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在長安(一)(1 / 2)

神都錦繡 鐘山布衣 5037 字 9個月前

甭管“臭味”或是“趣味”,馮寶忽然發現自己怎麼和許敬宗、李義府之流似乎非常“合拍”呢?

“難道說,我天生就有當奸臣的潛質?”馮寶隨即自我否定,猛地搖了搖頭,暗道:“管他娘的奸臣忠臣,還是警官說的對,咱隻要對得起百姓,對得起我華夏民族就成了,其他的不用多想。”

心裡打定主意後,馮寶便不再胡思亂想,和以往一樣,繼續開啟他最喜歡的平平常常生活模式。

“衛崗鄉”是忙碌的,每天都有無數的貨物通過官道、澗河來往於關中和“洛陽”,馮寶信步走在街麵上,東張張西望望,時不時與相熟的人打個招呼,或者停留在某家商鋪,和掌櫃的說上幾句閒話……

謝岩去“長安”已經有不少日子了,雖然一直沒有消息,但是馮寶並不擔心,他不認為皇帝會拒絕謝岩的請求,畢竟那都是正當合理的要求。

眼下馮寶最關心的是兩件事,一是兩日後的學堂考試以及隨後到來的放假;二是由馮寶主導並提供創意,五名學堂先生和三名說書者共同參與的大唐版《三國演義》編撰工作。

馮寶與許敬宗合作的茶樓,黃守義已經開始找人建了,地方就在娛樂區裡,要不是馮寶有份參與,洛克然壓根就沒有打算給黃守義一塊地蓋茶樓。

現在的“衛崗鄉”裡,最值錢的就是地,尤其是娛樂區、作坊區和倉儲區,想在這三個區域裡麵弄快地,已不是錢的問題,完全靠的是人脈了。

來自“長安”和“洛陽”兩地的官員以及豪門大戶,無數次差人來找過謝岩,結果都是由羅漢易和楊登兩人出麵,好吃好喝好招待,唯獨沒有答應“地”的事,原因也隻有一個,現在確實沒有,隻能等鄉裡日後有了新的想法,或許才會提供新地。不是良田的土地,頭一次讓大唐人感覺到了它的價值所在!

要說土地、房子值錢以後,最開心的人是誰?可能很多人都想不到,是大內總管宦官王伏勝。

謝岩進了“長安”以後,並沒有第一時間請求覲見皇帝,而是先去拜訪了劉仁實。

謝岩得劉定遠推薦,得以執掌“武平堡”軍,繼而一步一步走上朝堂的事,原本就不是秘密,故而其與劉家交好,當然也成了情理之中,正因為知者甚眾,劉仁實也就沒了顧忌,將位於“安邑坊”的一處宅院贈予謝岩,當成其日後在“長安”的落腳之處。

謝岩當然不會白拿,明確告訴劉仁實,自己此來“長安”,除了辦理政務外,還有一件要緊事,那就是改進“城西營地”內的那座“煉鋼爐”,待其完工後,所產之農具,以及提供給“軍器監”的鐵錠,都交給劉家進行販售。

劉仁實是軍中將領,自然知道“軍器監”早已經掌握新式冶鐵方法,但奇怪的是產量一直很低,每個月都需要從“衛崗鄉”訂購大批鐵錠,劉家接手此樁買賣,無疑是天大的好事,簡直就是包賺不賠的好買賣!

不管出於劉、謝兩家的關係,又或是感激謝岩的好意,劉仁實對謝岩此次欲辦之事極為上心,他仔細考慮過以後,告訴謝岩:“以‘衛崗鄉’今日之繁華,增配官員一事,朝中應當阻力不大,估計不難通過;可增加巡邏隊隊員一事,老夫以為,幾乎沒有可能。”

謝岩心裡也知道此事難度很大,可是“衛崗鄉”目前人太多,治安的壓力很大,如果不能通過增加人員,實施有效管理的話,出問題應該是個大概率的事,所以,無論如何,他也要試圖爭取一下。於是問道:“難道說,就沒有什麼可以變通的方法?”

劉仁實倒也沒有立刻回答,而是陷入沉思,很顯然,他是在記憶裡找尋什麼……

良久之後,劉仁實緩緩言道:“昔日,邊境危急時刻,通常軍政的界限沒有那麼分明,往往軍隊也要參與到地方事務中,‘衛崗鄉’情況特殊,使用軍隊以維持秩序,應該也能說得通。”

謝岩很難理解劉仁實的想法,不由得問道:“使用軍隊維持地方秩序,這合適嗎?”

劉仁實道:“嚴格來說並不合適,也不可取,但以‘衛崗鄉’的現狀而言,此為唯一可行之策。”

謝岩還是有些不明白,隻能問:“可否詳細一說?”

劉仁實繼續道:“以‘衛崗鄉’如今的財力,負擔一支兩千人的軍隊,應該不成問題,‘潼關’駐軍超過兩萬,然其深居內地,久疏戰陣,戰力已大不如前,此事軍中、朝中乃至陛下,幾乎人人皆知,如以保持、增加‘潼關’守軍戰力為名義,請求陛下調撥兩千進駐鄉裡參與地方事務,且每年輪換,相信陛下會考慮的。”

謝岩將劉仁實前後說的話連貫起來想了許久,終於從中領悟到了他沒有或者沒法明說的那個部分。

其實很簡單,那就是現在“衛崗鄉”有錢了,那既然有錢了,就得帶彆人分,如果說增加官員是給文官們提供了機會,那麼武官的利益又在哪兒呢?

唐朝可不是後來宋、明王朝,不存在文官獨大的情況,武官集團對於朝堂的影響力,那是非常巨大的,尤其像謝岩提出增加巡邏隊隊員這種事,武官集團不支持,可以說根本不可能通過。

劉仁實給出的解決方案其實就是,軍方每年派兩千人維護秩序,“衛崗鄉”負責供養。或者更新裝備,反正無論哪一樣,都意味著軍方隻有拿到實際好處,才會支持。

想清楚全部關節之後,這才有了約見王伏勝的事情。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