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兩廣豪傑(1 / 2)

擊破石城的幾千綠營兵後,馮雙禮趁勝直下高州,尚可喜、耿繼茂不願意將自己的主力投入偏遠的高雷瓊廉四府與孫可望決戰,高州的清軍兵力嚴重不足,其結果不用多想,馮雙禮和張勝輕而易舉就攻下了高州。

高廉既下,被隔絕雷州和瓊州的清軍自然不敢自尋死路,麵對兩廣義軍水師縱橫,孫可望兵威大盛的局勢,兩州的綠營兵輕車熟路的投了。

至此和當初李定國兵下廣東的局麵一樣,半個多月的時間,高雷瓊廉四府平定,李定國是1654年二月出兵攻打,三月初三便抵達高州會見了各路義軍的首領,而孫國主是1657年十一月出兵,十一月下旬便能動身前往高州視察自己先開拓的四府之地了。

當然了能夠風卷殘雲像平定廣西一樣迅速的拿下廣東的偏遠四府,除了清軍駐守的綠營兵戰力拉胯,士氣低下外,還得益於廣東各支義軍的配合,畢竟駕前軍人生地不熟的沒有廣東地頭蛇的配合,也不可能這麼快就能拿下四府之地,打開出海口,對此孫國主自然是要帶著大批賞賜前往高州,招呼各路義軍首領搞一搞慶功宴,收攏收攏人心的。

十二月初三日,孫國主帶著三千駕前軍護衛,大車小車的來到了高州城下。

“國主來了!”看著遠處的三千名精銳騎兵,剛剛在高州落腳的駕前軍興高采烈,連忙打開了城門歡迎自己的國主進城。

城外駐紮的數萬義軍看著孫可望精銳的駕前軍騎兵一個個好奇不已,這三千騎兵衣甲鮮明,旌旗招展,一眼就能看出了頗具戰力。

孫國主看了一眼破破爛爛的兩廣義軍也是頗有感慨,嶺南乃忠義之鄉最不缺的就是立誌抗清的各路英雄豪傑,前有嶺南三忠,後有永曆四將,無數兩廣豪傑為了民族大義流儘了英雄血。

陳邦彥、陳子壯、張家玉這三忠,虎賁將軍王興、淩海將軍陳奇策、驃騎將軍蕭國龍,靖氛將軍鄧耀這四將,他們的氣節令後人佩服,而在廣東沿海堅持到最後的義軍說出來可能會讓人不敢相信。

不是想象中兩廣義軍崩潰的1658年,也不是李來亨茅麓山自焚的1664年,甚至不是三藩之變平息的1681年,台灣鄭氏降清的1683年。

1683年明鄭政權滅亡,堅持到這個時候的廣東義軍仍舊不屈服,永曆四將軍的餘部依舊在堅持抗清,在大勢之下楊彥迪、陳上川帶領的最後三千明軍不願降清,決定遠離故土前往安南,而他們的部將方雲龍、朱權不願意離開故土,繼續堅守在欽州的龍門島,直到1690年龍門島淪陷,方雲龍、朱權兩位將軍殉國,廣東沿海的最後一支明軍才被消滅。

而遠走海外的楊彥迪、陳上川被安南當局安排在南部邊境,1686年楊彥迪身死,陳上川統領全部南渡明軍被阮氏封為勝才侯,嘉定都督,當時嘉定是安南新奪取的荒涼之地,陳上川帶著明朝的遺老遺少們在這裡修建房屋、道路、港口、學校,屯田貿易,手把手的建起了一座繁華的城市。

1720年九十四歲的陳上川善終,他領導當地百姓建設家園長達三十餘年,被百姓們奉之為神,立廟祭祀,代代不絕,1862年在陳上川的領導下,由當地百姓建成的嘉定城被法國人改名為西貢,後被稱為胡誌明市。

從1662年永曆帝被俘殺到1690年,在皇帝死後兩廣的義軍們還堅持了整整二十八年,如果從清軍入廣東開始算,兩廣義軍堅持抗清四十餘年!如此英雄氣概,孫可望又怎麼會不尊重這些義軍呢?

很快孫可望在親信的左擁右簇之下,騎著大西馬,頭戴紫金冠,身披琉璃甲,威風凜凜,花裡花哨,逼格拉滿的進入了高州府衙。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