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章 回鄉(2 / 2)

神都錦繡 鐘山布衣 3276 字 12個月前

果然,奏疏遞交上去的次日,王伏勝奉旨來到“謝府”,除了同意他啟程回鄉,還賞賜了五十匹絹帛。理由倒是沒說,不過謝岩覺得,多半還是跟資助“濟幼堂”有關。

得到皇帝準許,謝岩一行自然也如期啟程……

在謝岩離開“長安”次日,皇帝和武昭儀經過精心準備了一番,雙雙來到長孫無忌的府第,想做做長孫無忌的工作,試圖在廢立皇後一事上得到支持。

皇帝駕臨舅舅的府第本是正常的事情,但武昭儀也陪隨同至,那就比較奇怪了。長孫無忌一見這架勢,心裡也就明白了幾分,不動聲色地將他們迎入府中盛宴以待。

皇帝一落座就破格提升長孫無忌的三個庶子為“朝散大夫”,並賜金銀寶器各一車,綾羅綢緞滿十車。如此殊恩,籠絡之意已是相當明顯,於是賓主儘歡,其樂融融。

酒酣耳熱之際,皇帝微微一歎:“唉!可惜皇後無子。”

此言一出,等於亮出了自己的真實意圖——希望舅舅能順從自己的意思,同意廢王皇後而立武氏。長孫無忌心裡明白卻故作糊塗,顧左右而言他。如此幾次三番,高宗和武昭儀都很失望,悻悻回宮。

數日後,武昭儀又請自己的母親楊氏到長孫無忌的宅第,反複請求他高抬貴手,但還是沒有任何收獲。

如此一來,皇帝對長孫無忌的意見就大了去了,哪有這樣拿人東西還不給人辦事的呢?何況送禮的又是皇帝!

原本“高陽公主謀反一案”的處理,已經讓李治看到帝王權柄的下移以及長孫無忌的咄咄逼人,那麼這一次就是直接地感受到長孫無忌對皇帝意願的漠視和對帝王權威的輕慢。

對舅舅已有疑忌之心的李治,心中的憤怒此刻已是如火如荼地燃燒起來。自他十六歲被立為太子開始,他就一直處在父皇嚴厲而挑剔的目光之下,好不容易熬出頭當上皇帝可以喘口氣了,卻又時時刻刻處在舅舅為首的顧命大臣監督下,一直小心翼翼得避免行差踏錯。

可如此尊重的結果,換來的卻是舅舅日益專權妄為,李治身為帝王,卻如身受重縛,動輒為人所製,既不能按自己的心意打理朝政,也不能讓自己心愛的女人成為皇後。人生至此,實屬無味。

從此,李治義無反顧地走上了打擊舅舅長孫無忌權力的道路!或許,這也算是一種人生的無奈吧。

“永徽五年”七月二十五日,謝岩一行剛剛回到“衛崗鄉”不久,李治在朝會上對五品以上官員說:“以往,朕經常看見你們在先帝身邊議論朝政,有的當麵陳情,有的退朝後上書奏事,連日不斷。那時候你們有那麼多事要上奏,難道現在無事可奏了嗎?你們為什麼都不上書言事呢?”

此言一出,大多官員都能聽明白其中的含義。但是,那些長期在長孫無忌的權威下戰戰兢兢的大臣們,五六年來一直也沒有看到皇帝有什麼作為,而且都看到過皇帝所自行任命的人都被長孫無忌搞得有職無權,甚至連皇帝提拔的宰相宇文節都被殺,還有誰敢越過長孫無忌而與皇帝直接議論國政呢?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