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給大佬講故事(1 / 2)

大國文娛 香港大亨 7287 字 8個月前

這個跟林棋一起抵達京城的是虞有澄,在專業方麵,由虞博士跟那些權威去溝通。

但跟政治大佬講故事,則是由林棋來負責。

畢竟,從國家獲得授權,優先對國內半導體產業進行整合,這件事,絕非是一件小事,這需要整個國家把產業升級的主導權交到新創業電子手中。當然了,軍用的技術還是國家掌握,全世界的軍工係統,都不是太鳥專利,隻要軍工係統掌握技術,能夠生產,就可以生產,基本上,不需要彆人同意。

而如果不能整合舉國的力量,那麼,本來就跟歐美日本在技術上存在差距的新創業電子,靠著一己之力去抗衡全世界的產業巨頭,肯定是不行的!

即使林棋的方向性正確,但是沒有整個產業鏈配合他升級,那麼,也是完全不可能跟發達國家公司長期競爭中保持不落後。因為,這已經不是涉及創意和產品設計的問題了,而是,工業升級能力的競賽!

關於半導體產業的重要性,在科學和軍事方麵來看,不需要林棋著重強調,最簡短的導彈、火箭、衛星、飛機、軍艦……甚至是陸軍的指揮,也越來越裡不來半導體。但問題不是這個,而是算經濟賬。如果是需要持續的投入,卻遠遠看不到經濟效益,或者經濟回報太低,那麼,恐怕國內是不會大力這這個方麵發力的。

畢竟,蘇聯和美國爭霸的過程,不斷燒錢來搞高科技競爭和軍備競賽,結果,卻是因為花錢太凶,賺錢能力不行,逐漸開始露出了疲軟敗象。正是因此,目前國內吸取了經驗教訓,開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以即時戰略遊戲的角度來看,中國這個玩家的立場並不是求速勝,而是持續的種田。原本一局要打半小時就結束的遊戲,跟中國玩家來打對手戲,結果,中國玩家一直在種田,種田三天三夜之後還在種田,國內外都瘋了,你為什麼不暴兵爽一下呢/暴兵要花錢,錢不候,繼續種田。當然了,隨著種田時間越來越長久,暴兵的經濟壓力也越來越輕。這樣賺的比花的多,自然不會出現蘇聯那樣的疲軟狀態。中國後來在90年代的教科書裡麵不斷強調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本質上,就是進一步確認蘇聯模式不可持續發展。

後世中國和美國的競爭,跟蘇美競爭的格局已經完全不一樣了。蘇美競爭時代是蘇聯以軍事優勢威脅北約,彆惹我,惹我萬真的要打了,而北約則是逐漸擴大經濟優勢。事實證明,經濟基礎是可持續競爭優勢,長期對峙的過程中,經濟基礎較差的對手,遲早會因為經濟問題而崩潰。

而中美爭霸格局之下,一開始是中國戰略忽悠局和帶路黨公知藥丸黨忽悠了美國,美國信了中國要崩潰不會崛起,所以,在有機會下收的時候,卻沒有下手。結果,等到後來中國規模超過了美國之後,這時候,美國卻畏首畏尾,不能親自下場了。曆史上,美國打壓競爭對手一般是其工業規模達到美國五分之一就警惕,要是達到二分之一就拚命的用手段削弱。曆史上,德國、蘇聯和日本,都是這樣被美國針對。

蘇聯沒有解體之前,美國大量的小動作都集中在蘇聯身上。不搞死蘇聯,美國做夢都睡不安穩。之後,則是日本經濟如日中天,gdp和工業領域爆發出了巨大的增強強力,而且還在跟美國說不,於是,日本就悲劇了!

