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電影中戰爭終於開始了……
“天啊!”
“哦,場麵太宏大了!”
“這是怎麼拍出來的?”
“僅僅2500萬美元就能拍出這種效果?簡直就跟好萊塢投資上億美元的大片差不多!”
……
相對於傳統的獻禮和主旋律電影而言,新創業影視公司版的《鴉片戰爭》把重點放在了戰爭場麵。
可以說,這部電影70%的鏡頭都是戰鬥場麵,曆史背景和劇情,僅是為了戰爭場麵拍的更好看、更宏大而服務。
這種拍攝的理念,不僅僅是在國內,即使是在國際上,也是非常罕見的。
要知道,即使是美國,這種純粹為了拍的好看而戰爭片,也是不多見的。因為,純粹的戰爭片,可能市場還不如動作片,而投資規模卻遠遠高於動作片。正是因為,很多拍戰爭片的導演,往往是為了拿獎,既然是拿獎,自然就要追求一些深度,什麼反思、人性之類的私貨塞了一堆,各種電影獎項似乎就吃這一套。
這種拍攝的理念就是要通過視覺和聽覺來刺激觀眾,給觀眾提供視覺盛宴,這才是商業大片的做法。
就如後世人們看《2012》那種災難片,根本不是為了所謂人性和反思,僅是為了那種特效大場麵。
那種純粹的破壞力,造成的震撼和話題感,才是那種題材的賣點。如果一部在災難片,更度放在所謂人性挖掘方麵,那就太過於下乘了。
戰爭片當然有很多種,蘇聯、美國等等很多國家拍的戰爭片裡麵,意識形態和主旋律宣傳的戰爭片居多。當然,並不是說意識形態和主旋律宣傳一定跟商業片矛盾,有時候,兩者並不矛盾時,往往能夠既叫好又叫座還達到了原本的宣傳效果。但現實中,注重於宣傳,那麼,就容易在其他方麵做不到,從而導致電影拍的不是那麼好看,最終票房數據慘淡。即使是好萊塢投資的那些美國主旋律電影,撲街的也是一堆。更彆說,其他國家的主旋律片。
因為,林棋純粹就是一個商人,而且,接受了後來《戰狼2》等等戰爭題材的商業大片熏陶,知道視覺衝擊永遠不過時。所以,儘可能所的把好看、震撼的戰爭鏡頭,集中在一部電影裡麵。
無論導演、編劇、演員和劇組怎麼想的,首先,這部電影就是要好看。隨便截一些鏡頭,不需要了解劇情,都覺得震撼人心。
80年代的觀眾,還未像後市那樣接受了一堆的特效大片的熏陶,純粹的大場麵,震撼效果更加有殺傷力。
在電影結束後,很多觀眾依然回味無窮,久久未離開現場。許久,掌聲不斷,現場的觀眾基本上都被這部電影的水平所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