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說出去的話,如同潑出去的水,豈能朝令夕改?”.
“再說了,我們光州節度府接二連三的吃敗仗,已經極大的影響到了我們節度府的威嚴!”
“僅僅近一個月,就有十多個縣投了敵!”
“他們之所以投敵,那是因為覺得我們吃敗仗,快不行了,所以這才轉投門庭。”
宋戰道:“倘若是我們再不打一場勝仗鼓舞士氣,穩定人心的話,那我們光州節度府就有可能陷入分崩離析的境地。”
“再說了,我們現在不趁機擊敗秦州軍,打得他們落花流水。”
“等他們回去春耕好了,再大軍壓境,那時候就被動了。”
“屆時我們種再多的糧食,那也是給人家種的,我們守不住!”
“所以這一仗必須要打!”
“隻有我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敗秦州軍,那就能震懾其他周圍蠢蠢欲動的敵人,讓他們不敢妄動。”
“倘若是我們龜縮不敢出擊,那彆人就以為我們不行了,以為我們怕了他們,那到時候處境更為艱難......”
“這百姓不懂得那麼多的彎彎繞,他們隻知道我們打了多少勝仗,收複了多少地盤,他們就覺得誰有優勢。”
“要是我們一退再退,一敗再敗,那人人都會認為我們父子要完蛋了。”
“屆時人心離散,我們再想提兵反擊,想打贏都難了......”
宋騰知曉自己老爹說的有道理,可他還是覺得這仗不能打。
“爹,我們光州節度府已經到了強弩之末,倘若是這麼打下去,何時是一個頭啊?”
“這一仗打完了呢,擊敗了秦州軍又怎麼樣?”
“屆時傷兵滿營,土地荒蕪,我們就算是收複了失地,那又能如何?”
“我們隻會更加的窮困,日子愈發的艱難,百姓活不下去,隻能逃亡。”
“再說了,秦州軍是自己撤退的,他們必定會派重兵遮掩斷後。”
“我們想要擊敗他們,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
“一旦我們被秦州軍那邊拖住,遼州軍和禁衛軍趁機大舉進攻,那我們就會腹背受敵。”
“縱使有左騎軍助陣,那我們恐怕也會失去更多的城池土地。”
宋騰語重心長地勸諫說:“爹,小不忍則亂大謀啊。”
“如今張大郎他們重兵駐防在陳州,一幅隨時出兵幫我們的架勢,這就迫使秦州、禁衛軍和遼州軍都不敢輕舉妄動。”
“我們在這個時候何必再去主動招惹他們呢。”
“我們不如守住現在的地盤,休養生息,恢複實力。”
“等他個三五年,我們到時候兵強馬壯之時,再出兵收複失地,豈不是更好?”
宋騰是去過鎮南大將軍府的。
他也親自見到過鎮南大將軍府治下的情況。
這幾年東南方向也一直在打仗,並且打得許多地方生靈塗炭。
可自從張大郎接手後,就大力的恢複地方,重視耕種,如今地方恢複的很快。
可他們這邊一直在打仗,壓根就沒時間和精力去經營地方。
這麼窮兵黷武的打下去,隻會越打越窮。
現在雖然丟了不少州府,丟了就丟了吧。
反正都是窮困之地,將這個包袱丟給敵人,讓他們慢慢去折騰。
他們依靠著鎮南大將軍府,恢複地方,休養生息,那他們的日子就會變得好起來。
倘若是還不改變,繼續這麼打,那他們光州節度府遲早就將自己打沒了。
“這打仗最忌諱的就是猶豫不決。”
宋戰對宋騰道:“我既已經下定決心反攻,那自當一往無前,不能因為有困難,就更改軍令。”
“這改來改去,好不容易鼓動起來的士氣就泄了。”
“再說了,我們也需要一場酣暢淋漓的大勝以鼓舞人心,所以你不必多言。”
宋戰頓了頓後,對宋騰道:“這一次我將神威軍留在平城,由你統帥。”
“你雖不喜好兵事,可這年頭手裡沒兵,腰杆子就不硬,彆人就不會怕你!”
“這一次我大軍出動,遼州軍和禁衛軍勢必會進犯,你率軍守衛平城,順便積累一些功勞,這對你有好處。”
“當然了,我也會給左騎軍的董良辰那邊打招呼。”
宋戰補充道:“一旦遼州軍和禁衛軍出動,請他們出兵相助,以穩定平城局勢。”
“你們隻需要堅守兩個月,待我料理了秦州軍,再回頭收拾禁衛軍和遼州軍!”
“爹!”
宋騰還要再勸,卻被宋戰揮手打斷了。
“這事兒就這麼定了,勿要多言!”