中國崛起的過程,主要是美國長期忽略了中國,一開始是軍事和政治上對手是蘇聯。之後,在經濟上競爭的對手日本,沒把日本的上升勢頭打壓下去之前,美國也沒把中國當首要的目標。90年代開始,蘇聯解體,日本經濟出現問題,之後,美國本來是逐漸把目光放在中國身上的。但是……好在出現了拉登、薩達姆……這兩個人一個是宗教極端分子,一個是中東地區相對世俗化的獨裁者。

這兩個人,拉登是美國奶大的,用來在阿富汗拖垮蘇聯的工具,後來,蘇聯解體之後,脫離美國控製,反噬美國。

薩達姆嚴格來講,長期是美國的盟友,在美國一開始要打他,他打死也不信美國真的要打他。之所以要打他不是他的態度問題,也不是他獨裁問題,關鍵的問題是,薩達姆擁有統一中東,至少是,兼並更多石油產地的野心和實力。其本人雖然一直親美,但美國不希望中東出現一個薩達姆那樣的梟雄,影響了石油美元體係,所以,也不管以前跟薩達姆關係多好,總之說打就打。

幾次每次下場的戰爭,耗費的資金數以萬億美元。如果,這些錢用來投資經濟、科技,也許產出超過十萬億美元的效益,可以降低美國的負債率,可以增強美國的經濟規模和長期競爭力。但是,美國卻把國力白白的消耗在距離美國本土萬裡之遙的滅國戰爭中。

也正的關注的熱點太多,讓美國無暇分身關注中國。

現在的中國,肯定不會想到不太遙遠的未來,居然真的成功了,經濟規模接近美國,工業製造能力更超過美國。當然了,後市的中國經濟和工業規模起來了,但包括半導體等等產業需要補課的東西太多了。很多東西,如果一開始就比較重視,不拉開距離的話,未來追趕就不需要那麼吃力了。

林棋需要說服目前的國內,加大對於半導體行業的投入,經濟效益不亞於投資現階段國內發展最快的鋼鐵、服裝紡織等等產業。

這些產業國內外都是擁有巨大的需求,雖然,技術上不先進,但一樣是有利可圖,能夠通過投入獲得產出,產出獲得利潤再投入的方式不斷的貢獻就業和經濟增長。

要說服國內大佬,舉國力量配合新創業電子的產業升級計劃,首先要向大佬清晰展示,投入是有產出的,而且,是有極大的產出,比傳統行業的產出更多,前景更廣!

……

“諸位中央領導,各位年齡都比我大的多。”林棋笑道,“如果講創業的經曆,各位革命前輩的經曆,可能比我的新創業電子公司的曆程更為傳奇,條件也遠遠比我創業時候更困難,但是,各位革命前輩和先烈的努力,好歹結束了中國近代史上百年的混亂局麵,至少給國家獲得了和平發展和修生養息的寶貴時間……我今天講述的是,第三次科技革命!”

在場的諸位大領導頓時鎮住了,前麵兩次科技革命,中國要麼處於閉關鎖國和動蕩時期,所以不太可能抓住兩次科技革命的機會,實現經濟的騰飛。但如果第三次科技革命擺在眼皮底下,那麼……即使砸鍋賣鐵,也要趕上!

“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是能源、交通、信息、教育等等促進人類生產要素大幅度提升的革命。第一次是蒸汽機、大工業生產,這次革命的效果是,人類經濟增長不再是中世紀治亂循環,長期的農業社會的經濟增長微弱的幾乎很不見,基本上都陷入治亂循環,毀滅之後再重建之後盛世的經濟規模未必比上一次盛世更強,畢竟,生產力沒有本質的改變。第一個工業革命激發了大量的技術創新和人類消費需求的增長……在第一次革命歌名之後的一百多年之後,其升級版的第二次革命革命問世,電力、鐵路、電報、電話、飛機、輪船、電影……”

“每一次工業革命,共同特征是舊產業的生產方式和生產力著巨大的提升,用更少的人做更多的事,比如,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前,幾乎絕大部人都是農民,他們生產效率極其低下,其產出未必能跟第一個工業革命之後,分出近半人口作為工人相比。一半人口是農民,卻比全部人口的農民產出更高。而過去可以忽略不計的工業產值,在工業革命之後,卻是遠遠超過了農業產值……而再進一步,肯定是人類不斷孵化出全新的產業,把人口導向新需求新創業……傳統的產業並不會因為資源和人口導向新產業而萎縮,實際上,我們現在一名紡織工人,生產效率跟建國初對比,怎麼樣?據我初步了解,49年國內的棉紡有500萬錠產能,現在上升到2000萬錠以上,棉花紡織生產線的工人數量是增還是減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