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學方麵,《水經注》的語言運用也是極為拔群出萃的。”
“文中所用文字、語句是極為生動形象、新穎多變的。”
楊炯:流傳千古的《水經注》作者酈道元是位侯爺,最終卻慘遭謀殺。
酈道元熱愛祖國的萬裡山河,不僅對熱衷的地理學史進行了考證,還激情滿懷的將這萬裡山河的錦繡風光都描寫了下來。
酈道元所著《水經注》中的千古傑作可謂是比比皆是,曆史傳頌從未間斷。
因此其在我國的地理史和文學史上都有著顯著的地位。
與他在地理、文學史上的地位眾所周知不同的是,酈道元的從政經曆和政績及其最後悲壯遇害的人生結局也許就鮮為人知了。
酈道元出身官宦世家,曾祖父祖父都為北魏官員。
父親酈範,從給事東宮做到尚書右丞、青州刺史、平東將軍,有功於北魏,被北魏皇帝封為永寧侯。
酈道元踏入仕途,繼承了爵位,成為了新一任永寧侯。
酈道元為官時執法清正嚴明,下屬官員都很畏懼他,一些宵小刁民聽到他來了就逃的遠遠的。
但他也實實在在的為老百姓做事,謀利益。
據傳他在任魯陽太守時,在當地興建學校推崇教化,很好地推動了當地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
酈道元不僅有良好的治政才能,還有傑出的軍事才能。
他曾率軍於彭城討伐叛將元法僧,取得了勝利。
因為酈道元一向有治政嚴厲的名聲,所以世家權貴都很怕他。
在他任禦史中尉時,司州牧汝南王元悅十分寵信身邊一個叫丘念的侍從。
不但與該侍從同睡同起,且由該侍從幫他選用州府官員,乾預官府的行政命令。
酈道元暗中查訪,最終查得丘念行蹤,抓住機會將他拘捕關人獄中。
元悅啟奏太後,請求保全丘念的性命,皇上也下令赦免丘念。
但酈道元覺得不能讓此男寵留在世上敗壞人倫風化,便果斷將他處死,並揭發元悅與男寵的醜惡。
這樣一來不僅汝南王丟了麵子,太後和皇帝也覺得酈道元不給麵子。
因此對酈道元都十分惱怒,下定決心好好收拾他一番。
然而酈道元為官正直清廉,對朝廷又儘忠儘責。
雖然得罪了太後等權貴,但一時也找不到將他治罪得借口。
孝昌三年,雍州刺史蕭寶夤已被發現有明顯得謀反跡象。
當時的侍中城陽王元徽曆來忌恨酈道元,便暗搓搓的向皇上建議,派遣酈道元出任關右大使。
就這樣奸佞小人與無腦昏君狼狽為奸,將耿直清正的酈道元推入了狼窩虎穴。
當酈道元率隨從出使關右,一路來到陰盤縣驛亭時。
因有權貴想在途中就解決掉酈道元這個眼中釘,便派出耳目與叛賊互通消息。
叛將蕭寶夤擔心酈道元會對自己不利,就派出軍隊包圍了陰盤縣驛亭。
驛亭在山岡上,飲用井水在山岡下。
為解決隨從等人的吃喝問題,酈道元隻得派人挖井找水,但挖了二三十米深仍不見水。
一眾人員精疲力竭,叛軍卻在此時乘機翻牆而入,殺了酈道元等人一個措手不及。
酈道元等人與叛軍展開了殊死較量,卻因寡不敵眾,最終不屈而死,其弟弟及兩個兒子也被殺害。
雖然表麵上看此次事件是大臣酈道元被叛軍所殺,但事實上大家都知道是朝廷權貴利用叛軍殺害忠臣良將。
可悲可歎的是年近六旬的地理學家、清廉正直的官員,在與叛賊的殊死拚搏中壯烈犧牲。
可酈道元及其兄弟、子嗣恐怕至死也不清楚,正是他為之殉身的朝廷,為將他置於死地才勾結叛軍而謀殺了他。
酈道元之死,也明顯的體現了封建王朝的君心不可測。
“如《水經注》之中,酈道元絕不使用陳詞濫調來描寫、形容瀑布。”
“而是充分發揮其豐富的想象、運用讀書而積累的淵博學識。”
“根據瀑布的不同形態、用生動而新穎的文學語言加以描述。”
“更是從不同的角度、方麵創造出了與旁人不同的描寫語言。”
“在《水經注·清水注》之中,酈道元對水之清澈不再是大多數人所直接描寫水的清澈。”
“而是從魚的角度,寫出了俯視遊魚,類如乘空矣的不同語句。”
“既讓讀者直觀的感受到水的清澈,又與眾不同。”
“其中記錄的漁歌民謠、諺語方言,作為各地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經典群眾語言,也是文筆絢爛華麗,語言清新美麗。”
“在《水經注·湘水注》中,酈道元采集當地漁歌。”
“把宛轉千曲的江道寫得惟妙惟肖,宛如一幅美麗的風景圖畫。”
“與酈道元所寫的生動形象、新穎多變、與眾不同的語言相得益彰。”
