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宮中宦官第二號人物,王福來隨軍,在旁人眼裡,明顯是帶有“督軍”的色彩,然而誰又能知道,王大總管根本“搞不定”兩位“水師都督”,更悲催的是,在馮寶一係列的“指示”下,他成功地成為“皇權象征”,時不時地去“廣州刺史府衙”亮個相,為諸多事情鋪平道路。
“錢號廣州分號”成立了,可是沒本錢怎麼辦?馮寶請王福來出麵,一起找到“刺史”李仁,提出以“整個廣州地區”向朝廷繳納的錢糧,折成銅錢,充當“錢號資本金”,由馮寶、王福來與賀蘭敏之三人共同署名出具文書,派人送給謝岩,這筆錢財,最終將由“衛崗錢號”支付給朝廷。
隻不過馮寶他們都明白,朝廷修路,還欠著“錢號貸款”,所以,實際上最後這筆錢怎麼算,那還不知道呢。不過那是後話,他們也管不著。
解決了“錢號”的問題以後,“造船作坊”就更有錢了,在蘇漢雄的運作下,整個“鐵家村”村民幾乎全部進入作坊,而訂購的原材料,更是源源不斷的運進作坊內。光是解決人和原料那還不夠,更重要的是驗算謝岩提供的“寶船”資料,是否正確合理。
蘇漢雄不愧是出自“造船世家”,在拿到資料,經曆短暫“極度震驚”以後,立刻與兩名“學堂高級班”學子進行分工合作,一方麵進行各種驗算,一方麵先製作一個模型,以行驗證。曆時約二十日,在諸多工匠的共同努力下,“大唐寶船模型”製作完成。
有了實物,馮寶更加容易做出一番“指點”,不管怎麼說,他在千年後了解到的“船舶知識”,哪怕隻有一星半點,也是遠遠超過唐人理解範疇。當然了,他隻是動動嘴說出來,至於能不能實現?或者怎樣去實現?就不是他考慮的了。
但是,這些“指點”卻給造了一輩子船的蘇漢雄打開了一扇門,令他終於意識到,馮都督一直以來宣稱的“五千料大船”,實際是存在的,於是他覺得,餘生有了念想。
同期建造有兩艘“大船”,其中一艘是馮寶心中的“軍艦”,所以,加裝“武器係統”是必然的事。而張猛帶著“冶鐵作坊”的人來到“廣州”,就是為了此事。
“八牛弩”,是遠程攻擊利器,可是它的體積太大,需要動用的人手太多,每發射一次,需要的準備時間也太長了些。
張猛這兩年,最主要的事情便是對“八牛弩”和“投石機”等遠程攻擊武器進行改進,其中“八牛弩”是重中之重。
隨著“皇家學堂”在算學和格物兩個領域的不斷進步,絞盤、滑輪、最初級的軸承,再加上質地更好地助力彈簧,“八牛弩”體積縮小過半,發射一次的準備時間更是提高數倍,特彆是操作方麵,不僅更加簡單高效,且僅需四人,並還有提高的可能。在沒有火炮的年代,將遠程攻擊武器搬上船,恐怕是唯一的選擇了。
在後世,“船舶工業”是重工業,需要無數配套行業。馮寶的“造船作坊”,雖然相差太遠,卻也有那麼點雛形的意味,同樣需要很多作坊進行配套生產。
於是,在馮寶授意下,房元昭以購買、合作、占份子等多種形式,與“冶鐵”、“木器”、“漆料”等十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