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不產戰馬,高破軍自然也就不會騎馬,考慮到快速趕到南門的要求,方九不得不讓其與自己合乘一騎。
四人三騎,策馬疾馳,馬蹄聲在寧靜的夜空中,傳出很遠……很遠……
“泉州城”南門,今夜值守的是一支五十人的小隊,由於日久升平,所以大夥兒全無警惕之心,除大部分人在城樓裡休息外,城門洞內,僅有六個人守衛,而且,尤為重要的是,他們六個人來自一個漁村。
那是一個很小的無名漁村,距離“寧安寨”很近,世代依靠打魚為生,日子窮困不堪,後跟隨寨子裡的人一起闖海,才漸漸有了起色,也正因為如此,漁村的命運,在不知不覺中和“寧安寨”捆綁到了一起,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寧安寨”到底如何發家致富,除了寨子裡麵的人,沒有人比這個漁村裡的人更清楚,說穿了就是一個字——搶!
在海麵搶商船、搶客船;在“流求”各島上搶人、搶糧、搶物資……
搶多了以後,需要有地方存放,更需要有人打理,可陸地上不行,大唐官軍那不是吃素的,於是,在海上找一座島作為“大本營”,也就成為必然。
經過多年積累,有人、有錢、有糧的“寧安寨”,自覺翅膀硬了,便想著脫離大唐,赴海外建國。
因此,當“大本營”那裡的建設初步完成後,“寧安寨”以及利益捆綁一起的附近兩個漁村的人,開始暗中轉移人口和物資,原本想得是偷偷摸摸中完成一切,最終消失在海上。
隻是人算不如天算,也不知道是何原因,去借糧的官員發現了“寧安寨”有不軌企圖,然消息還未傳出即被發現,迫使“寧安寨”不得不將其扣押,但是他們也知道,扣押官員,其行徑與謀反差不多,也就是說,與官府攤牌的時刻到了。
既然事情已無法隱瞞下去,“寧安寨”決定在離開大唐之前,乾一票大的,也好為自己建立的國度增強實力。
在一群頗有頭腦的人集體商議後,一個以“泉州府城”為目標的計劃誕生了。
因為“糧食”是官府的命門,所以“寧安寨”算準了哪怕提出非份要求,官府也不會第一時間派兵進剿,而趁著此時間空窗內,一來可以將寨子裡的人和物資搬空,二來能夠從“大本營”調來人手,等到官軍出動的時候,他們的計劃也就完成了一大半了。
事態發展,其實和“寧安寨”預計的一模一樣,官軍傾巢而出後,城裡兵力不足千人,且還包括捕快在內,然即便如此,“寧安寨”內的兵力加上調來的兩千之眾,可用總數也不過三千多人,想要攻下一座城池,依然絕無可能。
可他們之所以能夠想出這麼一個計劃,根本原因在於,兩個漁村裡,共有一十五人先後進入被招入軍中,進行常規的操練。由於在操練中故意拖後腿,所以被踢出常備軍,成為城門守軍。
大唐此時正值盛世,總地來說,軍紀嚴明,故而看守城門的守軍,壓根兒也沒有什麼油水,純粹是個苦差事,通常都是軍中廢物充當,是一個絲毫不惹人注意的群體。
在一係列刻意收買和拉攏之下,東門九人,南門五人,成功的把自己值守時間統一安排在下半夜,即從“子時”起,負責守衛。
因為他們都是土生土長的唐人,所以沒有人起疑心,而這些人,才是“泉州府城”最大的隱患。
“子時”剛到,南門守軍即開始換班,簡單的交接完成以後,原先守軍離開城門,上城牆,進城樓休息;而接班的六個人,則開始默默地計算時間,因為按照約定,“子時一刻”,即大隊進城之時。
之所以把時間往後延遲一刻,就是怕交接的時候會有耽誤,結果哪知道非常的順利,如此一來,他們不得不緊張的等下去。
有道是“怕什麼來什麼”!
剛過半刻功夫,一陣急促馬蹄聲響自遠方傳來,而且極短時間內,聲音逐漸變大。
安橫,是六個城門守軍的領頭人。
他非常清楚自己將要做的事情意味著什麼,隻不過他和兄弟們一樣,都不後悔,因為過了今夜,隻要拿下“泉州城”,整座城池的財富,將屬於未來的國度,而在那裡,金錢、美人都在等著他們,隻要念及至此,安橫都會有熱血上湧的感覺,所以他是絕對不會允許在最後的緊要關頭發生任何偏差。
“小海,隨吾出去看下,爾等四人,先把城門鎖打開,再將門栓拿下。”安橫的意思很簡單,那就是先把城門弄成虛掩狀態,不管接下來發生什麼,隻要撐過片刻,大隊人馬即可入城。
安橫領著一名同伴走出城門洞,並且前移約二十步,方才停下腳步,雙目死死地盯著前方。
眨眼間,並轡三騎出現在安橫近前。
縱使光線昏暗,他依然能夠發現,馬上之人皆披掛鐵甲,手執長槊,一看便知是軍中騎兵配置,隻是在“泉州府”,又何來如此裝備精良的騎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