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一早,匡勝一臉疲倦地回到營地,明確告訴裴士峰:“‘大食人’戒備森嚴,想要憑借十個人奪取並控製營門,根本做不到,而且那一帶地形有起伏,不利於騎兵行動。”
既然條件不允許,裴士峰隻好放棄原先設想,改為繼續等待。
又過了兩日,劉定遠領著兩百名背負糧草的“波斯”軍卒回到了營地當中,並且帶回了“波斯薩珊國王”卑路斯的話:“一切按馮縣男之意行事,至於作戰,由‘軍官使節團’會同塔爾裡共同決斷。”也就是說,從此刻起,大唐軍隊在“波斯”境內的所有活動,那都是合理的。
糧草得到補充之後,裴士峰立刻率軍上路,目標——“婆石川”西南方五十裡地的“波斯”大軍營地。
對於劉定遠是如何知道營地位置一事,裴士峰很是好奇,直到行軍途中休息時,經詢問才得知,“波斯人”在那片廣闊的作戰區域內,有不少預留補給點,而雙方上一次大戰之後各自都損失不小,均需要補給和休整,據此情況,卑路斯及其大臣們推算出來的,至於準不準的,那也得到地頭才知道。
一般而言,裴士峰他們需要每五天左右補給一次,自和馮寶分手以後,一路之上,要麼是購買,要麼是小國或者部落的敬獻,進入“波斯”,那自然得和“波斯軍”享有同等的待遇,所以,他們西行五天後,由劉定遠帶領,進入了一處“補給點。”
非常巧,在那裡他們遇上了一支五百人的“波斯騎兵隊”,且領隊軍官劉定遠竟還認識。
經過連蒙帶猜的交流,劉定遠最終確定了塔爾裡目前的營地,就是卑路斯他們推算出來的那個地方。隻不過由於語言交流不暢的緣故,無法知道更多的詳細情況,好在剩下的路也不多了,再有個三四天就可以抵達目的地了。
由於進入了“波斯軍”控製範圍內,裴士峰命令四周擔負警戒的斥堠,每人攜帶一塊白布,並讓劉定遠用他那十分蹩腳的波斯文字寫下“吾等唐人”一行字,以便遭遇“波斯軍”斥堠時拿出來,從而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和誤會。
彆說,這一招還真是管用。兩天後,一支“波斯”斥堠小隊發現了唐軍斥堠,正要準備迎戰之際,忽然發現了對方取出一塊寫有文字的白布,而內容更是令他們驚喜交加。
“波斯軍”中,無人不知大唐乃是友邦,那麼,大唐軍隊當然就是友軍,既是友軍,那一切也就不同了。
“什麼?唐人?唐軍!”塔爾裡猛地從案幾後站起來,大聲道:“沒有看花眼吧?確定那不是‘大食人’?”
“肯定不會錯。”斥堠急忙道:“那些人說的話和林大夫一模一樣,而且全身披掛鐵甲,那樣式從來沒見過,不可能會是‘大食人’。”
“唐軍怎會出現?”塔爾裡在心裡問著自己。
隻不過,對於沒有答案的問題,想太多那是毫無意義。
僅僅片刻後,塔爾裡快步向大帳外走去,同時對守衛親兵大聲道:“速速通報全軍,大唐的援軍,到了!”而他自己,則要親自把這個好消息,當麵告訴“大唐軍官使節團”的成員們。
“軍官使節團”在軍中共有十二人,其中六人隨軍在外,營地內還有六人,除去重傷的韓成及兩名傷勢較輕者外,餘下之人皆在林運帳內敘話,並商討當前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