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惠王以君子之心奪小人之腹,不應該仇怨樂毅,如果能放下心中仇怨。
君臣一心,齊國必能徹底滅亡,燕國勢必改寫曆史。
然後,曆史不能重演,一代名將樂毅,滿腔抱負,最終淹沒在燕惠王的仇怨與猜忌下。
“樂毅,魏國名將樂羊後代。”
“樂羊葬於中山國靈壽,後中山為趙所滅。”
“樂毅有賢才,好兵法,甚為趙人器重。”
“趙武靈王時期的沙丘之亂以後,樂毅離趙而至燕,被任命為亞卿。”
“建議燕昭王聯絡趙、楚、魏等國共同對付強齊,遂被派往諸國行合縱之事。”
“前284年,樂毅統率趙、秦、韓、魏、燕五國之兵伐齊,大敗齊軍於濟西。”
“此後,樂毅與韓、秦兩國之兵回國,魏入略宋地,趙得河北地。”
“樂毅獨率燕國軍隊追逐敗逃的齊軍,直至齊都臨淄。”
“攻占臨淄之後,儘取齊國寶物、財物、祭器運往燕國。”
“燕昭王大喜,親至濟上勞軍,樂毅被封為昌國君。”
“樂毅留居齊地5年,接連攻下齊國70餘城,皆改為燕國郡縣,獨莒、即墨兩城未下。”
“燕惠王立,田單施反間計,使燕以騎劫代樂毅。”
“樂毅畏誅,以為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遂亡入趙,被封於觀津,號曰望諸君。”
“燕在齊之軍隊敗北之後,燕惠王複召樂毅,表示不忘其功,燕惠王封其子樂間為昌國君。
“樂毅遂溝通燕趙兩國聯係,被燕、趙任命為客卿,再無作為。”
“樂毅乃戰國時期魏國大將樂羊的後裔,樂陽領兵出戰中山國,因軍功受封靈壽。”
“周赧王八年,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趙國國力強盛,吞並靈壽,樂毅因此成為趙國人士。”
“樂毅自小少年聰穎,喜好兵法,趙武靈王時受推舉為官。”
“周慎靚王三年,燕王噲因禪讓王位於相國子之而引起國內大亂,鄰邦齊國趁機伐燕。”
“樂毅向趙武靈王進言主謀聯合楚、魏伐齊存燕,趙武靈王因此派遣樂池護送燕國公子職為國君,燕昭王得以即位。”
“周赧王二十四年,趙武靈王禪位於太子趙何,四年後的周赧王二十八年趙國爆發內亂,趙武靈王死於沙丘之亂。”
“此時燕昭王因為與齊國的國仇即位後決意一雪前恥,銳意改革,聽取相國郭隗的建議,招攬賢才。”
“樂毅於是奔燕國而來,被燕昭王任為亞卿,主抓燕國軍事。”
“周赧王三十一年,燕國經過28年的勵精圖治,燕昭王認為討伐齊國的時機已到,於是開始籌畫伐齊之戰。”
“樂毅清楚的知道燕國與齊國的實力差距,隨即向燕昭王進言,他認為齊國作為霸主的餘威尚在,要想討伐齊國應聯合其他各國。”
“於是燕昭王任命樂毅為使臣,命令他出使趙國,樂毅向燕昭王回報稱,諸國皆認為齊湣王驕縱爭相聯合燕國討伐齊國。”
“於是燕昭王封樂毅為大將軍,趙惠文王亦將趙國相國印章交給樂毅。”
“樂毅作為燕趙兩國共相,帶領燕國聯合趙國、秦國、魏國、韓國兵將共同討伐齊國。”
“周赧王三十二年,樂毅先是以趙相職司指揮聯軍從趙國東麵攻取齊國靈丘,隨後從此處南下與齊軍在濟水之西正麵相遇。”
劉徹:樂毅本是中山國之人,後來趙武靈王滅了中山國,樂毅就此成為趙國之人。
年少之時,樂毅聰明好學,尤其是兵法,後經人舉薦入趙國為官,深得趙武靈王的信任。
然而趙國沙丘之亂後,趙武靈王被圍困餓死。
樂毅並沒有受到繼任趙王的信任,心灰意冷之下去往了魏國。
值此之際,燕國燕昭王廣招天下賢士,聲名遠播,在魏國鬱鬱不得誌的樂毅聽聞,心生去意。
後來樂毅作為魏國使臣出使燕國,燕昭王聽聞樂毅才能,以賓客之禮相待,更加堅定了樂毅入燕之心。
終於,在燕昭王幾番盛情邀請之下,樂毅終於獻禮接受了燕昭王邀請。
入燕後的樂毅深得燕昭王信任,命其與後來入燕的劇辛、鄒衍等人一起輔政燕國,變法富國。
當時的燕國有個世仇,那就是東方霸主齊國,燕昭王對樂毅、劇辛、鄒衍等人委以重任,就是為了強國複興,希望有朝一日複仇齊國。
就這樣,在樂毅等人的努力下,燕國國力大增,日漸強大。
加上北方東胡、高夷等遊牧部落被燕國名將秦開驅逐到遼河以西,燕國無論是領土、國力都達到了頂峰。
都說萬事俱備隻欠東風,樂毅就等燕昭王一聲令下,破齊複仇。
公元前287年,驕橫自大的齊湣王在蘇秦的離間下,派兵滅亡了宋國,打破了諸侯國之平衡局麵。
燕王見時機到來,在蘇秦的合縱連橫之計下與其他諸侯國組成聯軍,並且由樂毅擔任聯軍主帥。
兩軍在濟水之西相遇,樂毅親臨前敵,率聯軍猛攻,倉促迎敵的齊軍大敗,齊湣王率領殘軍退守都城臨淄。
然而此時燕昭王被前方勝利衝昏了頭腦,不顧名將劇辛逼迫齊國割地求和的建議,堅持讓樂毅帶領燕軍繼續攻打齊國。
樂毅果然不負所托,率領燕軍一路攻到齊國都城臨淄,齊王逃往莒邑。
在一番猛攻之下,樂毅成功拿下臨淄,並將齊國珍寶財物等掠劫一空,悉數運回燕國。
燕昭王大喜,下令樂毅繼續攻打齊國剩餘都城,直至滅亡齊國。
樂毅率領燕軍作戰五年有餘,橫掃了整個齊國,東方霸主齊國最終就僅剩莒和墨兩座城池。
前所未有的強盛,讓燕國舉國沸騰,燕昭王也因此一躍成為戰國七大雄主之一。
可是好景不長,樂毅對莒和墨兩座城池圍而不攻,試圖通過收服人心的政策,從根本上瓦解齊國,這讓齊國有了喘息反擊的機會。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終究還是未能看到樂毅徹底滅亡齊國的那一刻,因病而亡,燕太子樂資繼位,是為燕惠王。
齊國名將田單趁機離間燕惠王於樂毅,造謠稱樂毅之所以不滅齊國莒和墨兩城,皆是因為樂毅想以此留在齊國,借機稱王!
本就於樂毅有仇怨的燕惠王信以為真,派遣將軍騎劫代替了樂毅,並下令召其回燕。
樂毅深知燕惠王不懷好意,擔心回到燕國後被殺,於是趁著夜色去往了趙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