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崇禎十三年六七兩個月,劉莊都處於忙碌中。
兩個月的時間裡,村民清理了莊子,建了倉庫、廁所、牛棚、豬欄、雞舍,莊子外疏浚了水渠,建了水車,還挖了灌井,修複了磨坊。
村民齊心協力,趕著農時,將劉莊五千畝地,種上了高粱也就是粟,總算及時完成播種。
粟這種作物,被馴化了近萬年,產量上比不上小麥,口感也比不上小麥和稻穀,不過他有兩個優點,一是成長周期短,二是耐旱耐貧瘠。
雖說高歡讓村民修複了水利,但是潁水河水位持續下降,村民需要從河中間挖一條水渠,將水引到岸邊,再讓水車打上來,灌溉依舊十分不便。
因此眼下村民也顧不上粟子好不好吃,隻要種下能長出糧食,彆顆粒無收就阿彌陀佛了。
高歡也認為,在湯師爺集齊番薯、玉米、土豆,這三件足以改變北方農業現狀的神器之前,劉莊多種耐旱的高粱最為合適的選擇。
兩個月的忙碌下來,劉莊的成果斐然,不過消耗也快。
若是平常,煮點濃粥,就能對付一天,一旦加強訓練,乾起農活,一天消耗的糧食,能頂平常兩三天。
在宋獻策又去一趟許州,采購物資回來之後,劉莊的人口已經接近兩千人,莊子裡五千畝地,全部都分了出去,而於此同時,還有流民因為看見告示,聽了散播的讖言,陸續趕來劉莊。
此時莊子外,已經聚集上千流民,高歡隻能在外麵,搭起棚戶,讓流民居住。
因為村裡人口飽和,農時又過,莊子裡的男丁都沒什麼事乾,被要求訓練,高歡便給那些流民老弱婦孺,每天兩頓粥,而流民中的青壯,則給兩頓乾的,與赤備、莊丁一起訓練。
這時,高歡與宋獻策等人,巡視著兩個月來的成果,檢查倉庫、糧倉、草料場、武庫幾處地方,又看了看豬欄和雞鴨的情況。
這個時候的豬,主要是黑豬,肉肥而美,不過周期比較長,一般都要養個兩三年,而雞鴨因為吃了蝗蟲,則長勢迅速,孵出了不少小雞,每天都收不少雞蛋。
“大少爺,這些雞吃了蝗蟲,不僅長得快,還能下蛋!”王敬德的媳婦,在高老莊就是喂牲畜的,現在與楊家嫂子一起,幫著高歡管著一幫婦女,專門喂養牲畜和家禽。
現在村裡的赤備,基本都不種地,拿了永業田後,直接租給流民,到時候流民得七成,他們得兩成,高歡得一成。
這與流民自己種口分田一樣,流民也願意耕種,而赤備拿著軍餉,收著租子,家裡女人都在幫忙養家畜家禽,每月也有錢拿,日子比以前舒服得多。
劉莊隻有五千多畝地,按著高歡的分法,村裡有二百五十名壯丁,田就分完了,可因為赤備要訓練,沒時間種地,把地拿出來收租子,所以莊子裡邊能多容納一百壯丁。
高歡看著茁長成長的雞兒,其中還有不少騷雞公毫不避諱地騎著母雞,完事還楊著猩紅的關子,舒坦又得意的打鳴。
“咳咳~”高歡輕咳嗽幾聲,指著那些公雞道:“這兩個月,蝗蟲消耗得厲害,這些公雞不能下蛋,也不會再長了,留幾隻做種,其它儘早殺了醃製起來,或者給赤備改善夥食!以後孵出的小雞,公雞要儘早閹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