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分鐘後,傑裡·桑德斯乘坐電梯,來到林棋的辦公室。
“茶還是咖啡?”林棋雖然對他很有意見,但卻還是作為東道主,進行了一番招待。
“一杯茶,謝謝謝。”傑裡·桑德斯說道。
很快辦公室中的秘書,就沏了一壺茶端上,並提供了精致的茶杯。
林棋的這套茶具雖然不是古董,但可能比很多古董都要之前,因為,這是顧景舟的作品。80年代,顧景舟曾率隊在香港拍賣過作品,一把紫砂茶壺也就幾千港元的價格。林棋一口氣,買了幾十把,十多把是顧景舟自己的作品,其他的則的遜色的多,但也是一些名家之作。
以後,顧景舟的一把壺往少了說得千萬以上價格,其他的那些紫砂壺的名家,也會隨著創作者死後,作品價值大漲。
當然,藝術品的漲價是有極限的,投資回報率最高時期,是這些作品不當藝術品賣,僅僅是當普通的手工藝品出售的時期。顧景舟跑到香港賣茶壺,也是因為,改革開放初期,中國也沒多少產品,能夠在海外市場換到大量的外彙,所以,想辦法把任何能賣掉的東西,換成外彙,之後,用外彙來引進技術和生產線。
很多人從哪些古董、藝術品後來被炒作成天價來批評改革開放初,敗家一般的賣掉了大量藝術品。但是,藝術品從人類曆史上的角度來看,回報率並不是很高。
比如,鄭板橋的字畫,在其生前就值白銀幾百兩甚至幾千兩一副,按照實際購買力,應該相當於是生前作品就超過10萬元人民幣價值。超過250年時間,鄭板橋的作品拍賣會上值幾百萬元甚至幾千萬元,250年時間,也就增值了幾十倍。
其他的唐朝的、宋朝的、元朝的那些藝術品,彆覺得幾百萬、幾千萬、幾億元是比較貴,實際上,那些作品連通貨膨脹都跑不贏,數百年上千年時間,年化回報率是不超過1%的。
而某些特定的時間段,藝術品、收藏品被低估,存在抄底機會,之後,過了那個時間段,又恢複性漲價,但並不意味著藝術品收藏本身長期年化回報率高。
任何一個能穩定永續經營的行業,長期來看回報率都是比藝術品更高。
顧景舟的作品,也是如此,回報率最高的階段是幾千塊錢到千萬元價值的一層層跳躍。等到作品千萬級彆以後,未來的更長久是時間,應該是逐漸跑不贏銀行利息,也跑不贏通脹了。
林棋一開始投資這些玩意,是覺得回報率高,但等到漸漸的開始有了回報之後,林棋其他生意規模已經大到可以忽略那些收藏品的增值價值了。林棋這些年,陸續收藏了一些比如猴票、古董文物之類的。放著不動,確實是產生了紙麵上的增值……
等這些小玩意資產估值總的來說,超過10億之後,林棋已經看不上10億了,就是100億,1000億也就那麼回事。站在事後的角度,林棋還是覺得——靠收藏增值來賺錢,真尼瑪的是腦殘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