“酈道元以他對自然山水的熱愛、淵博的學識、和他極為精彩的寫作語言。”
“生動形象地描寫出了祖國大好河山的壯麗,創作出了經典著作《水經注》。”
“將祖國的高山、河流、人文、風俗等以文字的形式呈現在人們麵前,激發著人們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在曆史、地理、文學、以及愛國情感上,閃爍著它本身的巨大價值。”
“然而,這位在地理、文學上有著巨大成就、對後世影響深遠的酈道元,最終結局卻是令人唏噓。”
“孝昌二年,酈道元被任命為安南將軍兼禦史中尉。”
“在元徽與元淵的皇權之爭中,元徽對元淵進行誣陷。”
“酈道元因知其真相而力陳事實、搜集證據,為元淵翻案。”
“因此得罪了元徽,後又因處死汝南王元悅的寵臣丘念而得罪了汝南王元悅。”
“他執政嚴明,不避豪強皇族,為官期間不斷觸犯豪強貴族的利益、損害其聲望。”
“為權貴所嫉恨,甚至想置其死地。”
“北魏孝昌三年,南齊皇族、北魏雍州刺史蕭寶夤在長安發動叛亂跡象明顯。”
“為了探明蕭寶夤反叛的虛實,孝明帝與眾大臣商議派遣一名大臣前往雍州。”
“因酈道元遭元徽、元悅等權貴嫉恨,他們竭力慫恿胡太後任命酈道元為關右大使,想要借蕭寶夤之手除掉酈道元。”
“為了成功除掉酈道元,汝南王先一步派人到達雍州散布酈道元是來處置蕭寶夤的謠言,果然奸計得逞。”
“蕭寶夤派人在中途襲擊酈道元,並將其困至銀盤驛亭的山崗上。”
“因缺少水源,酈道元一眾無力抵抗,最終被蕭寶夤所派部下殺害。”
“為官公正、執法嚴明的酈道元,最終死於非命,終年五十九歲。”
張九齡:酈道元在朝令權貴忌憚,在野著《水經注》成為遊記文學典範。
南北朝時期,酈道元生於北魏範陽郡的涿縣。
作為青州刺史酈範之子,酈道元自幼便衣食無憂,且養成了遊曆山川的愛好。
酈範去世,酈道元承襲了父親永寧侯的爵位,後又按規定降級為伯爵。
四年後,北魏孝文帝為了實行自己漢化改革的目的而遷都洛陽,在眾多漢臣當中也能算得上是學識淵博的酈道元被任命為尚書郎。
在禦史中尉李彪的舉薦下,以執法時嚴厲而清明著稱的酈道元被升為治書侍禦史。
四年後,隨著李彪被尚書仆射李衝彈劾,酈道元也受到牽連被免官。
酈道元被派往冀州擔任鎮東府長史,由於從嚴治理,當地百姓對他都十分敬畏,而盜賊們則紛紛逃離他的管轄範圍內。
政績出眾的酈道元被改封為魯陽太守,他到任後根據當地情況提出設立學校大興教化,而魯陽郡的賊寇們在聽說酈道元上任後便儘皆不敢為寇。
後來,酈道元轉任東荊州刺史,但他嚴苛的施政風格遭到了荊州百姓的排斥。
於是宣武帝下詔將酈道元召回京城,不久後酈道元被免官。
這次被罷官後,難得清閒的酈道元終於得以開始為相傳是兩晉時期著名方術士郭璞所著的《水經》進行注解。
賦閒在家近十年的酈道元被起用為河南尹,此時北方六鎮正爆發著聲勢浩大的起義。
酈道元也奉命率軍前去平叛,於平叛過程中展現出過人軍事才華的酈道元被封為安南將軍兼禦史中尉。
然而,對於酈道元這種性格剛直、手段嚴厲的人來說,更高的地位反而意味著更大的危險。
執法權限更高後酈道元開始頻繁乾涉權貴們違法亂紀之事,導致汝南王元悅、城陽王元徽等宗室大臣對他懷恨在心。
投奔北魏的齊明帝第六子齊王蕭寶夤暗中圖謀造反稱帝,想要置酈道元於死地的元徽趁機勸說胡太後派酈道元作為使者前去監視蕭寶夤。
很顯然,這是一場注定有去無回的出使。
經過一番跋涉,酈道元來到蕭寶夤駐紮的長安城外,但他還沒見到蕭寶夤便被其部將郭子恢率軍圍困在了陰盤驛亭。
縱使酈道元一生研究過大量水係,但仍然沒能在被圍困的山岡上掘出水源。
最終,因缺水而無力抵抗的酈道元一行人慘遭叛軍殺害。
作為官吏與將軍,酈道元可謂儘心竭力,其政績與戰績都可圈可點。
作為地理學家,他的著作《水經注》共記載了與河流相關的曆史人文典故,內容豐富有趣。
既具備極高的地理、曆史價值,也極富文學價值,被視為我國遊記文學的開篇之作。
甚至,對於酈道元《水經注》的研究還催生出了一門名叫酈學的學問。
酈道元儘管身死在叛軍的屠刀之下,但他所著的《水經注》卻因為凝結了他的智慧與心血而成為不朽的經典,時至今日仍然發揮著巨大且持久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