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九章 太子李弘(一)(2 / 2)

神都錦繡 鐘山布衣 5418 字 9個月前

不管在軍中,亦或是各勳貴家裡,“甲兵”實際是“悍卒”的代名詞,“五百甲兵”在很多時候可以左右一場戰事,“行商賈事”,緣何需要?可若說其他……劉仁實不認為謝岩會有何“意圖不軌”舉動。可那又是為什麼呢?

劉仁實深吸一口氣,以平複心境,再理了理紛亂的思緒,最後苦笑道:“警官啊,汝究竟葫蘆裡賣的什麼藥?不說清楚,老夫可辦不成——”

謝岩道:“海上流寇眾多,海外蠻荒之地蘊含莫大危機,非強大武力不可。”

劉仁實想了想,覺得理由倒是很充分,隻是他還是追問道:“勳貴、官員,何必出海冒此風險?”

“因為獲利巨大!”謝岩跟著反問道:“兩千料大船,可裝運貨物數萬斤,難道還不足夠?”

“化外之地,有何好貨?”劉仁實再問。

“那可就太多了。”謝岩說著停了一下,不急不忙地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先潤潤嗓子,再說道:“倭國產銀、安南產好木材,至於蠻荒部落數百年之積累,想必更多。”

“警官之意,莫不是……”劉仁實看著謝岩,終究沒有把那個“搶”字給說出來。

謝岩淡淡笑道:“以大唐物資換取矣。”

“原來如此。”劉仁實仿佛聽懂了一般,也跟著微笑起來。

謝岩卻是心中暗自歎息,他估計劉仁實應該還是理解成了“搶”,畢竟這個字,有傷大唐顏麵,實在難以直說出口。

不過謝岩也知道,無論以哪一種方式征服異族,血腥和殺戮都是少不了的,物競天擇,弱肉強食,此乃自然規律,唯有在實際過程中,儘可能的減少罷了。

“仁實兄,朝堂勳貴中,宗室者除外;官員之中,出身世家者亦不可也。”

劉仁實聞言一怔,好像有些不大理解,可他畢竟久居官場,稍稍一動腦筋也就明白了謝岩意思。

在大唐,勳貴之中,完全依靠戰功起家者,其實數量並不太多,更多是皇室宗親以及世家豪門,官員裡同樣如此,而這些人對皇權本就具有一定威脅,其勢力隻能削弱不可增強。也就是說,謝岩在這件事上,維護皇權之心很是明顯。

與皇帝始終保持一條心,是老國公劉弘基生前給家族定下的“家規”,也是劉仁實一直奉行的處事之道,如今謝岩又特意說了一番,他自是應承下來,無論如何,“劉家”離開皇權庇護,什麼都不是了。

很多時候,事態發展總是超出預料。

劉仁實動作很快,在接下來的兩天時間內,聯係了六家勳貴,其中有三家表示不便參與,另外三家倒是有意加入。

原本這都是正常且可以預見的結果,然而,不知怎地,知道的人逐漸多了,而其中,有些自詡“正義化身”的大臣,非常警惕勳貴與官員勾連利益的作法,準備聯合起來,於朝堂之上,合力阻止此事。

不過,他們中,有大臣卻認為,在朝會上當眾提出,或許會起到反作用。一來,此事嚴格來說是一件私事,不涉及朝堂,所謂“勾連”,也屬臆測,皇帝陛下即便有心,也不大可能直接表態;二來,眾臣聯合,表麵看盛勢浩大,實則另有“逼宮”之嫌,此為龍之逆鱗,觸之者死,不可以試。

這不行那不行,難道視而不見?當然不可能。

身為飽讀聖賢書的臣子,本著替君父分憂,為黎民伸張正義的高尚想法,決定另辟蹊徑,曲線救國……

李治有個習慣,每隔一段時日,便會陪武皇後、太子李弘及潞王李賢共進午膳,既可享受天倫之樂,亦有捎帶檢查太子學業之意。

今日休沐,李治閒來無事,命王伏勝宣召兩位皇子入宮,至於皇後那裡,自有他人相請。

午時,“貞觀殿”內,大唐皇帝陛下一家四口齊聚,共享天倫……

期間,太子李弘應對得當,舉止合宜,顯得少年老成,令帝後夫婦深感欣慰,頻頻點首,以示嘉許。

當李治問及近日所學之時,李弘忽然言道:“先生授,言:兩晉罔顧百姓,致亡,此其一;勳貴坐擁兵甲,囤積錢糧,不思報國,其二也;宗室不和,皇權不彰,其三也!三者之中,勳貴有力而無心,尤為惡也。孩兒以為然也。”

李唐王朝起於前隋,本為勳貴,對於個中隱患,比誰都清楚。

自先帝太宗起,一直有意削弱豪門世家,所為即是打壓勳貴,鞏固皇權,但此事可做不可說。

今李治耳聽太子借所學指出其中弊端,且深惡痛絕,不禁心中甚慰,然口中卻道:“我朝勳貴有大功於國,無可比較。”

李治簡簡單單一言,不言明態度,其實已是讚許,他相信,以弘兒之智,定能領會。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