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指揮開口問道,目光掃向眾人。
“有什麼問題,現場就可以提出來,我們需要抓緊精力,集中攻堅。”
“爭取將我們的六代原型機早日下線!”
“這迫不容緩!”
話音落下,一眾裝備負責人你看著我,我看著你,都沒有在第一時間回應,沉默了大概兩三分鐘後,終究楊天佑按耐不住,直接開口:
“總指揮,還是發動機材料的問題。”
“總設計師所設定的,能夠突破傳統大氣層進入到亞太空軌道,這對於發動機的要求極高,是我們目前所達不到的。”
“眾所周知,常規戰機的作戰高度大概在2萬米左右,但是亞空間軌道則是在3萬米到16萬米之間,這個高度上空氣已經非常稀薄,即使是加入了大量氧化劑,也無法推動發動機正常燃燒,我們的材料也無法支持,沒辦法,有效的在亞空間軌道正常飛行,就更彆提作戰了。”
楊天佑一五一十的說道。
如果將戰鬥機比喻作一個人,那麼毫無疑問,發動機將會是它的心臟,衡量一個戰鬥機的綜合性能,80%以上都出自於它的發動機。
說完,其他裝備負責人也是點點頭。
於德飛再一邊補充道:
“除此之外,在進入亞空間軌道後,我們的材料也無法支持戰機在不同的空間與高度下自行調整,經過實驗數據認證,在進行反複三次之後,現在就會失去柔性,變得剛性,很容易在突發情況下出現解體。”
“目前想要實現總設計師的六代機要求。”
“仍然麵臨很大困難。”
“主要的困難點還是在材料上。”
最後,於德飛總結道。
聞言,總指揮點點頭,麵露苦色,他作為總指揮,何嘗不知道這些呢。
最關鍵的基礎材料無法突破。
裝備上的升級就無從談起。
一切的設計都是空中樓閣。
“同誌們,困難是有的,但是我相信這隻是暫時的,我們終究會克服困難,看見光明。”
“我們必須加快推進6代機的原型機下線。”
“我會和科技部交涉,將這幾個問題困難點雙方進行集中攻堅,成立專項小組,將問題早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