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賣的不是酒,是麵子(2 / 2)

盛唐挽歌 攜劍遠行 8180 字 9個月前

李隆基深深長歎,李唐皇室中同室操戈的老毛病,似乎隔十多年就要爆發一次,從來都沒有真正的平靜過。

“為什麼太子他們,就不能學朕與寧王那般兄友弟恭呢?”

他恨恨的拍了拍高腳凳上扶手,怒其不爭的嗬斥道。當然,也就是對著空氣發怒,跟無能狂怒一線之隔。

一年前,李隆基跟太子李瑛之間的關係,就已經處於決裂狀態了。

當初,他潛邸時的寵妃趙麗妃、皇甫德儀與劉才人,分彆生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因為各種原因,李瑛被封太子。

但後麵年輕漂亮嘴巴又乖巧的武惠妃得寵,而三妃相繼失寵。

於是李瑛、李瑤與李琚三人常為母親不得寵而不樂,同仇敵愾之下抱團,私下裡閒聊多有怨言。

惠妃之女鹹宜公主的駙馬楊洄,一直都知道武惠妃野心,就是扶持自己的兒子李琩上位為太子。

於是便暗地裡派人每天觀察李瑛有何異動,並向惠武惠妃報告。

耐不住寂寞的武惠妃,向李隆基哭訴太子結黨營私,想要謀害她們母子。李隆基大怒,想要廢太子,但被張九齡以“太子國本,不可輕動”為由勸阻了。

雖然這件事最後以不了了之告終,但李隆基心裡想什麼,李瑛已經徹底看明白了,也不再抱有奢望。

如今看到李瑛拉攏王忠嗣,又看到王忠嗣在信中嚴厲嗬斥李瑛,嚴詞拒絕結黨,李隆基心中也是五味雜陳。

慶幸的是沒把王忠嗣養成白眼狼,失望的是李瑛行事越來越張狂,似乎離“玄武門plus”越來越近。李隆基在心痛之餘,想起當年自己的兄長,寧王李憲是如何推讓太子,如何兄友弟恭。

忍不住對李瑛更加失望與痛恨。

“朕欲廢太子,力士以為如何?”

李隆基漫不經心的詢問道,這時候高力士已經在給他擦腳了。

等腳盆被宮人搬走,高力士這才躬身行禮道:“此乃天子家事,奴豈能說三道四?”

“哼!你倒是謹慎。”

李隆基冷哼一聲,沒有追問下去。當然了,如果高力士真的說了,他也未必會高興。高力士能得李隆基深深信任,便是因為對方謹言慎行,不該出頭的事情,死也不出頭。

“傳張九齡、李林甫到紫宸殿。”

李隆基站起身,甩了甩袖子轉身便往殿外而去。隻剩下高力士手足無措的站在原地,又馬上小跑著跟了上去。

……

張九齡比李林甫和李隆基的年齡大了一圈,又是從小苦讀書考科舉當的宰相,飽經風霜身體不太好,深夜被叫醒前往大明宮,都是睡眼惺忪,強打精神。

李林甫已經提前從武惠妃那邊得到了一些小道消息,知道李隆基大概會問什麼樣的問題,因此胸有成竹,倒是比張九齡顯得淡然許多。

“二位相公都幫朕看看,朕那位逆子,究竟想乾什麼。”

李隆基一臉怒容的揚了揚手中的信件,不知道是在做戲,又或者真的怒不可遏,總感覺他似乎下一秒就會立刻對他的“好兒子”出手一般。

信件在張九齡與李林甫之間傳閱,兩人都沒有說話。

“聖人,太子乃是國本,不可輕動。”

張九齡將信還給高力士後,依然還是那句話。

其實今日李隆基發作的原因既稀奇又不稀奇。

稀奇的是李瑛居然病急亂投醫,給已經投閒置散的王忠嗣寫信結黨。

不稀奇的是,李隆基與李瑛這對父子已經勢成水火,情同仇寇,無法繼續共存了。

甚至不能排除一場驚天政變,正在醞釀之中。

張九齡還能說什麼呢,換個太子就能天下太平麼?

恐怕不見得。

“哥奴,你說,要怎麼處置太子為好?”

李隆基也不去看張九齡,而是轉過頭詢問麵色淡然的李林甫。

“以微臣之見,此乃聖人之家事,不是外人可以非議的,一切由聖人定奪就好。”

李林甫躬身一拜,耍了個滑頭。

“聖人,左相之言微臣不敢苟同。太子為國本,不僅僅是陛下的家事,更是天下事,事關天下人的安危,微臣鬥膽說一句:太子不可輕廢。”

張九齡的話是老生常談,不能說有問題。

隻是,李隆基心裡依然很不舒服,他覺得自己這個皇帝當得很憋屈,當得不夠爽快!

九五之尊,為什麼連廢個太子都有人說三道四的?

霍光難道沒有廢過太子麼?

他那時候就不算“動搖國本”了?

李隆基越想越氣,輕輕一抬手,示意張九齡和李林甫二人可以走了!

他從來沒有對宰相如此無禮過。

無論是開元前期的姚崇、宋璟;還是後麵存在感很低的裴光庭與韓休,他都是以禮相待,不曾有過怠慢。

張九齡與李林甫終於還是離開了,二人各懷心事。

且不說憂心忡忡的張九齡,就單說李林甫。他回到平康坊的自家宅院後,便要府裡的下人前去通知武惠妃的女婿楊洄來自己府邸議事。

等後者到李林甫的府邸書房與之會麵後,李林甫一臉鄭重的對楊洄說了四個字,要對方傳達給武惠妃。

這四個字便是:願保壽王!

方重勇不知道的是,開元末年長安城內的政治風暴,已經拉開了序幕,各路演員開始粉墨登場!,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