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高盛(1 / 2)

大國文娛 香港大亨 6556 字 8個月前

遠東交易所的李福兆對於新創業出版公司上市非常熱心,因為,交易所就跟一家大型賭場一樣。在其市場掛牌的上市公司股票交易,交易所是能夠從中抽水的,雖然抽水比例很小,但相對於交易所的運營成本而言,也堪稱是暴利。而正是因為毛利潤很高,所以香港先後成立了四家交易所,各大交易所,都是希望能夠爭取更多優質的上市公司在其市場掛牌,這樣其可以獲得更多的交易抽水。

當然了,交易所僅僅是一個平台,不可能做所有的業務,所以,一般ipo業務是需要找投行去做。專業的投行,懂ipo過程中所有的流程,可以一條龍服務,讓合規的企業實現上市夢。

遠東交易所目前算是香港最大的交易所,所以,自然是跟主流的投行都有合作。而李福兆推薦的主要是美國的大投行而不是香港本地投行。

因為,美資投行相對而言,不僅僅實力更雄厚,也更加專業,流程方麵比香港本地的投行做的更規範,香港當地的高學曆金融、法律方麵精英當然也是優先考慮外資投行謀求職業,所以,投行業務主要是被跨國大投行壟斷。香港本土的證券公司,主要是做一些經紀業務,賺散戶的傭金,這些業務不需要什麼高學曆的精英。

林棋對於投行並沒什麼好感,如果沒有必要,他並不想跟投行打交道。

但為了新創業出版公司ipo,他不得不捏著鼻子跟這些開賭場、販賣賭局、教唆賭博的家夥接觸。

而且,還是選擇了投行中的投行——高盛公司。

如果有的選擇,林棋更願意照顧中資投行,但現在問題是沒有中資投行!

後市的香港ipo業務,由於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是中國企業,所以,香港的投行業務八成以上的份額都已經被中國本土的投行包攬,畢竟,本土的金融機構對於準備ipo上市的中國企業更熟悉。而且,本土的投行擁有巨大的優勢,既可以幫助企業在國內a股市場上市,也可以選擇在港股市場甚至,還可以幫助企業在美國市場上市。

也正是因為,中國經濟崛起,使得中國的金融機構光是靠著吃國內企業的ipo和再融資業務,就已經可以獲得僅次於美國投行的業務規模。

而美國的投行如果專門服務美國企業的話,恐怕其業務規模還不如後來的中國投行。

因為,美國資本化程度很高,很多本土優質項目,該上市的早就上市了,每年的市場蛋糕規模增長是極其有限的。但美國投行能夠獲得遠超過全世界其他國家投行的地位,是因為美國的投行把觸角伸到的全世界各地,無論是香港的企業,日本的企業,歐洲的企業,無論客戶想要在香港、東京、紐約、倫敦、新加坡任何一個地區上市,美國的投行都可以有豐富的經驗和人脈,幫助客戶去實現上市夢想。

當然……即使是美國大投行,隻能說幫助客戶上市融資的概率比其他投行更高一些。但能不能上市,還是取決於企業自身資質是否達到要求,以及準備上市的市場資金狀況,還有就是政策。

“林先生,您是準備讓新創業出版公司在香港上市?”高盛公司的香港地區年輕的業務經理黃永偉興奮的問道。

“是的!”林棋確定。

“為什麼不選擇市場更看好的企業上市呢?”年齡三十多歲的黃永偉在高盛帝國並不算什麼牛逼的人物,因為,整個高盛帝國數萬名員工,大家在全球各地各忙各的,高盛提供的主要是一個平台,沒有高盛這個平台,他們是沒有資質去接觸各種利潤豐厚的業務。

但是,高盛帝國的那些項目負責人也是有高下之分,簡單說,誰能給高盛帝國賺更多錢,那麼,就可以獲得更高的提成,否則的話,不僅僅拿到的收入並不怎麼體麵,而且,隨時還會有被高盛帝國淘汰出局的危險。

現在的香港跟後來的香港格局是完全不同的,後來是香港隨著世界金融市場進入了信息化,互聯網交易成為了主流之後。全世界的資本更容易流動,於是,香港作為一個開放的平台,輕易的接受到全世界的資金流進流出,與此同時,大量的中國優質企業在香港上市,進一步把香港股票市場的規模撐到了世界主流金融市場的地位。簡單說,後市的港股市場,香港的當地的投資者已經不占據主流了,主要是世界和中國資本之間的競技擂台。

“彆人太過於看好,但我卻不像賣!”林棋淡然的說道。

“……”黃永偉想想也是,有些企業不需要上市自身就可以大獲其利,那麼,何必上市呢?

當然了,作為一名金融捐客黃永偉笑道:“今後如果您有其他的公司要上市,可以多多聯係。眼下,新創業出版公司本身的質地,應該是比較不錯的,雖然,去年的業績裡麵相當一部分的彙兌收益……”

看到彙兌收益達1.08億港元,跟1.13億港元的主營業務淨利潤相當,黃永偉沒法淡定了。

這很明顯是去年港元波動所取得的額外收益,而高盛公司……在港元投機中,由於投入的資本並不是很多,加上,操作也過於保守,所以,隻賺到幾千萬元,錯過了這場盛宴。當然了,這也跟高盛公司業務觸角分散在全球有關,香港這邊的業務並不是高盛的重點,自然不會有多少人力物力投入。

僅僅比香港地區的金融投資業務,高盛香港分公司肯定是要甘拜下風。

新創業出版公司的業績,顯然是對高盛的嘲諷!專業的金融機構,還不如做出版的公司不務正業炒一把外彙賺的多。

當然了,除了短期的彙兌收益之外,新創業出版公司本身的業績也非常的堅挺,成立幾年內業績呈現爆炸式增長,從年利潤不足千萬元,逐漸增長至扣除短期投機收益之外,主營業務利潤依然破1億元的奇跡。四年的發展,相當於《明報》報業集團30年發展。

目前,在出版市場,幾乎是壟斷香港出版業80%的市場份額,漫畫出版也是占據50%以上市場份額。與此同時,擁有100多家遍布香港的自營書店發行渠道。另外,中國大陸建立了分支機構,深圳特區目前已獲得的出版發行的資格。而京城、上海等地,成立了分支編輯部,以比香港地區更低廉的價格收取優質的漫畫和投稿。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