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章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1 / 2)

大國文娛 香港大亨 4873 字 9個月前

“林棋也太狂了!”嘉禾電影公司,鄒文懷看報紙,見到邵氏院線壓縮傳統膠片電影的發行,強迫片商和電影投資人采用數字高清攝像機來製作數字片源,不由幸災樂禍,“香港電影行業,終究是小成本電影為主,每年500萬港元預算以上的電影,不超過20部。大部分的電影導演和劇組的水平,也隻能勝任100萬預算之下的電影。林棋這麼倒行逆施,邵氏電影院線恐怕要完!”

金公主娛樂公司的雷老板,也同樣看到了新聞,卻是露出了深思:“林棋難道不怕失去香港的片源支持嗎?”

香港每年盛產五六百部電影,世界排第三。產量第一,嗯,不是好萊塢,是印度寶萊塢,單純以電影數量來看,印度自娛自樂的電影產量長期位於世界第一,但是,依然隻有印度人自己能接受,大部分電影又唱又跳,跟全世界的觀眾審美差距太大,所以,即使歌舞劇火爆的時候,印度那些電影也沒火。

其次,才是好萊塢電影,好萊塢的電影不僅僅是產量大的問題,而且,每年千萬美元以上預算的大片,美國好萊塢電影占90%以上。這正是大片的產能,讓好萊塢的電影,平均質量遠超過全球大部分國家,在全球絕大部分市場,好萊塢電影都出於吊打當地本土電影的場麵。

簡單說,這個年代的香港電影,跟好萊塢一樣的商業電影。但是,好萊塢主要是卡位大片市場,預算幾千萬美元的大片每年至少能供應幾十部,這些電影的平均上座率是有保障的,使得全世界的主流院線發行商,都更願意考慮給好萊塢電影更多的資源。

而香港的電影更多的低成本商業片,更多是看到一個題材、故事火熱,迅速的開始跟風。完全是投觀眾所好,題材和故事甚至是觀眾喜歡的演員都可以提供,觀眾愛看搶占,港片給提供搶占,愛看僵屍就提供一堆的僵屍。但這些片子,純屬的投機性質的。大部分製作並不精良,僅是火了一部之後,更多的跟風題材,趁機跟在後麵喝湯,很快就作死了一個又一個題材。

簡單說,香港電影看起來每年的產量很多,但五六百部電影裡麵,絕大部分都是爛俗的跟風,不僅僅題材模仿,而且,製作的也不太用心。真正經得起推敲,水準以上的作品,每年頂多隻有50部。

林棋知道,不能單純的玩這種短線投機的做法。電影畢竟是一種產業,產業的發展,必然是要通過技術創新和品質來保證。

也正是因此,林棋才寧可犧牲邵氏院線的短期的利益,也要以此作為籌碼,倒閉一些電影創作人,跟創業影視娛樂公司的布局去發展。

好萊塢的電影業,堪稱是世界的巨頭,起步非常早,最早的將科技運用到了其中,並且都是係列電影。

“新創業係真的蛋疼,為了影視發行,收購邵氏院線舊算了。非要把邵氏院線改組成什麼數字化電影院線,非要強迫人用昂貴的數字攝像技術!”

“這個林老板太過分了,邵氏電影院線,遲早要關門。”

“邵六叔,恐怕會後悔把邵氏電影公司賣給林棋這個小子,他這麼折騰,估計幾年後,邵氏電影就徹底在市場消失了。”

這樣的話語,林棋幾乎聽膩歪了,而小於在最初的幾天前也還給林棋透一下耳風,後來也是見怪不怪了,反正林棋都是無動於衷。

一波又一波的抵製,抗議,不理解,林棋也都當做耳旁風。

他知道,行業大部分從業者都是有惰性的,本來日子能過,得過且過就可以了,非要強迫他們付出更多的努力,承受更大的風險,去擁抱新的技術,學習新的東西,很多人恐怕第一反應就是不合作和抵製!

但是,邵氏電影院線在香港有27家電影院,東南亞地區還有24家。多廳戰略實施之後,將會擁有1000個電影屏幕。這個經營規模,即使在21世紀,中國電影市場跟北美電影市場旗鼓相當時,也能排在前十名。

後世的電影院數量太多了,所以,某種意義上,影院並不能壟斷。

但是現在,華語電影行業,邵氏院線的發行渠道,卻是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每個月幾千萬的票房?

你們,真的……

所有的人,都不感興趣嗎?

確實,有人會表示,即使餓死,也不接受數字攝像技術,寧可餓死,也要用膠片來拍電影。

但是,總會有一些電影投資商,會視邵氏電影院線的檔期資源比較多,所以,乘機跟邵氏合作,獲得更多的票房收入。

當然了,現在的新創業係主導的邵氏院線,也不是是個片子就給上映,而是需要經過嚴格的審核。如果,審核的電影質量太差,寧可放經典老片,也不放那些爛片!

全麵的升級電影院線的理念,追求精品電影。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