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邊塞詩人高適(1 / 2)

不可否認的是,高適是一位邊塞詩名家。

不過他的詩文在隨著自己入仕的進程,體現出不一樣的情感與思想。

早期出塞的詩更具藝術魅力,晚期的邊塞詩氣勢較弱。

而其詩文創作一生也是其一生經曆的寫照,尤其早期交遊酬唱詩更是其作為一位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詩人,是我國古代比較鮮明的例子。

“高適出生在渤海蓨縣,高適的家世顯赫。”

“他的爺爺高侃是唐朝名將,曾生擒突厥可汗,屢破高句麗。”

“父親高崇文曾任韶州長史,但在高適出生時,家境已經逐漸衰敗下來。”

“此時,高適還隻是一個市井中的無名小卒。”

“他想依靠祖父舊情,尋找一個在京城立足的機會。”

“於是在唐朝玄宗開元十一年,高適於二十歲時前往長安,求仕無果,因此高適遊曆到了梁宋等地。”

“並定居宋州宋城縣,以耕釣為生,甚至一度到了乞討的地步窮到靠乞討過日。”

“直到開元十九年,一直居宋州。”

“開元十九年,高適第一次赴塞,北上幽州,投奔朔方節度大使信安王李禕,隨他出盧龍塞征討契丹。”

“此役,李禕等大破奚、契丹,可突乾率麾下逃走,餘黨潛藏在山穀。”

“在隨軍出征期間,高適創作了《營州歌》等詩篇,這是他邊塞詩創作的開始。”

“戰爭結束後,他自覺未被重用,便回到宋州。”

“開元二十三年,高適應征赴長安參加王霸科考試,落第,又回到宋州。”

“在此次赴長安應試期間,他結識了王昌齡、王之渙等人。”

“從開元二十四年,高適一直居住在宋州,其間曾遊魏郡、楚地等。”

“天寶三年開始,高適外出遊曆,曾與李白、杜甫遊於單父,登琴台,懷古賦詩。”

“他東遊楚地漣水縣,泛舟濟南大明湖,出獵渤海,之後在淇上閒居。”

“在遊曆途中,他創作了《古大梁行》《秋胡行》《淇上彆業》等詩作。”

“天寶六年高適回到睢陽,他又創作了《彆董大》兩首。”

“天寶八年,時任睢陽太守張九皋了解了高適的事跡後,舉高適有道科,赴長安應試中第。”

“當時適逢李林甫掌權,李林甫隻是以普通舉子的規格對待高適。”

“因此高適隻被被任命為封丘縣尉,同年秋赴任。”

蘇軾:沉寂已久的梁宋大地上,出現了三個偉大的身影,李白、杜甫、高適。

最年長的李白44歲,高適比他要小3歲,而最年幼的杜甫隻有33歲。

李白當時心情鬱悶極了,他剛被唐明皇賜金放還不久。

倒是杜甫這個老實人,的的確確有滿腹心酸無從說起,才華橫溢的他在科舉中落第。

落第並非杜甫的才識不行,而是宰相李林甫從中使壞,那年赴考的舉子全部铩羽而歸。

高適就更不必提了,這個倒楣鬼從出生到現在,就沒有交過好運。

他的祖父高侃曾為安東都護,年邁時才生下了其父高崇文,高適出生之後沒多久父親就去世了。

可以說,高適一點都沒沾上祖宗的光,屬於典型的寒門子弟。

他在少年時期十分貧困,靠著親朋好友接濟才勉強維持生活。

32歲的時候,高適來到長安參加科舉考試,躊躇滿誌的他不幸落榜。

此後,這個文武雙全的名將後人四處漂泊,直到遇到李白和杜甫兩人。

三個失意的倒黴蛋一見麵,推杯換盞牢騷怪話一番,頓時有了相見恨晚之感。

隻有境遇相似的人,才能生出惺惺相惜。

盛唐成長起來的人總是如此,大家覺得自己就是鯤鵬,遲早能乾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

