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消息一經公布,迅速引起巨大的轟動,到了節目播出的時候,在線人數超過百萬。
就好像小時候吃飯時看新聞聯播一樣準時。
節目正式開始,主持人先是介紹邀請來的嘉賓身份。
“大家好,歡迎大家觀看本期特彆節目。”
“我們特意邀請了我們華國宇航局的周平周院士來為大家講解此次事件。”
“周院士是我們華國宇航界的泰鬥級人物,最早曾參與過我國第一顆彈道導彈的研究。”
“同時負責主導了我國的第一次載人航天任務,也是這一次可控火箭回收技術的衛星發射基地的主要負責人,大家掌聲歡迎。”
聽到這一長串的頭銜,不知多少人在電視機前翹首以盼。
一個身穿中山裝,身姿筆挺,精神抖擻的老人走到台前。
“大家好,我是周平,很榮幸參加這一檔節目和大家分享航空故事。”
周院士臉上帶著笑意緩緩說道。
此時,一個三口之家當中。
飯桌前忽然響起一個稚嫩的聲音。
“爸爸,這個爺爺是做什麼的啊?”
“他叫周平,是咱們國家的院士呢,而且他是造大火箭的!”
“火箭?是能在天上飛的火箭嗎?”
父親點了點頭笑著說道。
“是啊,而且周爺爺造的火箭不僅能飛上天,還能自動降落,然後飛好多次呢。”
“周爺爺這麼厲害?那想造出這種火箭一定很難吧?”
“何止是很難,簡直難如登天。”
“爸爸,我以後也要像周爺爺一樣,做這些困難的事情,這樣你就可以在電視上看到我了。”
“哈哈,不愧是我的好兒子,爸爸支持你!”
類似的畫麵發生在華國不少家庭當中。
有些是大人給小孩科普航天知識,引發孩子的好奇心。
有的則是初中生高中生,看到電視上的新聞之後受到鼓舞,立誌要努力學習,爭取考入華國的頂尖航天院校。
這樣一來他們未來就有機會進入未來科技集團,或者是華國航天局工作了。
白凡自己可能都沒有料到,這一次他做的事情到底在多少華國人的心裡埋下了一顆種子。
這顆種子將會在未來生根發芽,為華國輸送更多的科研人才。
電視節目還在繼續播出。
周院士剛剛對電視前的觀眾們進行了一番科普,讓大家了解火箭的可回收技術想要完成到底有多麼困難。
很快主持人就問到了這件事情可能給未來帶來的影響。
這次周院士先是思索的片刻,然後才極為認真地說道。
“這件事情的影響非常複雜。”
“先說對我們整個華國的影響吧,主要影響的是我們宇航局方麵。”
“原本我們的所有航天計劃都沒有考慮過可回收火箭,所以我們就需要製造更多的火箭,付出更多成本進行我們的太空探索計劃。”
“但是現在,我們的火箭可以重複利用了,我想最直觀的表現,就是我們華國的天宮空間站建設速度將大幅提升!”
“可能要不了多久,我們就可以擁有不亞於國際空間站的,隻屬於華國人的,成規模的空間站了!”
話音一落,現場響起熱烈的掌聲。
天宮空間站的名字每一個華國人都耳熟能詳。
不過建設周期也很長,空間站的建設可能已經貫穿了許多年輕人迄今為止的一生。
現在聽到空間站的建設速度可以得到提升,人們自然都非常高興。
周平接著說道。
“至於對世界的影響,我覺得主要影響的還是大洋彼岸吧。”
“雖然現在和冷戰時期不同,我們並沒有和任何國家進行太空競賽。”
“但此次我們可回收火箭的成功發射,想必還是會刺激到m國對航天計劃的投入。”
“預計m國將會加大對nAsA的資金支持,從而保持他們在太空領域的領先地位。”
“不過請大家放心,華國航天局從來都不甘落後,日後我們也必將加大研究力度。”
“早日讓我們華國的種子在外麵的世界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