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理當依律封賞。”褚遂良的回答可謂中規中矩。
“請問褚公,依律當賞幾何?”謝岩問。
褚遂良微微皺起了眉頭,大約他也意識到,十五貫的賞額太低了。
“吾替褚公回答吧,依律,當賞十五貫。諸位,是不是相比較此人的功績來說,太少了呢?”謝岩將問題拋給所有大臣們。
“的確是少了一些,那麼請問謝縣男,賞多少合適呢?”一名謝岩不認識的官員忽然開口問道。
他這一問,不僅把問題推給謝岩,也在無形中解了褚遂良之難題。
謝岩道:“此人名喚張猛,若上陣殺敵,有萬夫不當之勇,然其家世代冶鐵,技藝精湛,他先後兩次改進冶鐵工藝,尤其是第二次,通過改進工藝得到類似百煉鋼的鐵料,可使大唐從此再無缺少最優質鐵料之憂,如此功績,似乎無論給予什麼賞賜都不為過吧?然,吾聽聞此事後,提出學堂以千貫購買其獨家秘方,並聘請其出任學堂冶鐵作坊管事,他欣然接受,未曾提出其他要求,因為在他看來,售予‘皇家學堂’,等同於獻給陛下,為‘皇家學堂’做事,等同於為陛下效勞,可以說,他得到的,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陛下的恩賞!”
謝岩說這番話,那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他故意將學堂扯進來,目的隻有一個,那就是告訴朝臣們,學堂是“皇家”的,已經代替皇帝做出了封賞,朝堂之上爭來爭去的,並無多少實際意義。
因為學堂目前並未正式開始,所以在很多人眼裡,那是看不出學堂的意義和作用的,可以說,隻要不影響到“太極殿”裡群臣的利益,沒有什麼人會傻到為了不相乾的事去發聲說話的。
昨晚,謝岩明確告訴過皇帝,“懸賞”一事,自己之所以提出來,那就是考慮到用“皇家學堂”名義的便利性,以繞過朝堂上的紛爭,在為大唐爭取利益最大化的同時,不給皇帝添麻煩。
李治當時那可是頗為感動,能辦成事,又不給自己添麻煩的臣子,那可是少之又少,這才有大殿上,他全力配合謝岩的做法。
聽完謝岩的一番話,朝臣們忽然想通了一件事,如果在錢財由“衛崗鄉”出,地位由“皇家學堂”給,好處由朝廷拿的情況下,那豈不是對現有的朝堂格局全無半分影響,若如此,那還爭個什麼啊!
所謂的朝堂紛爭,爭來爭去不就是一個利益分配嗎?誰都不想讓出自己的那一部分。現在好了,謝岩提出的法子,等於是將農、工裡麵的傑出人員,安排到學堂那裡,若是連這也反對,那可真是不知所謂了。
先前問謝岩的那官員,腦子轉的最快,他第一時間向龍椅上的李治行禮道:“陛下,既然張猛其人已接受‘皇家學堂’賞賜,朝廷自無必要再議。此外,劉少卿提議‘懸賞’一事,臣以為,僅需稍加改動,亦可實施。”
“如何改動?許卿家不妨直說。”李治道。
“臣以為,‘司農寺’頒布政令,僅需注明,朝廷封賞由‘皇家衛崗學堂’上報即可,至於給多少錢,那就由‘衛崗鄉’自行籌備好了。”
此人之言的核心就是,不提賞金具體數額,而是將事情推給“衛崗鄉”,反正不管出多少錢,都是他們的事,更重要的是,政令由“司農寺”頒布,也就意味著,朝廷收獲名聲,實際上什麼付出也沒有。
不可否認,此人提議裡,特意隱去賞額,為的就是避免高額賞金給世人一種“以利誘之”的誤導。
但是對於謝岩來說,他要的是一個朝廷的名義,至於其他,那都不是事。
所以,當李治聽了其他一些大臣類似奏請後,問:“謝卿家有何建議?”的時候,謝岩立刻答道:“臣以為可行,望陛下允之。”
至此,朝堂之上,對於“懸賞”一事,基本達成共識,那就是“司農寺”以朝廷名義頒布政令於天下,具體的事,由“皇家衛崗學堂”處理。
謝岩此次來“長安”,最重要是有三件事,第一是給皇帝送禮,昨日已經完成,包括沙盤、香水在內的禮物通過王伏勝已經送出;第二是給“衛崗鄉”眾官吏請封官職,昨晚,李治已經口頭答應,按“中縣”官職授予。在“衛崗鄉”目前最多一個“下縣”的實際情況下,李治能夠拔高一級授官,那可是極其不容易了;第三就是“懸賞”的事。
如今,在朝會尚未結束,三件事都已完成的情況下,謝岩覺得,後麵的時間太難打發了,明明隻有不到一個時辰,他感覺好像站了一天,腰酸腿疼的,巴不得趕緊結束。
終於散朝了,謝岩混在大隊官員中,緩緩走出皇宮。
剛走到韓躍以及王三狗等候的地方,卻意外的發現雷火和裴士峰竟然也在。
謝岩上前和他們說了一會話後即告辭離開了,他今天有個地方必須得去,實在無法抽身陪同他們去喝酒聚會,隻能相約明日再聚。
“夔國公府”大門前,謝岩剛到,劉仁實就親自迎了出來,稍經寒暄,便引謝岩前往拜祭老國公劉鴻基。
謝岩在劉府一直待到傍晚時分才離開,他和劉仁實所談不外是今日朝會上的一些事情,並不值得多說。
接下來的數日,謝岩一刻也不曾停歇,先是與雷火他們聚會,而後依次拜訪了劉仁景、“羽林左衛”營地、以及王福來的私宅,提前將過年的禮物送了出去……
十二月十九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