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學堂”裡的故事很多、很精彩,還有“衛崗鄉”,同樣是個好去處,什麼“馬場”、“茶樓聽書”、“大小市集”、“蔬菜大棚”等等,賀蘭敏之說的那些軍官們是心馳神往,紛紛表示日後一定前往。
三十裡不長,卻也不算短,差不多到了後,馮寶下令全軍休息,同時等待前出探查的王決消息。
一般而言,大軍駐地周邊三十裡都屬於警戒範圍,馮寶率軍滯留,很難保證不被敵軍發現,隻不過他不在乎而已。
給予馮寶強烈信心的,依然是那位大唐名將蘇定方。
在馮寶記憶當中,曆史上最喜歡和最擅長進行遠程突擊,孤軍深入作戰的將軍隻有兩位,一是大漢“冠軍侯”霍去病,另一位就是大唐蘇定方了。昨日大勝,馮寶相信,一定和匡勝他們有關,有了那樣一支可以充當箭頭的隊伍,蘇定方不善加利用才是怪事。
事實證明,馮寶又一次猜對了!
王決來報:“大總管率領數千騎兵已經出現,正在向突厥營地而去,相信此刻已快抵達。”
馮寶聞言立刻命裴士峰、趙長風帶領所有騎兵出擊,同時命令常遠帶領“施工隊”從平板馬車上卸下物資,並拆卸車輛,原地布置一圈“盾牆”,以防止突厥人可能的襲擊。
蘇定方的判斷很準,突厥首領需要時間收攏敗兵,組織隨軍牧民等撤離,所以完全不可能擺脫大軍追擊。
大唐鐵騎的突然出現,引起突厥人的極大慌亂,然而,為了部落的生存,他們不得不上馬提刀,再一次與唐軍英勇作戰!可是,他們的勇氣隨著側翼另外一支唐軍鐵騎的出現徹底消散了。
唐軍有多麼強大,不重要;唐軍有多少人,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突厥兩大部落的首領,在看到唐軍勢大,銳不可當之際,又一次主動撤離戰場,與他們的前輩“東突厥頡利可汗”一樣,拋棄了牧民、土地以及英勇的武士,僅僅帶走了他認為的財富。
失去統帥的軍隊是悲哀,而失去軍隊保護的百姓是悲慘的,大唐鐵騎兵鋒所指之下,無論男女老幼,隻要是突厥人,皆成刀下亡魂,幻化成一個個冰冷的數字。
蘇定方又一次領大軍追擊去了,清剿殘兵以及打掃戰場的事宜,留給了裴士峰軍,倒不是他想領這份差事,而是馮寶在知道了戰場情況後,嚴令其不得追擊,必須留下看守剩下的突厥牧民以及牛羊等牲畜,同時派人快馬加鞭通知後方的大隊步兵,儘快趕過來,否則以自己的區區兩千人,看守一萬多老百姓,那也是一件吃力的事情。
這一片大戰過後的雪域草原上,到處都是死屍,殘肢斷臂更是隨處可見。
馮寶經曆過幾次戰事,對於眼前的一幕,多少還能適應些,賀蘭敏之就不同了,他哪裡見過這麼殘酷的一麵,初時不過瞪大眼睛,張著合不攏的嘴,很快就控製不住自己,跑到一旁嘔吐去了,幸好此為冬季,沒有太濃鬱的血腥之氣,否則大多數人恐怕都很難控製住自己,畢竟作為旁觀者來說,太血腥、太慘絕人寰了,然而,這就是戰爭!
走在戰場上,穿梭在死人中間,馮寶絲毫沒有勝利者的喜悅,相反,他能夠從不遠處,那些活著的突厥人眼神裡,感受到“怒火”和“仇恨”。
馮寶不是征服者,更不認為自己是勝利者,他來到西域,純屬偶然,不過他清楚一點,因為種族、信仰和生活習慣的截然不同,突厥人,尤其是窮困的突厥牧民,融入大唐的可能性幾乎沒有,那麼如何安置這些人,可就成了大問題,至少在馮寶眼裡,屠殺平民的選項是不存在的。
一直以來,認真思考那都是謝岩的事,馮寶懶得動腦子,但眼下不行,身為“安撫使”,還必須得想出一個法子來才成,哪怕不是最好的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