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你的!彙豐能賣給你?理論上,你能買下彙豐所有的股權,但你能買到嗎?根本不是錢的問題,而是彙豐不僅僅是有眾多英資機構持股,而且,還有很多美國財團、日本財團持股。這些股東,不可能把彙豐賣給你的。加上,彙豐股權分散,普通投資者,也習慣了收取分紅過日子,幾十年不賣一股的投資者,大有人在,這些人,無論你怎麼勸說,都是一句話,不可能賣的。”
“我當然不是真的收購彙豐,是而刺激一下彙豐,收購大量股權作為籌碼,讓彙豐拿被其控股的中等規模的銀行股權來換彙豐自己的股權。”林棋笑道,“彙豐,整天就知道,利用金融危機,銀行擠兌的危機去控製其他的銀行。香港幾十年來的金融危機,此次彙豐都是救世主,大贏家,若說沒有貓膩,誰會信?”
即使那些金融危機是客觀因素,但彙豐經常利用形式,有選擇是向同行選擇救助或不救,以此,作為籌碼,收購了一家又一家的銀行。
比如,原本華人資本成立的大有前途的恒生銀行,就是彙豐利用金融危機,恒生一度陷入擠兌的時期,將已經上市的恒生銀行收購為子公司。
林棋讓人研究恒生銀行的資料後,越發喜歡這家銀行。彆的不說,就是品牌優勢,這是杠杠的。主要是,恒生銀行規模很小的時候,就喜歡研究資本市場,製定了恒生指數係列。這個恒生指數在全球的知名度,遠遠超過了恒生銀行本身。
但是恒生指數、恒生指數成分股,都是恒生銀行一開始的研究出來的。幾十年被證明,這一套的指數是比較科學合理的,成分股定期更換。1964年,恒生指數製定初基點是100點,67年一度跌至最低的58.61點。但是,幾十年後,恒生指數屢創新高,500點、1000點、2000點、3000點、5000點、一萬點、2萬點、3萬點……所以,64年開始,投資一攬子成分股,並且,一直根據指數成分股修訂也更換最新的成分股,幾十年來數百倍的收益率,基本上是遠遠跑贏房價、經濟、通脹。
而海外資本,投資香港股市,考慮流動性和估值,以及公司的質地,直接投資一攬子成分股,退出市場時,也把一攬子成分股賣出,這樣資本的進出,流動性一般都不存在大問題。
而香港資本市場,在90年代,已經是跟倫敦金融市場旗鼓相當,僅次於美國紐交所、納斯達克、日本東京交易所的規模。而由於香港本地經濟支撐不起這麼大的資本市場規模,所以,香港的資本市場,是亞洲的資本市場國際化程度最高的,上市的很多公司,香港本地的漸漸不占據多數,很多都是內地公司,甚至是外國公司,在香港市場掛牌。
所以,香港的恒生指數,自然在國際資本市場都是非常有名的,沒有金融行業的從業者,連恒生指數都不知道的。
要正是因此,恒生銀行無形中,擁有了比其規模要大得的多的品牌口碑。
在彙豐手中,未必會徹底發揮出來,如果能被新創業係買到,那麼,將來這家銀行未必就比彙豐規模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