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9月,撒切爾夫人抵達京城,展開了其任期內首次談判香港前途的條約。之所以要談判,因為香港的重大經濟利益問題。
首先,香港政府的財政,並不是靠著其他的收入或政府經營的資產。香港的政府資產並不是很多,主要是財政收入是靠著出售土地的使用權。
而香港政府的財政收入,絕大部分都是用各種手段輸送給了英資財團。表麵上,香港的公平競爭,但是最容易賺的錢,都是送給了英資。
而隨著新界租期97年就要到期了,不解決這個問題,港英殖民當局,隻能出售十幾年的土地使用權,誰還會去買新界的土地呢?
至於,香港和九龍,大部分的土地都已經開發,想要獲得地皮,一般都是回購以前出售的地皮進行拆遷,或者是填海造陸才能能獲得新地皮,這不僅僅成本比較昂貴,而且費時費力。不像新界地廣人稀。
沒有了出售土地獲得的財政,那麼,港英政府就不能大把的花錢,沒錢花出去,在背後悶聲發財的英國財團,就會損失大量的訂單和利潤。
就這跟以前鴉片戰爭一樣,鴉片戰爭是當時英國政府軍事實力比較強的時期,用小規模的局部戰爭,來迫使清政府簽署不平等條約。但是,現在英國並沒有這個實力,所以,其政府還要繼續滿足財團的貪婪,所以,就不得不進行漫長的談判。
對於香港的歸屬問題,英國在二戰之後可謂是變色龍一般的不斷的轉換立場。二戰時期日本占領香港時期,大力搜刮,香港當時沒多少油水可言,尤其是是在新中國建立初,英國懼怕中國直接武力收複,一度想要直接放棄香港,把香港轉讓給美國,但美國當時並有接手,而是說服英國繼續維持香港的殖民統治。
後來,朝鮮戰爭爆發,美國加大對亞洲的軍力投放。不僅僅朝鮮戰爭是二戰之後日本經濟崛起的契機,沒有朝鮮戰爭,美國主導下是拆除日本的重工業,對日本進行去工業化。
除此之外,朝鮮戰爭讓英國膽子裝起來了,意識到有美國撐腰根本沒必要放棄香港。與此同時,經過多年接觸之後,英國也深信香港的存在,讓中國保留了一個特殊的通道,借助這個有限而狹窄的通道,讓中國可以跟外界進行技術和商品的交流,而被中國收回之後,香港就失去了這個優勢。
自認為掌握了重要的籌碼之後,港英政府開始有恃無恐,對於香港的野心也逐漸膨脹。
到了80年代初,香港歸屬談判關鍵時期,撒切爾夫人則是借助對阿根廷馬島戰爭的勝利,目空一切是拋出了拆分香港主權和治權的方案。也就是說,英國僅想把名義上主權交還給中國,但繼續掌控香港的治理。
也就是說,英國人想要繼續通過主持香港的拍賣土地賺錢,然後,把錢輸送給本土的財團。
當然了,北京談判時期,鄧總當然了斷然拒絕了英國提出的無理要求。並且,撒爾切的馬島戰爭在鄧總看來不過是一個笑話,敢跟蘇聯、美國正麵乾仗的中國,還怕一個小小的英國?沒錯,現在英國有航母,但是……航母的欺負小國的神器。
大國之間真要是撕破臉,航母這種脆弱的玩具跑過來,直接就是送菜。無論是用空軍機海戰術,還是大量遠程導彈飽和攻擊,都足以摧毀航母,而且,從經濟角度來看,大量的導彈乾掉一艘航母,怎麼想都是劃算的買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