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中科院計算機所,就托人前來購買20台盤古主機,用以研究。
林棋和中科院之間一直保持著不俗的友誼,原本,中科院計算機所的曾教授,就是受益於跟林棋之間的友誼,出任了計算機所的所長。
而新創業電子投資國內,創立合資公司新愛電子公司,也算是曾大潮教授的政績。成為計算機所一把手之後,曾教授當然是選擇繼續跟新創業電子公司保持良好的合作關係。
比如,中科院計算機所,派遣了20多名研究人員到新創業電子的研究所,進行考察和學習。於此同時,新創業電子也外包了一堆研發工程給計算機所。
每年給計算機所外包訂單可以達3000萬港元,這也是計算機所目前最大的收入來源,甚至,比上級部門撥款的金額還要多。當然了,計算機所給新創業電子貢獻的科技專利也極其豐厚,平均每年給新創業電子貢獻的國際專利不少於200項。
而且,這些專利都不是隨便的敷衍,而是有市場前景,但新創電子公司確實是人手不足,才外包出去的項目。
“林先生,您好,我是柳聯想,中科院計算機所的研究員,這是曾所長親筆寫的介紹信……”一名年近40歲的中年人,臉上卻是充滿了野心。
“柳聯想?”林棋看了他一眼,眉頭一皺,雖然,柳聯想創立了聯想公司,但是,其對於中國計算機行業,損害大於貢獻。柳聯想的成功,並不能說其能力出色,而是投機倒把有一手。
本來,應該是84年因為中科院科研經費稀少,大部分的研究人員無所事事,整天在喝茶和看報紙虛度光影。而在84年則是出現了一個轉折,就是鼓勵科研人員下海創業,所以,柳聯想鼓動了十多名中科院的工作人員跟其創業。
而柳聯想比較狡猾,既自己創業,又一直沒有切斷跟中科院之間的聯係,中科院一直是聯想公司重要股東。
借助中科院的資源,其狐假虎威,吸引了很多體製內的優秀人才加入聯想。比如,聯想創業之初,有屁的技術和產品,這夥人都是盯著中科院那些成果,比如,借助中科院的皮,忽悠倪光南帶著他的成果聯想漢卡加入聯想公司。靠著賣倪光南研發的漢卡,聯想賺了第一桶金。
之後,心懷強國夢想的倪光南,要搞自主技術,包括自主研發計算機主板、中文操作係統、程控交換機甚至是cpu、內存、機械硬盤……基本上,倪光南對於這些國內不能自主研發,需要進口的零部件非常不滿,一直試圖利用聯想公司市場上賺到的利潤,投入到核心技術的研發,很多項目已經出了成果。
但是……聯想的管理層,反對自主研發,覺得自主研發的產品,賺不到錢沒有市場。柳聯想為首的聯想管理層,沒有什麼大的理想抱負,隻想要跟在ibm等等巨頭身後撿破爛,人家準備淘汰掉的技術,聯想屁顛屁顛大價錢收購。
耗費了體製內大量資金和資源支持的聯想,成了少部分創始人牟利的機器,而且,還是不思進取,隻願意做買辦,極端反對自主研發的反動買辦。
因為柳聯想過河拆橋,倒行逆施。但倪光南等等自主研發的科研人員的打壓,很多的技術路線,證明了柳聯想是錯的,倪光南是對的。就如,被柳聯想下馬的程控交換機,理由是外國大公司有更先進更好的,沒必要繼續發展為理由下馬。
但是……後來的華為、中興就是靠著程控交換機發家的呀,兩家公司的交換機技術一開始甚至還不如倪光南主導下的聯想程控交換機。中興和華為都知道,鄉村包圍城市,先從三四線城鎮發展業務,逐漸開始反攻一線二線城市,後來,大部分“先進”的廠商都被中興、華為兩個屌絲逆襲了,大量海外的巨頭因為中國同行市場占有率突破近五成而大批破產。
眾多的國內的科技公司,聯想起步算是比較早,資源也是比較多,但卻是最沒有出息和誌氣。
看到林棋莫名其妙皺眉,柳聯想嚇的大氣都不敢喘,心中暗道,我應該沒得罪過這位爺吧?
chapter();</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