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數年過去,委派的官員換了兩批,明年又到調換的時候,而這一次,謝岩不想再用如此“借調”的辦法了,而打算在鄉裡試驗一次類似“公務員”招聘的方式,以拿回低級官員的任命權。
一般來說,朝廷是很少直接過問“縣丞”以下低級地方官員的任命,通常都是由地方官員自行任命,報“吏部”備案即可。如“衛崗鄉”那般,有超過一半是“吏部”直接選派的,那是絕無僅有的。按說,此事合情合理,然卻一直卡在“吏部”,大有不聞不問之意。
為了此事,李義府兩次差人過問,結果都讓“吏部”給搪塞掉了,給出的理由也非常合理,那就是凡在“衛崗鄉”擔任過官職的人員,在其他地方上為官,都很是合用,若此事停止的話,將失去一個低級官員有效練習的機會。
可是,真正的內情杜正倫卻是知道的,“吏部”說的都是借口,根本原因其實是朝廷裡需要安排的官員太多,尤其是各種盤根錯節的關係舉薦上來的低級官員,除了“衛崗鄉”,很多地方都不願意接收。
而“衛崗鄉”之所以不在意,原因是他們那裡已經形成了一套頗為行之有效的辦事規則,縱然這些官員毫無經驗,也可以勉強勝任,加上鄉裡比較富裕,雞皮蒜毛的小事比較少,相對其他地方來說,為官要簡單一些,正因為如此,“吏部”是死活也不願意鬆口,哪怕知道並不合適,也頂著壓力在拖延。
然而,杜正倫與“吏部”的幾名主要官員交情都不錯,且“吏部”自身也有事情需要他出麵處理,所以他有很大的把握能夠說服“吏部”做出讓步。
正是基於上述情況,杜正倫覺得,自己應當請個人,去和謝岩接觸一下,順便把自己“交換”的意思給說一下。
杜正倫是宰相之一,又出身名門,人脈自然甚廣,最後被他請動的人,是謝岩的老熟人——“禦史大夫”崔義玄。
當謝岩聽說崔義玄差人送來拜帖時,他心中暗自吃了一驚,要知道,他曾聽馮寶說過,根據曆史記載,崔義玄擔任“禦史大夫”時間並不長,而後便外放出任“刺史”了,可如今依然在任,那就說明,曆史又一次出現了偏差。甭管到底是哪兒出了問題,見一麵總是必須的。
於是,次日“午時”過後,謝岩赴約“崔府”。
二人很相熟,自然用不著拐彎抹角的來說話,崔義玄直接表明態度——韓瑗貶官,朝中有資格接替的官員,不超過三個人,其中最有可能的即是兩位“同中書門下三品”的現任實職宰相,“禮部尚書”許敬宗和“黃門侍郎”杜正倫。而在他們當中,崔義玄認為杜正倫要好過許敬宗,這才是他同意與謝岩接觸的最根本原因。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