。

武則天出動整整5萬大軍殺向營州,目的是為了讓武氏家族在軍中樹立威望。

可武攸宜輕率而無將謀,根本不懂得領兵。

在導致前軍陷沒後,直接命令全軍駐紮幽州,不肯前進一步。

此時的陳子昂在武攸宜幕府中擔任參謀,他意識到這樣屯兵不前的危險,便進諫武攸宜,主動請軍出征。

然而這個不求無功隻求無過的武攸宜,不僅沒有采納他的諫言,反而將他貶為軍曹不準參與任何決策。

陳子昂的滿腔熱血頓時降到了冰點,燃起的報國之心被澆滅了。

黃沙漫卷,馬革裹屍,武攸宜的剛愎自用換來的是一敗塗地。

悲憤交加的陳子昂故地重遊,歎出了隻屬於他陳子昂的千古孤獨《登幽州台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有人說陳子昂一定是因為經曆了刻骨銘心的失意才將這孤獨寫透。

而實際上,陳子昂的孤獨,之所以能夠在曆史的長河裡熠熠生輝,與眾不同,更是因為這種孤獨的本質是用一腔熱血寫就。

正如哀莫大於心死,曾經有多少熱血,孤獨裡就有多少悲涼。

心灰意冷的陳子昂以父老多病為由,辭官歸鄉,得到了武則天保留官職和俸祿的優待。

歸鄉的陳子昂為自己剩餘的人生做了設想,他決定放下所有的牽絆。

在故鄉射洪縣的山林中築屋,將所有的時間都用於著書立說。

既然自己沒辦法改變這個世界,那就讓薪火傳承,將自己的思想和主張交由後人。

可陳子昂忘了一件事,政治迫害向來都是不死不休的。

在陳子昂選擇離去的時候,長安城裡有一雙眼睛正死死盯著他漸行漸遠的背影。

陳子昂歸鄉後第三年,在權臣武三思的授意下,射洪縣令羅織罪名將其打入大牢。

身體羸弱的陳子昂在獄中百般受辱,雖有家人多方營救,卻最終還是不堪受辱,冤死獄中。

陳子昂去世的時候,盛唐的樂章即將敲響前奏,大唐詩壇的輝煌時刻也已經逐漸顯露輪廓。

陳子昂就像是初唐與盛唐之間的橋梁,用一己之力推動了詩文革新。

完成了後世唐詩從迷戀齊梁頹靡之風,到追求風雅的轉變。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