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9章 良心痛嗎,不痛!(2 / 2)

大國文娛 香港大亨 4258 字 9個月前

日本之所以在90年代開始停止了從50年代就開始啟動的產業振興計劃,停止政府主導下對企業補貼。以鼓勵優秀企業發展,並且在全世界市場競爭中,比其他國家未能獲得政府補貼的對手獲得較多的優勢。舉國補貼某些產業,虧本搶占市場份額,將對手擠出市場之後,則是可以為所欲為的獲取利潤,反哺本土其他行業。隻有一個又一個產業,市場份額從忽略不計,發展到了具備壟斷優勢。

相對於廣場條約,是針對日元彙率的政策之外。對日本經濟發展影響更長遠的,則是被迫簽署了一些條約,政府減少了乾涉產業和企業,讓企業跟外國公司在全世界市場上儘心所謂的公平競爭。但是……後果則是日本曾經大部分的優勢行業,因為政府退出了補貼之後,技術投入和新生產線的投入遠遠跟不上對手。

國際上的一些對手,比如韓國,則是采取了類似於日本當年的策略。也就是行業全麵虧本時,大規模擴大產能,以比對手價格更低的價格傾銷,進一步的迫使更多對手退出市場。而等到行業轉暖時,弱小的對手退出市場,更多市場份額的三星,則是可以靠著漲價,連本帶來將曾經的燒錢虧損以擊潰對手的前期投入給賺回來。一個產業通過燒錢到市場份額擴大,之後盈利之後。再逐漸布局其他關聯行業。

三星的攻勢最凶猛的時期,正是90年代開始。因為,90年代日本品牌在全世界市場貨架上越來越少。相對而言,三星為代表的韓國品牌的產品,在消費市場上越來越多。

在日本經濟巔峰時期,三星的市值是索尼的零頭。但是,在日本經濟衰退,韓國經濟崛起之後。索尼市值最低時僅剩下百億美元,相當於是三星的零頭。一直到後來,日本跟美國gdp比重拉大的僅相當於美國gdp的四分之一左右,美國才重新對日本鬆綁。索尼之類的企業,才漸漸的開始扭虧。

某種意義上,日本企業家或是任何一個國家的企業家,盲目樂觀的認為,企業家的經營水平,可以超越國家經濟大勢,可以逆勢增長。但是,實際上絕大部分的優秀企業的增長,更多是跟國運相關。

國運強勢,則人人如龍,一堆牛逼的企業家,一堆神話一般的經營策略。國運衰退,很多曾經登上神壇的偉大企業、優秀企業,都是落毛鳳凰不如雞。

比如,巴菲特之類的資本家,表示企業預測未來的無用功。他們既沒又預測到越南戰爭的規模會擴大,也沒能知道蘇聯會解體,更沒有預測了克林頓被彈劾……然而,這些雞毛蒜皮的事情,並不重要。更關鍵的是,巴菲特等人開始進入市場進行投資,美國已經走出了曾經的大蕭條,進入了極其長久的一波牛市,國運雖然不是最昌盛,但在曆史積累的基礎上繼續穩定增長,基本上可以說,巴菲特之類人的神話,不過是最好的時代,做了一件非常適合他去做的事情。

全世界很多創業者,雖然選擇的方向並不是金融市場投資。但是,在大勢向好的環境下,總是會有一堆的神話出現。

所以,日本戰後前幾十年,基本上都是企業英雄輩出。因為,國勢觸底反彈。

而進入90年代之後,漸漸的開始,失敗者漸漸越來越多,反思和挫折越來越多。

以前,日本的企業家很容易在市場獲得融資,無論是從銀行貸款,還是股市融資,都是輕易的拿到錢。但是,在90年代股市融資規模持續減少,銀行更多的處理以前積累的壞賬,催討欠款,甚至虛假的承諾,企業家還了錢之後,很快會有新的貸款。結果,不少企業家,前手籌借了一筆資金把銀行的貸款還了,後手新的貸款久久不能到賬,導致不少規模巨大的企業,就這麼灰飛煙滅。

曾經銀行的很多企業的朋友,但是到了後來,不少破產的日本企業家反思表示——千萬不能相信銀行的任何許諾!

林棋之所以要將新飛電子科技公司從日本股市私有化退市,除了因為股價低迷,市值比較低,買回來成本便宜,比較劃算之外。更關鍵的是,在日本市場上市的股票,既很難二次增發新股的方式,獲得直接融資。銀行也拒絕,用股權去質押的方式,來貸款給企業家。因為,不少股票質押給銀行,結果跌破了質押價格,貸款者已經無法追加保證金或者還款,導致,銀行不得不將手中質押品割肉賣掉,不僅僅難以賺利息了,就連銀行貸出去的本金都虧了。

也正因此,在日本上市,真的僅僅是上市掛牌,表示自己是一家上市的意義了。其他任何的好處都沒有,股價又是比較低,那麼,為什麼自己主動退市呢。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