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懸賞(2 / 2)

神都錦繡 鐘山布衣 5736 字 9個月前

“少卿且慢!”謝岩突然插話道:“據我所知,‘司農寺’好像有類似的獎勵辦法。”

“正是,按律,獻新式農具和改進農具者,有賞;獻新良種或改進良種者,亦有賞。”劉仁景回答道。

“請問,賞賜多少呢?”謝岩再問。

“前者十五貫,後者無明文規定,因為從來沒有人上報過。”劉仁景如實說道。

“少卿以為,十五貫多嗎?”

劉仁景默然了,很明顯,他也知道,十五貫是太少了。

“十五貫怎麼夠?‘司農寺’怎能如此小氣?”高長史皺起眉頭說道。

劉仁景道:“高祖製訂,太宗延用,中間不曾更改過,所以……”

“所以我認為,不妨以‘司農寺’的名義懸賞,但是賞額提高,錢由我‘衛崗鄉’出,不知少卿以為可否?”謝岩提出了一個方法。

“可有條件?”劉仁景抬首問道。

謝岩道:“有,必須由我鄉驗證通過。”

劉仁景道:“你們出錢,理應由你們驗證,此要求不過分,老夫可以答應。”

“那好,以後凡是有改進農具,或者製作出新式農具者,隻要驗證無誤,賞金千貫;能夠改進糧種者,根據增產大小,賞金從千貫至五千貫;發現新高產糧種者,賞金萬貫!”謝岩一口氣說完之後,食堂裡頓時響起一片驚歎之聲。

作為商人的黃守義和洛克然,馬上心裡開始盤算了,如果組建商隊南下,需要多少人、多少錢?萬一成功了,又能獲利多少?加上一路交易物品,大致又能獲得多少利益?商人,隻要有足夠的利潤,地獄都敢走一遭!

“謝縣男,這——似乎太多了吧。”劉仁景微微皺起眉頭道:“如此豈非讓世人,凡事以金錢為準,錢多了去做,少了不去,那可是有違聖賢教化萬民‘立德為先’的本意啊。”

謝岩當然知道“一切朝錢看”是曆史證明過的錯誤,但是唐人,尤其是官員和士人,處處標榜道德為先,恥於與金錢利益為伍,可以說,那是儒家思想的缺陷,它忽視了人性之中對利益的天然追求,影響了社會進程,畢竟具有偉大思想,以“天下為己任”的人,那是極其少數的。

因為有心理準備,所以謝岩立刻說道:“少卿覺得多嗎?可我怎麼覺得,還少了呢?”

說完,不等劉仁景開口,謝岩立刻大聲道:“張猛,你告訴劉少卿,新的改進過的‘鐵錠’,你花了多少時間?用了多少材料?”

張猛聽出來謝岩問話的意思,有意多說地道:“時間不長,總共也就幾十天,材料用的那可就多了,光是原先的‘鐵錠’至少用了一千多個,還得算上石炭、木炭以及各種添加的材料,那太多了我記不住。”

謝岩點了點頭,表示理解,他接過張猛的話,說道:“單就所有的材料,價值就不低於一千貫,那還不包括,張猛和作坊裡工匠的工錢,不包括建造‘煉鋼爐’、‘鼓風機’這些的費用,劉少卿,現在還認為懸賞千貫多嗎?”

“諸位”謝岩搶在劉仁景說話前,對眾人道:“如果一個農人,需要改進一個糧種,先不說需要花多少錢,單就從選種到育種,再種進地裡觀察結果,就這一個過程,最少需要一年時間,如果遇上天氣不好,時間更長,而我們也都知道,不可能出現一次就成功的情況,肯定是很多次反複試驗後,才能有個好結果,那,還不知道需要多少年,請問,懸賞千貫,多嗎?”

“不多!”馮寶又一次開口說道:“如果糧食產量提高一成,放之天下,收益何止千萬貫,區區千貫懸賞,根本不值一提。”

“馮校尉所言極是,一千貫,聽起來多,似乎真是不多啊。”有官員道出自己想法。

很快,又有幾名官、吏都表達出類似看法。

“少卿如何看?”高長史麵向劉仁景問。

劉仁景捋了兩下胡須,“唉——”地一聲歎息道:“多也好,少也罷,左右都是‘衛崗鄉’出錢,朝中若有非議,最後也隻能交由陛下定奪。”

高長史微微頷首,顯然他也有些吃不準,隻是謝岩說的有理有據,無法反駁,而且從內心來說,他本人也不認為這有問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