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差經濟計劃,也比完全不投入要好。
908工程,是中國集成電路行業的第八個五年計劃。1990年始,國家集中投資20多億元,目標是在無錫華晶建成一條月產1.2萬片、6英寸、0.8-1.2微米的芯片生產線。但由於審批時間過長,工程從開始立項到真正投產曆時7年之久,而芯片行業不到兩年換一代產品。及至1997年建成投產時,華晶的技術水平已大大落後於國際主流技術達四至五代,月產僅800片左右,投產當年即虧損2.4億元。
其實,908工程本身是沒問題的,但執行起來,涉及到大量的官僚和領導部門,導致項目的推進效率低的令人發指。
換做是鋼鐵、水泥、汽車之類傳統行業,7年時間才投產,這並沒有多大的問題。問題是,半導體產業,講究的是效率。7年時間投產,基本上,是拿錢打水漂,砸一聲響,但卻基本上不能創造效益。
908工程拖延導致失敗,其實並不是最慘的。
更慘的是909工程,國內的半導體行業的領導,更換路線,覺得靠著國內自主研發,是很難跟的上國際半導體行業的進度的。所以,開始引進日本nec,合資投入100億人民幣,是908工程的5倍。但是,技術和管理方麵,完全委托為日本nec公司,試圖依靠日本的“先進經驗”來幫助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
但是,後來909工程,更是徹底是失敗項目,日本方麵基本上不讓中國掌握工藝製程的原理和ic產品的設計。隻是拿日本淘汰的生產線,搬到中國,掏空中國用於發展半導體行業的資金,但卻隻換來一條落後和虧損的生產線,且,生產線脫離研發和設計,對中國半導體行業的鍛煉和促進作用,遠低於908工程。
908工程,至少集中了大量中國的科研單位,攻關了一係列項目。雖然,項目本身虧損了20億元,但卻是自主攻關研發了一些技術,這些技術的價值和鍛煉出來的團隊的價值,其實是遠遠被低估了。
909工程的負麵影響,是巨虧掏空了中國用於發展集成電路的資本,被日本人坑的很慘,基本掏空了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本錢。之後,國家投入集成電路產業的資金,開始銳減。步入21世紀,國內芯片產業卻是進入了真正意義上的寒冬。即便是看到國內和國際市場的工藝製程差距在擴大,但是,民間資本因為看不到利潤,所以很少投資。國家資本,則是縮小產業投入規模,僅再科研單位和高校,象征性的撥點錢,消極跟進國際上半導體工藝和設計。
當然了,現在908工程還未拖到97年投產,由於,目前國內半導體產業比曆史上更發達,無論是人才團隊,還是設備工藝,大部分都可以在國內采購,所以,94年已經投產。工藝水平初期是1.2微米,但是隨著生產線對於技術的掌握和吃透,做到0.8微米是沒問題的,甚至,半導體工藝也不是絕對的,如果團隊能挖掘潛力,讓工藝水平突破設備的極限,做到0.5微米,也不是不可能。
比如,後世的英特爾遲遲卡在10納米工藝製程,長期在使用14納米製程。相對而言,台積電和三星,已經開始進入7納米階段。並不說說,台積電和三星的設備比英特爾更先進。其實,三家公司的設備上,是同一代產品。
隻不過,三星和台積電,對於設備吃的更透,率先挖掘出了設備的潛力。而英特爾則是因為,關鍵的地方出了問題,一直卡在14納米,未能讓設備發揮出更大的潛力。
而90年代的1微米工藝製程的設備,如果初期投產達不到相對精度,可以降低標準,當做1.2微米的工藝,降低精度來增加良品率。隨著時間發展,不僅僅良品率會越來越高,而且,如果生產線的技術人員進行一些改進和挖掘潛力,少則不需要更換光刻機,小範圍改進就可以將工藝升級到0.8微米。如果,整個團隊都是比較牛逼,不換光刻機,用精度更落後的光刻機挖掘潛力,將工藝提升到0.5微米,也不是不可以做到。
簡單說,光刻機等等設備僅僅是設備,能把生產設備的潛力挖掘到什麼地步,則是要看芯片工廠的管理和技術團隊的水平。
這跟繡花一樣,同樣的繡花針,有的人就能在布上繡出華麗精致的畫卷。不會用的門外漢,就隻能用繡花針紮人。
“現在908工程怎麼回事?”林棋問道。
“投產了,但是找不到訂單!”小雷表示說道,“華晶的領導到香港來化緣,求點訂單!”
“好吧,我去見一見!”林棋並沒有因為華晶工廠是908工程,就給額外的青睞。首先,現在的908工程,彆說跟國際比了,就是國內比,也是落後了兩代以上。
新創芯和驪山半導體,目前主流的工藝水平,已經是0.5微米。再經過幾年挖掘潛力,不需要更換光刻機,部分的生產線,應該是可以達到0.35微米甚至0.25微米的程度。
跟兩大龍頭企業相比,華晶的地位很尷尬,也很雞肋。
當然了,華晶再差,好歹是中國的半導體公司,如果是能幫到的,林棋還是願意幫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