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支總數約在一千五百人的軍隊,居然看不見一個步兵,除了騎兵之外,其他所有人,都有馬車可坐,儘管是最普通的馬拉板車,但都加裝過減震裝置,舒適度要比過去強了太多。
軍隊每到一地,原則上是由當地官府供應物資和糧食,可根據“兵”部和“戶部”給出的數額,最多隻能達到“武平特混營”消耗量的四成,餘下六成就需要自行購買。
到了這個時候,所有人發現,隨軍商賈的價值體現出來了,每到一地,“洛陽”隨軍三十名掌櫃裡,總有認識當地商賈的人,然後以他們商賈之間特有的結算方式,不僅可以不付錢拿到物資,而且價格優惠,質地上乘。
有當地商賈問過掌櫃的:“幫大軍購買物資,沒什麼問題,可都是自己墊付錢財,那萬一大軍要是不認怎麼辦?”
掌櫃的卻道:“那得看是什麼軍隊,咱‘衛崗鄉’出來的,就彆擔心錢的事兒,再說了,咱們跟著大軍出動,那是去發財的,你那點兒小錢,沒人看得上。”
其實,不需要商人們的“宣傳”,沿途各地都已經見識到了“武平特混營”的雄厚財力。
與大唐其他任何一支軍隊都不同,“武平特混營”無論是需要地方百姓做任何事,不僅按照正常程序給百姓簽發完成徭役的回單,同時還按照當地物價水平,折算成工錢給予發放,百姓深受其惠,自然格外賣力,地方官員眼見其境內百姓得實惠,自然是樂見其成,對於軍中的需求,也儘量給予方便。
這一路行軍,最忙的人當屬黃一清。
出發當日,謝岩看到黃一清、常遠和張猛都在“工兵營”裡。
張猛在那是一點都不奇怪,那就是一個看見打仗會熱血上頭的家夥,可常遠和黃一清隨軍出發,那可就太意外了。
謝岩特意去問過,沒彆的原因,都是對戰爭好奇而已。
謝岩差點沒給他們倆氣暈過去,可這事又怨不得彆人,隻能怪自己沒說清楚。
人既然來了,那就不能浪費了,謝岩給黃一清出了一個題目,讓他算清楚,大軍每日的開支,以及沿途耗費。
黃一清當時非常不解,還說:“那些賬目不都是死賬嗎?仗打完了很容易就算出來了。”
謝岩卻說:“我讓你記錄並且計算的目的在於,我想弄清楚,最後仗打完後,咱們有多少盈利?”
黃一清當時就覺得自己頭腦不夠用了,自古以來,打仗就是消耗錢糧,沒聽說過還能夠盈利的。
可謝岩卻說:“咱‘武平堡’軍那是靠打仗發的家,此事你爹最清楚了。”
為了搞清楚打仗盈利的事,黃一清決定接下這個差事。由於軍中賬目眾多,他還另外找了四個學生一起來弄,用馮寶的話說就是:“共同完成一個課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