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6章 隔岸觀火(1 / 2)

大國文娛 香港大亨 4468 字 9個月前

實際上,索尼想要收購哥倫比亞音樂和影視板塊業務,也並不意外。

早在60年代,日本被美國的推動下,逐漸開放日本的國內市場,允許外資企業,尤其是美國的企業,進入日本市場進行合資。當然了,日本為了保護本土資本,不能將市場完全交給美國企業,所以,製定了外資企業不能直接在日本市場設立子公司,而是需要先跟日本當地的本土企業合資企業。其中,規定了本土公司在合資企業中占據股權不低於50%。

本質上,中國後來改革開放的合資企業政策,也借鑒了日本這個政策。日本這個政策,本質上,是為了引進技術和資本的同時,避免本土產業完全被外國資本控製。所以,才推出了這種比較封閉的政策。當然了,合資企業運營滿三年以上之後,股權轉讓就漸漸不受到限製,也導致了後來有不少合資企業完全成為外資的全資企業。

就如新創業電子集團在日本成立的分公司,一開始就是合資,之後,滿足條件之後,贖回股權,成為接近於全資的子公司。

而造1968年,哥倫比亞公司的音樂部門就看好日本市場,準備進軍日本的音樂行業,並且積極的尋找當地大企業進行合作。後來,索尼抓住了機遇,跟哥倫比亞公司一拍即合,成立了cbs/sony唱片股份公司,這個合資公司,利用了哥倫比亞的資源、品牌和渠道,但是,基本上完全是由索尼方麵的團隊掌控。也正是通過這個合資企業,索尼開始了在文化娛樂市場的征程。

最先成功的是音樂板塊,索尼的硬件部門,生產風靡世界的隨身聽,配合cbs/sony唱片股份公司的業務迅速做大,從1968年的7億日元的收入,發展到1988年達到了驚人的1000億日元的收入。

這除了是因為哥倫比亞公司的影響力之外,日本唱片市場的快速成長,也有巨大的關係。

而在日本和娛樂市場,隨著經濟崛起,而不斷的刷新紀錄的同時。80年代開始,美國好萊塢傳統的巨頭裡麵,美高梅、哥倫比亞等等多家公司,都因為過高的經營成本和負債,造成了經營困難。

畢竟,這個年代美國的貸款年利率是超過15%的,大部分負債率高的企業,如果生意的利潤不是那麼高,那麼,彆無選擇,隻能通過拋售旗下資產,來降低負債率,避免財務上出現赤字。

而日本的企業之所以在這個年代,能夠大手大腳的買買。因為,全球主流資本主義國家,大部分是進入了罕見的高利率時代,大部分企業從銀行正常的借款的年利率都超過15%,債券市場上,企業債券年回報率高於20%甚至30%的多不勝數。基本上,大部分企業,根本就無心擴大生產,隻想要不斷的降低負債比例,因為負債成本太貴了。

而日本企業則是因為,這個年代的日本銀行界給本土企業的貸款利率,甚至低於7%,遠遠低於這個時代平均的貸款利率水平。

靠著相對於其他國家和地區更低的負債成本的優勢,日本才開啟了空前的海外並購。

由於,目前美國多家影視娛樂巨頭,在甩賣旗下的影視、音樂資產。索尼,也是同時跟多家好萊塢公司談判。

原本,索尼公司打算並購美高梅電影公司,但美高梅要價太高,這才轉向了哥倫比亞電影公司。而現在基本上郎有情妾有意,就差價格方麵,有一點點分歧。

而為了製造談判優勢,哥倫比亞暗自向輿論界透露,索尼要兼並哥倫比亞的音樂、影視業務的消息。

一時間一片嘩然,美國影迷瘋了,民眾也瘋了,難以接受!

“怎麼又是日本,曾經被我們用原子彈打敗的國家,開始用金錢來控製美國了嗎!”

“日本貨已經充斥了美國市場,我們失去了的大量的就業崗位,我討厭日本的汽車、電器和其他產品,它們在摧毀美國。”

“堅決反對索尼公司收購哥倫比亞,這是我們的精神象征,就連片頭都是使用的自由女神像,索尼公司懂自由女神的含義嗎,這個法西斯國家,他們並不懂!”

“這是我們的文化,他們休想從我們手中奪走,哥倫比亞公司也太沒有骨氣了!”

索尼的代表還沒有到的時候,美國上下罵聲一片,原因很簡單,美國各主要工業紛紛敗在日本公司手上,美國人引以為傲的汽車也逐漸墮落,紛紛開起了日本人的汽車,高傲的美國人難以接受,這是恥辱,曾經的日本需要他們的幫助,現在反過來成為了他們的產品傾銷地。在美國人的心中,哥倫比亞可是美國影視文化的象征,連注冊商標都是美國的自由女神像。

不過日本想說的是,你們美國人要是勤勞一點,也不至於淪落到這種地步。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