可惜世事多舛,躊躇滿誌者多如牛毛,功成名就者寥若星辰。

三個人每天的生活極為放蕩,到宋城一帶遊曆諸多名勝古跡後,剩下的事情就是喝酒聊天。

天氣好的時候,三人還會去郊外騎馬打獵,這種飛鷹走狗的生活著實令人羨慕。

本來這樣過日子也挺滋潤的,但李白偏偏不滿足,他還想帶著兩人修道成仙。

在詩仙的帶領下,高適和杜甫跑到深山老林裡麵找仙人,仙人的蹤跡哪有這麼好找?

於是,李白就指揮兩位小弟采集仙草,他則按照道教丹經指導煉丹,煉好之後分給大家服用。

雖然希望得道成仙,但這三位難兄難弟仍舊葷酒不忌,每天過得渾渾噩噩。

杜甫是官宦人家出身,他可受不了這樣的生活,在秋天的時候就不乾了。

臨走之前,他可能覺得這樣不夠義氣,便給李白寫了一首詩。

三個人作息極為不規律,又服用了大量亂七八糟的丹藥,看起來容顏極為憔悴。

杜甫走了,沒過多久高適也退出了,隻剩下李白繼續求仙問道。

他對這兩位小弟似乎看不上,連句挽留的話都沒有,高適和杜甫卻在此後念念不忘。

尤其是杜甫,寫了十幾首詩給李白,也懷念這段三個人一起生活的日子。

但生活還是要繼續,杜甫離開後繼續漂泊不定,一生鬱鬱不得誌而病死舟中。

反倒是高適,逆襲成為三人當中混得最好的一位。

甚至可以說,他是唐代詩人中逆襲翻身混得最好的一位。

41歲的寒門子弟高適人到中年,半生潦倒的他到處遊浪,縱使詩名傳世卻無人賞識。

但在這寂寞的旅途中,高適始終都沒有放棄熱切的理想,他一生都在為事業做著準備。

“天寶九年秋,高適北使青夷軍送兵,這是他第二次遊曆邊塞地區,於第二年春天返回長安。”

“在高適任職封丘縣尉期間,因官職卑微,使他手腳局促,感到難以有所作為。”

“實現自己的濟世之誌,於是在公元752年辭官,客遊長安。”

“天寶十二年,經節度判官田良丘推薦,高適入河西、隴右節度使哥舒翰幕府。”

“哥舒翰一見到他,大為賞識,推薦他擔任左驍衛兵曹,充任節度使府掌書記。”

“在河西期間,哥舒翰發動開邊戰爭,取得一係列勝利。”

“為歌頌勝利,高適作有一係列詩作。”

“期間他隨哥舒翰入朝,哥舒翰在唐玄宗麵前盛讚高適。”

“天寶十四年,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發動戰爭,史稱安史之亂。”

“東京陷,哥舒翰為兵馬副元帥,守潼關。”

“高適拜左拾遺,轉監察禦史,輔佐哥舒翰守潼關。”

“天寶十五年,哥舒翰戰敗,安祿山叛軍攻陷潼關。”

“高適出逃,向唐玄宗獻策,建議竭庫藏召募勇士以禦賊,唐玄宗沒有采納他的意見。”

“唐玄宗西逃後,高適去河池郡拜見了出逃的唐玄宗。”

“並向唐玄宗陳事說明潼關失守是因為監軍不體恤軍情、自相用事。”

“還說唐玄宗西幸蜀中未足為恥,他隨即被任命為侍禦史。”

“八月到成都後,升任諫議大夫。”

“同年十二月,永王李璘在江東發動叛亂,因以前唐玄宗下詔讓藩王分彆鎮守天下時。”

“高適規勸過其行為不合理,唐肅宗便在永王李璘叛變後召見高適與他共同商議平亂之法。”

“高適為其分析了江東形勢後肯定永王必敗,於是唐肅宗便任命高適為禦史大夫。”

“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度使,出兵討伐永王李璘。”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